奶奶的粽子

2019-05-05 09:44
初中生世界 2019年15期
关键词:粽子糯米亲情

细雨迷蒙的情境,营造了气氛,但与文章的内容缺少关联,缺乏与下文的内在衔接。

奶奶内心的需求与爸爸妈妈的“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引人深思。

奶奶的“唠叨”中流露出对往事的回忆,对亲情的渴望,对家人的爱。

“包粽子”的行为融入了奶奶对全家人的一片深情。

对话和神态描写,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包含着多重对比因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奶奶对亲情的渴望跃然纸上。

这几天,奶奶一直在忙着包粽子。每年这时候,她都是很快乐的,每当说起全家人聚在一起裹粽子,她的脸上就乐开了花。可爸爸妈妈整天都在忙于自己的工作,他们哪有心思坐下来陪奶奶包粽子呢?

空荡荡的大屋子里就只有我跟奶奶忙里忙外的。洗叶子、捣糯米、蒸咸蛋……奶奶用手搓揉着和了猪油的糯米,又唠叨了起来:“今年的糯米又软又糯,包上这上好的蛋黄,再加上五花肉啊,做出来的粽子甭提味道有多好了……你爸爸就爱吃这肉粽,小时候净争着吃……呵呵!”

奶奶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线,额头上的皱纹越发地清晰。在我的记忆中,她每年都这么做,每年都这么说。关于粽子,她仿佛有说不完的故事。

“奶奶,你就不累吗?年年做粽子,还不如到超市里去买点现成的。”我看着奶奶,一本正经地问道。

“累啥?你奶奶这老骨头做这个最棒了。这一年下来,你们都忙,咱一家子在一起包粽子、吃粽子可不容易啰!”奶奶用食指、拇指熟练地按着粽叶,边说着边包了起来,时而又停了停,脸上洋溢着一轮一轮的微笑。

“你爷爷年轻时,经常夸奶奶,说奶奶包的粽子又好吃又好看,他最爱吃奶奶包的粽子。可惜他再也吃不到了。”说到这里,奶奶脸上的微笑僵住了,仿佛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姐姐,午饭我要吃比萨,要芝士味的!”弟弟放下手中的电子游戏,一声叫喊打破了刚才的沉寂。

“你这小子,有粽子呢!还吃那鬼东西。”奶奶好像有点生气。

“粽子哪有比萨好吃啊!奶奶,你的思想该变一变了。”弟弟朝奶奶嚷道。

奶奶不说话了,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赋予了社会很多进步,同时又似乎在不断地打断某些东西的传递,像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远远比不上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受年轻人的欢迎。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碰撞毕竟是可悲的。

窗外,雨仍在下,淅淅沥沥。

弟弟的出场,缺少铺垫和照应,显得很突兀。新的矛盾产生,偏离了前文的立意,主题旁逸斜出。

议论段,揭示文章的主旨,但以偏概全,与前文叙写的内容割裂。

与文章开头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综合点评

文章通过叙写端午节和奶奶一起包粽子的经历,将儿时端午节的印象与如今和奶奶一起包粽子的情景进行对比,表现了奶奶对一家人聚在一起包粽子、吃粽子的温馨场面的怀念和向往、对亲情的渴望;然后又通过弟弟和奶奶的矛盾,表现了端午节这类传统节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尴尬处境,由此深思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文章的细节刻画比较成功,心理描写比较细腻,对话描写符合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开头和结尾将事件放置在蒙蒙细雨的情境之中,不仅渲染了氛围,而且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文章虽立意高远,但问题也非常突出。文章的中心不鲜明,意旨不集中,前面一部分主要表现奶奶“对亲情的渴望”,后面一部分又表现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忧思,两者未能很好地统一,行文顾此失彼,主题的提炼以偏概全。由于对材料缺乏合适的筛选、取舍和统筹安排,段落间过渡不够自然,衔接过于生硬。

升格指津

1.立意要明确集中。文章能以小见大,从材料中提炼出了“亲情”和“传承”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都立意深远,有现实意义。但在一篇作文中要表现这两个主题,难免顾此失彼,建议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写作,使文章的中心更加明确集中。

2.材料要裁剪得体。文章立意后,其选材、结构和语言表达都应受文章的主旨约束。立意不同,选择的材料也就不同,文章表达的侧重点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修改时要突出奶奶情感变化的脉络,围绕着“中心”,强化对中心人物的塑造、对中心事件的表达,要对材料合理裁剪,做到详略得当、参差有致。

3.景、情、理要水乳交融。主题确定后,可以在文章的关键处运用抒情和议论的方式进行点题,表达文章的中心。要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自然融合。同时,要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衔接,重视首尾段对文章内容的统领和对文章主题的升华作用。

猜你喜欢
粽子糯米亲情
艾草与糯米的相遇——青团
冬食糯米滋养温补
好吃的粽子
缤纷糯米蛋
ПРАЗДНИК ДУАНЬУ И ЕГО ИСТОРИЯ
胃热失眠,喝点百合糯米茶
端午节,粽子香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亲情故事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