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变迁

2019-05-05 10:00董宪瑞
骏马 2019年3期
关键词:乡亲们妹妹故乡

董宪瑞

这是第几次回到故乡,我已经记不清了。掐指算算,自打离开这儿四十多年,最少应该有十余次了。早些年,老母亲还在,平均每两三年总要回来一次,不为别,只为看看年迈的老母亲。尽管那个时候我定居在珠海,离家乡有几千公里的路程,而且那个时候的交通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但我每年夏季还是要千里迢迢的赶回去住上一段时间,以宽慰老母亲那拳拳的思儿之心。

我出生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即我国版图“鸡冠子”的顶端、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畔一个小山村里。那里过去被人们称之为:兔子不拉屎的地方,闭塞得令人无法想象。于是,三十岁那年,我走出生我养我的那个深山沟,南下辽宁、珠海、北京。

老母亲过世后,我也退休了。这十几年没了老母亲,我也没了牵挂,就很少回故里了。之前每一次回去,故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变化。此次回去,明显感觉故乡的变化太大了,可谓天翻地覆。

这一是乡亲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形容。记得当年我离开家乡那会儿,这里的吃粮还在实行统购统销,人们要按月去粮店领取那份属于自己的口粮,工种不同,标准也不一样。我那会儿在机关工作,每月的口粮是32斤,而且是给啥吃啥,没得选择。那时候,当地人的食粮以面粉为主,大米很少,每月只有几斤。粗粮如小米、小馇子、大豆之类的东西,一年也吃不上几口。而小米则更是稀罕物,只有女人坐月子时才能享受十斤八斤的优待。食用油也是如此,粮店是国营的,而且是“蝎子粑粑——独(毒)一份。”一色的大豆油,根本没有什么玉米油、葵花油、花生油、橄榄油这些高档油。而且要凭证、限量领取,要想多吃,就必须走后门。我那个时候工作在计量所,负责度量衡管理和维修业务,多数时间都与使用度量衡器较多的供销社、百货公司、粮店等部门打交道。说句不好听的话,计量所也是他们缺斤少两的克星。因此走后门多买点大米、豆油什么的,还不算困难;但我敢肯定的是,虽属多吃多占,但白吃白拿的事咱一次也没干过。

还有,那个年代,当地人吃水果如同现在的登月球,或者说比登月球还难。记得,我爱人生大女儿那会儿,正是数九隆冬,月子里她就馋苹果。说实话,在那个兔子不拉屎的鬼地方,大夏天要想吃个苹果,都不是件容易事,就别说是数九隆冬了,那可是“墙上挂竹帘——没门!”我靠着老面子,几乎跑遍了整个小镇,也没能找到一个苹果。咳!可怜的夫人,还有我那大女儿,生不逢时哇!

而今,这里想吃啥有啥。粗粮细粮,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橄榄油应有尽有;不要说苹果、鸭梨了,就是南方的荔枝、葡萄、香蕉、菠萝、芒果、猕猴桃、哈密瓜也样样不少,而且都很便宜。更让人可喜可贺的是,现如今家乡人各个都有钱,家家都富裕了,除了那不断高涨的工资外,许多人都做起了小生意,养牛的、养羊的、养马的、养猪的、种粮的、种菜的;开杂货铺、木匠铺、铁艺铺、面包坊、豆腐坊的;开小吃店、洗澡堂、酒吧、超市甚至饭店、宾馆、家庭游的……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人们兜里有钱了,盖新房、盖洋楼的,买摩托买轿车的大有人在。哇!说实话,乡亲们的日子真的是地覆天翻,好得让人高兴,让人羡慕也让人妒忌!这主要得益于党的政策好,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中俄經贸的开展。特别是这几年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兴起,更是让家乡人受益匪浅,尤其是广大俄罗斯族人家,更是大展身手。他们中的许多人懂俄语,又有打列巴(即面包)、做俄罗斯大餐的手艺,于是许多人家办起了“家庭游”即“俄罗斯民族风情游”,不少人家因此而脱贫致富,也有人赚了大钱,过上了真正的小康生活。

这二是交通条件和生存环境的改变,更让人叹为观止。记得六十多年前,家乡出山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自然路。就是这条路,每年到了春季跑桃花水季节和严冬大雪封山那段日子里,要想走出来也比登天还难。记得我7岁那年的初春,正是跑桃花水的时节,妹妹不慎被火烧伤,当时父亲在旗里工作。村里没有医生,母亲和乡亲们想把妹妹送去旗医院救治,可是桃花水已经阻断了出村的所有道路,要把妹妹送出去医治是不可能的。这可怎么办呀?母亲心急如焚,一夜间嘴上烧起了一串串黄豆粒般大小的火泡。

“没有办法呀!”乡亲们都在摇头叹息。无奈,母亲只能用偏方给妹妹治伤。她将鸡蛋黄放在铁勺里烧烤后,取蛋黄油涂抹在妹妹的伤口处。几天后,妹妹的伤口感染了。十几天后,妹妹在无力的痛苦的呻吟中闭上了她那双美丽的大眼睛。那年她还不到5岁呀!

妹妹去了,在外地工作的父亲收到消息后,徒步一百多公里赶了回来。他不能忍受这一噩耗的打击,发疯地咒骂扭打母亲没有尽到看护的责任。瞧那架势,如果不是乡亲们拦着,父亲非把母亲活活打死不可。这也难怪,当时我们兄妹四个,只有妹妹一个女孩,她可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哟。她的不幸离去,让父亲悲痛欲绝,也给母亲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可每当提起这件事来,我依然禁不住泪流满面。乡亲们都说:“如果换到现在,你妹妹那点伤根本不是问题。”是啊,如今村村都通了乡级公路,乡所在地通了柏油路,每天都有往返的大巴,出入十分方便,与从前相比真是天壤之别呀!而且,家家都安了电话,有了微信,人人都有手机,有什么事发个微信,打个电话,非常方便。

公路为家乡人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家因此买了汽车,跑起了运输。我的几个侄子、侄女女婿就在其列,他们也因此脱贫致富。

路通了,外面的各类物质包括前面说的那些南方的水果和各种名烟名酒、冰箱彩电,统统运了进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俄罗斯民族风情游”,城里人、南方人以及港澳游客,都络绎不绝的来到这里,品味俄罗斯民族的风俗民情。如果有机会,你不妨到那里体验一下,看一看现如今我家乡那一幢幢崭新的“木刻楞”(俄罗斯民族独具特色的住房),和俄罗斯民族独具魅力的婚俗表演以及热情奔放的俄罗斯民族的民间舞蹈,“奥吉诺其卡”(俄式单人舞)、“巴达果纳”(俄式双人舞)、“瓦里茨”(交谊舞三步)……听一听那优美动人的《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红梅花儿开》这些耳熟能详的俄罗斯民歌;尝一尝那独具风味的俄罗斯民族大餐和那酸甜适中的列巴(俄语,即面包)和各种果酱、酸黄瓜、稀米丹(稀奶油)、苏波汤、俄式煎丸子等美味佳肴;领略一下俄罗斯民族豪爽奔放热情大方的性格和那一边吃、一边喝、一边唱、一边跳的热烈场面。但见酒意朦胧,彩裙飞旋,笑声朗朗,舞步翩跹,不分男女老少,各个能唱,人人会跳,伴着优美的手风琴、三角琴的旋律,人们翩翩起舞,一曲接一曲,令人眼花缭乱,乐不思蜀哇!

现如今的故乡人,没了贫穷,没了愁苦,没了饥饿,也没了失学,没了脏乱差。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繁花似锦的景象,人人穿新衣,家家住新房,买了冰箱彩电、摩托车、小汽车;内地人有的,城里人有的,什么医保、养老保险、免费教育,咱这里也都有了。人们工作干得起劲,日子也过得舒心,就连玩也玩得痛快,玩得淋漓尽致。

啊,故乡,我可爱的故乡,你是我的摇篮,我的生命,我永远的牵挂与眷恋!

猜你喜欢
乡亲们妹妹故乡
我的妹妹不爱我
《猎人海力布》五问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故乡
我的妹妹 等
带妹妹
理发
理发
老张回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