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富春七小:新劳动教育课程学习的探索

2019-05-08 03:14章振乐
中国德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农场劳动课程

新劳动教育实质上是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视角对劳动教育进行新的诠释和架构,是立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形态。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以下简称“富春七小”)以正心立德、劳动育人作为基本定位,在传统的劳动教育的基础上丰富劳动教育内涵,以实现劳动教育从被动到主动的立场创新,从静止到发展的内容创新,从工具到存在的功能创新,从单一到整合的实践创新。学校在解读其基本内涵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好新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和理论架构,基于“开心农场”平台和家校资源,以尊重兴趣、基于经验、联系生活、多元选择、着眼发展为理念,建构了农事劳作课程、劳动创意课程和美好生活课程“新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群涉,及人文、科学、艺术、语言、道德五大领域。其中,“农事劳作”是最具特色的课程,充分利用学校15亩的开心农场,开发了开心农事、田野放歌、快乐种植、爱心分享四个子课程,又下设“节气课程”等10多项课程;“劳动创意”课程群包括小小农科院、当代小农夫和智慧小鲁班、理财小能手等子课程;“美好生活”课程群有生活整理、开学活动、成长30事、志愿服务等子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创新学习方式,真正发挥了劳动教育的功能。

一、跨学科的项目整合学习

“开心农事”模块的学习以跨学科与项目的整合性学习为主。

1.二十四节气 通过开心农场与农历节气结合,学生可以进行学科整合的项目式学习,包括倾听自然声音、绘写自然笔记、与街道联办节气风俗活动、了解农事劳作与物候变化的关系等,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记录等形式,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探究意识和认同感,初步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不断实践中,学校编撰出版了《大地上的劳作:24节气亲子书》《孩子们的24节气》。

2.农场小作家 这是基于开心农场的习作项目。借助真实情景下的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翻地、播种、浇水、施肥、锄草中观察发现、实践锻炼、想象表达,以此积淀写作素材,触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3.田园古韵 这是具有人文特色和文化创意的整合项目,将劳作与别具风味的小古文吟诵与创作结合,以田园古诗文诵读、创作,“开心农场”逸事记录,田园古诗词大会等为操作要素,让学生明白更多哲理和礼仪,懂得许多历史人物、史实、风俗、典故等文化知识。

二、年段各异的主题学习

围绕“快乐种养”板块,每一个年级都确定种养研究主题,并按主题开展劳动学习。

1.蚕豆种植 这是基于开心农场的主题式学习项目,要求学生自选蚕豆种并播种,在蚕豆长叶、开花和结果的过程中,感受劳动之美。

2.种桑养蚕 利用开心农场种植桑树,采摘桑叶养蚕,包括桑苗选取、扦插、管理、桑叶采摘和养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感受蚕吃叶吐丝这一无私奉献的品质。这样的学习,主题明确,将走向自然、回归生活、感悟人生融为一体。

3.朵朵葵花向阳开 主要包括了解向日葵名称由来、生长环境等,进行向日葵种植活动;通过亲自体验葵花籽的加工,了解葵花籽油的加工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感知和技能。

此外還有“油菜花开金灿灿”“土豆种植”“小兔养殖”等主题活动,学生在劳作和喂养的过程中,与植物、动物的生命建立起了有效和有意义的链接,充分感受到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三、基于社团的课题研究式学习

“小小农科院”为主的劳动创意组块,主要包括小小农博士、智慧小鲁班、当代小农夫、理财小能手等。

1.小小农博士 根据各年段种植蔬菜的特点,将探究性学习项目设计成若干小课题。如以土壤、植物的研究为切入点,在种植活动开展之前,组织学生到开心农场采集土壤样本开展调查研究;同时在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生对pH值、有机质等进行化验,学做土壤分析师。学生通过小课题研究,学会探究,成为农场探秘的“博士”,充分满足了自主学习的需求。

2.理财小能手 这主要以学生为主体,重体验、重合作、重研究,通过合理策划和有效实践,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活动中渗透财商教育,比如结合社会机构开设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银行体验活动、了解股市行情及风险、儿童自我理财管理等。同时,在数学学习中寻找渗透财商教育的契机,将财商教育与数学学科课程融合。

3.农具博物馆 主要借助地理位置优势成立农具博物馆,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不同农具的用途,加深对我国悠久农耕文化的了解,从中初步了解农业发展历史,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些项目,不但丰富了学习方式,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意识。

四、基于公益的社会服务性学习

爱心义卖、垃圾分类和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突出劳动价值观引领,注重劳动参与、体验,感受劳动价值。

1.爱心义卖 收获节期间,学生写倡议书,开展义卖活动,义卖收入存入基金,并用于公益爱心捐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割菜、清理、销售、理财等,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养成“劳动从我开始”的社会自觉。

2.垃圾分类 在做细做实校园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倡导学校、家庭、社区全员参与。如在公共场所,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和实践;劝导市民、同伴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可再生垃圾,践行垃圾的减量及分类收集。

3.志愿者服务 由班级成立中队,到车站、公园等场所开展志愿者服务,或清洁环境,或劝导行人自觉遵守交规,四年级的学生还定期维护在公交车站设立的共享书吧,用力所能及的劳动奉献社会、服务社会、感恩社会。

五、基于生命成长的生活学习

晒秋迎新、生活整理和学会自立等活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活动体验为重点,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促进学校教育生活化。

1.晒秋迎新 每逢开学,学校通过举办种子瓶设计、亲子开垦播种、向日葵赠送、晒农场丰收果实等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暖而喜庆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感受自然和劳动的伟大,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生活整理 根据定标准、严要求、分层次的要求,让学生从学会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开始,逐步延伸到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从“物品”的整理逐步向“事情”的整理,乃至“思路”的整理发展,逐步养成“勤整理”“会整理”和“善整理”的生活化技能。

3.学会自立 每年学校会主办亲子包饺子、裹粽子,合作搭帐篷等活动,通过活动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唤醒孩子自主、自立、自我服务的意识,帮助他们拥有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此外,学校还在“智慧小鲁班”开展创意学习,在“当代小农夫”开展现代化的农业种植实践,在“小小农科院”开展气象观测并播报农时等,不断丰富新劳动教育学习方式。

新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支持系统,以保障其有序推进。学校开展新劳动教育的支持系统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以制度规约新劳动教育实施,二是以校园节日支持新劳动教育推进,三是以评价助推新劳动教育实施。这三部分相辅相成,为学校新劳动教育的开展“保驾护航”。

教育只有回归生活本身,关注真实的生活,才能引导学生追求美好的生活。在实践过程中,学校也在不断思考:开展新劳动教育,一定要注重目标的普适性与课程的本土性,在实践操作中,根据国家课程的普适性目标,挖掘更多的校园特色,进行普及性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让新劳动教育理念突破一校、一地局限,惠及更多的师生;同时,要注重实施的过程性与评价的科学性,比如对学生通过活动获得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进行合理评价,建立发展导向的科学性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体验、激发其潜能,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破解。

【章振乐,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谷 月

猜你喜欢
农场劳动课程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快乐农场
农场
开心农场(1)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