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教学策略

2019-05-08 03:25王慧英
师道·教研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文文本教材

王慧英

建构“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一个重要特点。针对过去一线教师不太了解“精读”与“略读”的区别,把教材的所有课文都精讲的情况,新编教材将课文分为教读、自读两种课型,自读课以自读课文为载体,联结课内教读与课外阅读,教好自读课,才能真正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

一、自读课文的编写体例

自读课文的体例设计:设置旁批和阅读提示,不设预习和课后习题。这种编写体例与教读课不同,体现编者为自读课课型服务的意图。没有预习和课后习题,避免教师精讲,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加大学生自主阅读力度。而设置旁批和阅读提示的助学系统,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效,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些“抓手”来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首先,不再设置练习,改变旧教材的“课文+课后练习”模式,而在课后设置阅读提示栏目。阅读提示位于课文之后,配合单元重点,抓住文本特点、写作特色、作者情感等进行精要的指导,为学生提供阅读指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阅读提示还提供了课外阅读延伸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阅读提示是教与学的中介,学生在阅读提示中了解文本的要旨,掌握学习的方法,更好地进行自主阅读。

其次,设置旁批。旁批随文设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力避结论的直接呈现,具有引导性,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示或引导。从呈现方式上看,旁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赏析点评式,针对课文的重要内容、写作方法、精妙之处等精要点评。二是问题点拨式,旁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这些问题指向文本内容、语言特色、文章内涵、句子含义等,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度思考。此外,随着学段升高,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在每个现代文阅读单元,自读课文由七年级的1篇增加到2篇,并增设了文言文自读课文,同时还安排一些没有旁批、仅有阅读提示的自读课文,供学生自主批注, 这体现教材设计的梯度。

二、自读课文教学注意事项

一是要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阅读。自主阅读,首先要让学生“素读”课文。学生拿到文本,不要参考任何资料,先“素读”一遍,对文本产生直观感受,获得阅读感悟。接着学生根据课文的“阅读提示”,与自己“素读”文本的思考和感悟作比较后,再读文本,更深层次地理解文本。自读课文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探究、质疑、合作交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要避免用教读课中常采用的精讲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思考,不要进行频繁的师生问答,而应以更为开放的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点拨和指导更多是引领阅读方向、提示学习任务、组织阅读活动、点拨思维路径,突出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力求能够让学生实现在教读课中“扶着走”到自读课中尝试“自己跑”。

二是要用好旁批。旁批就是在文章的旁边作批注,是统编教材提供的助学系统,也是着力创新的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抓手。旁批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帮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和学会独立阅读,是自读课文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路径。如何用好旁批?一是使用点评式旁批,这类旁批在文本关键处的点拨与赏析,提示学生重点把握文章内容、写法手法、深刻内涵等;二是使用问题式旁批,引导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对文本作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思考,并尝试写批注。学生运用旁批,进一步提升自主阅读能力。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的精神。

三是要有整体关联意识。教读课目标明确,而自读课的目标似乎不是那么的清晰。自读篇目既没有课前预习,也没有课后思考探究,甚至有的篇目也没有旁批,只有简单的阅读提示。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来确立自读课目标呢?这就要有整体意识,把自读课文作为教读课文的延续,看成一个整体。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每册书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有明确的训练目标,相互关联,构成一个系统。七年级采用现代文和文言文混合编排形式,八年级以后每册独立编排,每册4个现代文单元和2个古诗文单元。阅读每单元一般4篇课文,分为教读和自读两种课型。自读课的教学,要围绕单元目标,确立自读的方向和重点。教读课得法,自读课练法,课外阅读用法,三位一体,培养学生完整的自主独立阅读能力。

三、自读课文教学策略

自读课要让学生运用在教读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和经验,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能力。因此选取有效的自读课文教学方法十分重要。

(一)方法迁移法

目的是让学生把教读课文中学到的相关阅读方法内化,运用到自读课文学习上来,实现自主阅读,提升阅读能力。其实施的一般步骤:①素读文本;②运用教读方法再读文本;③小组交流阅读体会;④反思总结方法。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四季美景”,在单元提示中说明:“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根据单元提示的要求,在教学本单元的前两篇教读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时,我设置的一个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自读课文《雨的四季》的教学中就可以提示和引导学生结合旁批并运用在教读中学过的品味语言方法来品析课文。

(二)自读批注法

批注是一种基本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旁批示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己批注。学生自读课文时可以进行多维批注:借助旁批,理解与赏析文本;回答旁批问题,引发自己的思考;对文本原批注进行二次批注阐释;在留白的地方对文本精妙之处进行批注。以《一颗小桃树》一课为例,可以这样做:①问题牵引。课文的旁批中有很多是提问式的,可以通过这些问题来自读课文。如“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蓄着我的梦的核桃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作者仅仅在写花吗?‘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你读出来了吗?”等多个问题串联起文本,成为阅读的牵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理解作者对小桃树特殊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②批注阐释。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的重点内容上结合教材的旁批进行第二次批注,学生通过对旁批的进一步阐释,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如本文的第一个旁批“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批注,到底有哪些不寻常的情感。③仿例批注。旁批还具有示例的作用,除了教材上已有的批注外,还留有不少空白,教师可引导学生仿照课本的旁批自主鉴赏、品评文章,尝试写批注。如课文中的句子:“人世原来有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为什么作者认为自己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其中就有巨大的空白可以填补,教师引导学生依照课本旁批的范例,尝试在空白处写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文字。引导学生批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世比作大书,写出了“我”的天真,表达了人生旅途是充满搓折,而“我”并没有做好承受人生风雨洗礼的准备。以课文中的旁批作为范例,学生就有了方向,就能把一节课里学到的做批注的方法运用到其他课文中去。这实际是用批注完成了自读课的教学。

(三)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是通过篇内与跨篇的内容主题或写法技巧、语言风格的比较,来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读课文可与教材内教读课文进行比较,也可同教材外的经典文章進行比较,让自读课成为连接课内外阅读的桥梁。在比较阅读时,教师需要通过精心筛选比较点,更好地让学生探究异同。如我在教学《雨的四季》这一自读课文时,就引导学生将其与《春》《在烈日和暴雨下》等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将本文的“春雨图”与朱自清《春》中的“春雨图”的写法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雨的四季》属于侧面描写,而《春》用的是正面描写。又将本文“夏雨图”部分内容与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有关下雨的描写部分进行对比阅读:体会本文是对雨的赞美与欣赏,而老舍笔下的雨是“恶狠狠”的,突出了生活在其中的劳苦人民的艰辛,有较强的写实意味;最后布置作业,延伸拓展,对比阅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和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通过比较阅读,不仅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要求,还提升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自读”强调的是自主阅读,自读课的根本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实现独立阅读、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从而体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理念。自读课型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

猜你喜欢
课文文本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