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中成长,自然地成长

2019-05-08 03:25陈红燕侯慕华曾伟东
师道·教研 2019年4期
关键词:生态孩子教育

陈红燕 侯慕华 曾伟东

城里的孩子们,电脑、手机……各种各样的现代装备与现代资讯,他们非常熟悉,然而,对于泥土的芳香、地壳的变迁、花草的奇特、生态的演替,他们却有不少陌生感。因此,城里的孩子更需要到自然中成长。

一、让孩子自然地成长

“自然教育”是以自然环境为背景,以人类为媒介,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使儿童、青少年融入大自然,通过系统的手段,实现对自然信息的有效采集、整理、编织,形成社会生活有效逻辑思维的教育过程。

提倡自然教育不等于不教育,相反对父母的要求更高。父母要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不是用自己的经验分析孩子的心理,而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对孩子的引导内容自然地融入到游戏和日常生活中,借助孩子的各种敏感期,让他轻松、自然、快乐的感受、认知自己的世界。

不能只关注孩子的需求,单纯主观地按成人的思维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而是需要正视孩子成长的敏感期,给予孩子应有的引导。著名儿童教育家孙云晓讲述过这样一位长途汽车司机父亲陈有政师傅,他经常不在家,就利用寒暑假带着3个孩子跑长途,有一年寒假大雪纷飞,他带女儿从乌鲁木齐去伊利,气温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他驾驶的老式大客车四处漏风,冷风夹着雪花从车缝钻进来,他却鼓励孩子:“别看天气现在这么冷,可是坏天气过后就是好天气,生活也是一样,总有不顺心的时候,重要的是坚定地走下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孩子亲身体验了恶劣环境,同时,父亲又树立了坚忍不拔的好榜样和共同面对困难的勇敢。这3个孩子后来都很优秀。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生活,这种教育体验才能让他们有了更强烈的生命存在感。

自然教育并非简单的顺其自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的关键期无处不在。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引导孩子,错误的引导就会趁虚而入。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良好的教育,有赖于自然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这三种教育的有机结合。如果遵循大自然的规律静待花开,耐心旁观沧海日久变桑田,四百年岩石风化后仅变为一厘米厚度的土壤,以这种速度聚集自然的精华,万物皆由自己的方式自由生长,优胜劣汰,少了人为的干预和修改,大自然会恢复几亿年来的健康面貌,迎来无限生机。即使有所消损,也能成为山川河流,连绵起伏;即使有所增益,立壁绝仞,也变为万佳风景;即使杂草丛生,也能望见百花争妍,焕发勃勃生机。人与自然就可以共同在和谐的自然规律美中了。

二、让孩子懂得保护自然

人类对大自然的所作所为,其实“无为”比“有为”更可取。“有为”是愚公移山,炸山取石,围湖造田,如果那样“作为”,要不了多久我们将会失去层峦叠嶂、绿水环绕,如梦境般的山清水秀很快便真成了梦中之境,无缘世人。心存“替天理物”的理念,敬畏自然规律,可持续的谋求自身发展和造福子孙,功德留存千秋万代。在自然教育中,我们更容易唤醒人们关注到生态保护的必要性。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导致“三废”的排放,向环境排放少量废物、废水、废气,不会对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因为环境本身有自净化能力,可以分解处理,但短期大量产生“三废”,超过大自然的负荷,生态系统会直挂崩溃。因此只向大自然索取自己生存所需,够用就好,不贪心、不挥霍,应该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核心素养。同时我们也提倡垃圾分类,垃圾被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果垃圾能被我们重新归类,循环利用,我们可以减少对大自然的索取,这也是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的环保理念。

共享单车行业的兴起,掀起一股“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的小旋风。不少年青人一听到低碳环保,就会与“绿色出行”相互联系。其实“低碳环保”的内涵远比“绿色出行”来的更广义:种花养草是低碳环保,少用私车电器是低碳环保,简化包装是低碳环保,无纸化办公更是低碳环保,即使小朋友不摘花,少踩草,用废弃物制作工艺品也是低碳环保。

如果有更多人自觉把保护环境变为己任,认为匹夫有责,社会人最终将会有机会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自然地生长。

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生态伦理教育,可以在任意起點,无限高度,收获无限的生命成长灵动。

猜你喜欢
生态孩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