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情境互动法促进智障儿童身心健康

2019-05-08 03:16彭辉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6期
关键词:特殊儿童身心健康

彭辉

【摘 要】美术情境互动法是将美术活动与阅读表演、游戏和音乐相结合,透过美术作品或美术媒介进行表达互动。本文主要从图说故事、拟人表演、音乐互动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在各种活动中让特殊儿童通过对情绪的释放,促进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帮助有心理障碍或问题行为的特殊儿童面对困难,探索心理问题,找到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从而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问题或问题行为矫正。

【关键词】情境互动;特殊儿童;身心健康

教师通常采用角色扮演(如:共同选择的象征性的玩具、木偶、面具等)的形式,使特殊儿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帮助他们思考在讲述或表演中提出的戏剧化的问题,以便教师尽可能多地获取特殊儿童的心理活动等信息,以此推进下一步教育活动。

一、图说故事,用画笔讲述心灵故事

图说故事可分为看图讲故事和根据故事画画两种形式,在美术活动中加入阅读的成分,通过教师、美术媒材与特殊儿童三者间的互动过程来激发特殊儿童产生新的态度和行为,以此促使其解决心理问题的一种心理干预方法。

(一)看图讲故事:教师可根据治疗要求,预先画好针对特殊儿童专门制作的作品(也可找好现成品)。画面情节中,应有一个与造成特殊儿童问题行为的情境相似或完全一致的情境(也可提供问题行为之外可行的行为),为特殊儿童准备好一个适宜讨论的方案(画面之外还可配有音乐或者儿歌),邀请特殊儿童共同观看,以此切入相关活动环节(可以和特殊儿童讨论,添加处理画面)。

(二)讲故事画画:教师根据特殊儿童需要确定主题,活动参与者(包括教师)不超过6人,开始围绕主题延续故事情节,并根据故事的发展画出相应的内容。例如:在《全家旅行》中:

材料准备:黑板、大纸张、铅笔、橡皮、油画棒、水彩笔等。

活动过程:教师在和特殊儿童讨论出活动主题《全家旅行》后,要求每人为故事贡献一句话。例如:第一个人说:“从前有一家人要去旅行。”第二个人就接着说:“他们准备了很多丰盛的食物,全部搬上了车。”然后下一个人继续,直至故事完成。完成后,让特殊儿童画出对故事的感受,或画出故事中与自己有关的部分,或者画出激起自己强烈情感的部分。

活动讨论:主要讨论每个人对故事的感受,分析自己讲的部分或者其他人讲的部分对整个故事的贡献,也可以探讨最终作品的意义。活动目标是从特殊儿童的绘画和讲述活动中分析出包括注意力调节、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师要做好活动记录,可以以视频或者文字的方式记录,以便在采取教育措施后的一段时间内可以有所对照,不断总结。

这类活动可以在不伤害特殊儿童情感的条件下,间接而深入地讨论特殊儿童相关的心理问题,针对特殊儿童的心理障碍、创伤性心理、青春期特殊心理等实现心理干预目的。

二、拟人表演,在游戏和故事中表达情感

情境性和戏剧性是借物拟人和表演活动的一个特色,在活动过程中综合了绘画、各种美术媒材和表演等多种形式,具有生动性和针对性,是消除特殊儿童阻抗,推进教育效果的有效方法。

这类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沙盘游戏。沙是儿童最喜欢的材料之一,几乎每一个儿童都曾有过玩沙的经验,儿童通过在沙箱里自由的摆放玩具,建立一个与个体内在世界相对应的世界,将自己难以表达的内心世界投射到沙盘游戏中,能够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孩子真实的心理状况,实现孩子的自我表达和自我宣泄。教师可以针对特定心理困扰进行有效的评估、引导和干预,疏导不良情绪,塑造良好个性品质,摆脱心理困扰。例如:沟通障碍的小A第一次沙盘游戏:

笔者认为,在沙盘游戏中,所有的玩具包括沙盘都只是工具和媒介。用什么工具,用什么媒介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工具和媒介,教师和儿童是如何沟通和相处的。小A给这个沙盘取名《公园》,从作品还有和小A 的交流对话中可以分析出,小A很希望和家长一起出去玩,蝴蝶和花草都是他喜欢的东西,但是他的父母工作都非常忙,长期不在家,没有时间陪他。公园里所有的人都是相互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关系,说明小A在人际交流方面存在问题,小A在游戏中是站在我拍摄照片的位置,本来应该是进入公园的大门位置,但是小A却用一长条篱笆拦住了自己进入公园的路,说明小A缺乏自信,在生活中容易自我封闭,总认为是其他人不愿意和自己交流。在得到这些信息之后,教师可以和小A一起继续故事,撤除篱笆,告诉小A公园里的人想要一起做游戏,请小A做主持,让他为小人设计游戏。可以让小A选取一个小人作为自己,然后继续添加其他玩具小人,并引导小A说一说可以让哪些人加入游戏。然后边游戏边叙述故事情节,教师做好记录。

教师通过角色扮演,能够协助特殊儿童洞察自我、探讨生命经验,进而促进特殊儿童的人格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

三、音樂互动,在音乐中宣泄情感、学习交流

不论是在看图讲故事(讲故事画画)还是借物拟人的表演活动中,音乐都是不可或缺的干预媒材。音乐也可以作为单独的活动内容,通过选择适当的音乐,可以协助特殊儿童获得特定的个体情感体验,透过音乐节奏、韵律,干预特殊儿童的神经中枢,使中枢各功能区间和外周各器官间的活动协调一致,调动特殊儿童感官的本能配合,促使特殊儿童在美术活动中产生共鸣,从而导致相应的改变,达到教育改善的效果。

活动根据即将展开的美术活动主题,让特殊儿童聆听特定的音乐,调动特殊儿童的感知状态,引导特殊儿童通过音乐带动的联觉反应,感受其中的情感特质,达到感知共鸣的目的。针对重度残障儿童实施时,还可以让特殊儿童先使用铃鼓、铜锣、响板、碰铃等打击乐器进行简单的感知回应,再转换成美术材料,逐步推进美术活动的展开。例如:

(一)听音乐画画

材料准备:各种情绪性质的音乐磁带或唱片、纸、彩色粉笔、马克笔。序:依次播放活泼、阴郁、轻柔的歌曲。在放音乐的同时要求特殊儿童画出对这段音乐的感受。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音乐唤起的感受及记忆。

(二)表达情感

材料准备:乐器(或能发出声响的物品,例如:两条木棍、罐头筒、婴儿食品罐上的金属盖子等)、素描纸、马克笔。

活动过程:要求特殊儿童画各种情感,接着让他们通过音乐表达其中一种,鼓励他们使用乐器来表达一种情感(例如:当他们感到愤怒或沮丧时可以敲鼓,感到欢乐时可以轻击三角铁),他们也可以唱歌、吹口哨或哼曲子。

(三)音乐激发的拼贴

材料准备:音乐磁带、杂志、壁画纸、剪刀、胶水、遮蔽胶带。

活动过程:播放古典或浪漫音乐(任何适合特殊儿童或他们喜欢的音乐)。让大家闭上眼睛放松,感受音乐,让他们想象自己看到了音乐的形状、颜色和运动。接下来,让他们翻阅杂志,剪下与他们刚听过的音乐有关的图片。

听觉与视觉的表现性互动是调动联觉反应的最佳形式,这类训练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障碍等特殊儿童的知觉状态,增进他们感知器官的敏感度,同时还是有效的情感干预手段。例如:尽管自闭症儿童对外界漠不关心,有的甚至没有语言,但是加以音乐的绘画互动却能很好地改善他们的感知和表达状况,缓解障碍状态带来的理解困难。

美术情境互动法不是指单项的某种美术活动,由于特殊儿童中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所以教师必须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有效的方法才能干预或治疗特殊儿童出现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也只有从特殊儿童现有的感知觉状态入手,才能帮助他们发展潜能,推进心理和智力的成长。所以,找到适当的干预方式,是每个特殊教育教师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景芝著.儿童绘画心理与教育[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向葵著.发展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辉著.特殊儿童教育诊断与评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苏珊·布查尔特著.艺术治疗实践方案[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5]钱初熹著.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特殊儿童身心健康
浅析特殊儿童管理的教育困境及解决对策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特殊儿童早期教育中的立法制度建设初探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