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课程设置协助青少年进行二语习得

2019-05-08 03:16王紫荆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6期
关键词:德语二语发音

王紫荆

一、研究背景

二语习得,全称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指母语习得后所进行的其他任何语言的学习与掌握。二语习得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之间,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产生较晚,理论体系或并不完整成熟。但正因其拥有前期多种学科成熟的研究成果做基础,加之其自身强大的包容性与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二语习得学科如今结合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与教育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交叉学科,发展为现今范围广泛、理论流派多样的特点。

褪去当年学习英语的狂热,无数家长与教育者开始对二语习得对儿童与青少年的意义与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唯有突破语言壁垒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得以了解与体会其他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化、多元化为主导趋势的当今世界,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体会同样重要。另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产物,一种语言的构造(包括构词、语法、语态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因而语言学习也是人们了解一个民族文明与思想最为根本、快捷的方法之一。对于儿童与青少年而言,第二语言,尤其是区别于母语所在语系语言的学习,能够帮助其丰富认知世界与事物的方式,发散其的思维,拓宽其思考问题的角度。

本文以2018年青岛市某中学为期一学期的德语兴趣辅导课程为例,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学生反应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较为适合青少年的二语习得课堂模式,为中学外语课程设置提供相关参考。

二、课程设置

1.教学目标

该课程为德语兴趣沙龙,每周进行一次,是该校为拓展初一、初二学生视野,丰富学生课余兴趣爱好所开展的兴趣课程之一。学校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帮助其对德语及德国文化形成更深的认识,为其将来的发展提供更多选择,特开设此课程,希望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对德语及德国形成初步认知,能对未来发展产生一定帮助;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通过老师讲授、师生互动、共同阅览、学生练习等形式,使学生掌握德语字母、发音规则等基础知识,会用德语进行自我介绍,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简单交流;此外,使学生对德国特色文化有所了解,能够更好地感受德国、德语的魅力。

2.教学计划

为使课程真正发挥作用,使学生真正学习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本人所在的教学团队在第一节课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询问,得知初一学生的主要期待集中于德语字母,词语拼读,句子的学习及使用,有些同学给出了对课程的具体期望:每周学习十个德语单词,期末可以运用德语进行自我介绍或简单对话;初二学生则更侧重于对德国风俗、节日、特色(如足球,啤酒)等文化方面的了解,他们希望教师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带领自己揭开这个传说中严肃、谨慎、注重品质的欧洲国家的神秘面纱,真正走近德国,了解德国真实的一面。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要,结合其学业繁忙程度,教学团队针对初一、初二学生制定了两份教学计划:在为期十四周的正式课程中,初一学生用五周时间学习德语字母、发音组合、单词、数字、日期、简单句子与初级对话(初次见面,相互介绍)。其余九周分为四节专题课堂,每节专题用时两周。第一周通过ppt展示的形式,结合图片学习该专题相关事物,学习相关单词和句子。第二周结合所学知识观看相关的专题纪录片,加深学生的印象;初二学生则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专题,且对专题学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与初一的词汇学习不同,初二学生将专注于观察切实具体的德国文化,并预计其会将相关的专题内容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

三、授课过程与分析

1.德语基础教授

该部分采取传统课堂模式教授,即跟读、自读纠音、再次跟读,偶尔采取点名领读的形式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检测。初一年级的学生在德语基础内容课程的初期还维持着高度热情与主动性——教师领读时绝大部分学生都会认真跟读,自读纠音时大概有十名学生(约占总人数二分之一)主动向老师询问正确的发音方式,请求老师帮助纠正发音,再次跟读时老师也能明显感觉到学生发音的进步。点名领读时能有2-3名同学基本完整、正确地完成领读,超出教师的预期。但基础课程后半期,由于课程内容的重复性和教学方式的枯燥,初一学生很快便无法再集中注意力,课堂效果与质量明显下降:教师领读时跟读的学生逐渐变少,后排的7-8名学生开始聊天,自读纠音时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学生仅剩3-4名,闲聊谈话的同学也逐渐增多。点名领读时,曾经能成功完成领读任务的同学竟有近一半单词无法正确发音,更有同学甚至无法正确拼读任何单词。

与初一学生相比,初二学生体现出普遍不爱跟读,但总体掌握程度更高,学习速度更快的特点。在整个德语基础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初二学生跟读的积极性并不高,声音并不响亮(全班四十人左右),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整节课都在做与本课内容无关的作业,需要教师再三提醒督促才开口跟读,自读纠音时几乎没有学生主动举手提问,整个课堂气氛与活跃程度都不高。但与各位教师的预期有所不同,点名领读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二能在教师的辅助下顺利完成领读任务,更有1-2名学生能在无人提醒的情况下正确读出领读内容。

2.专题课堂讨论

根据教学计划,在后期的专题课堂讨论中,教师带领初一、初二学生对德国食物等话题进行了讨论,还观看了相关纪录片,如德国面包纪录片。两个年级的学生都对该部分内容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初一学生在观看纪录片时讲话的人明显减少,偶尔有人讨论,内容也均与本课主题相关。初二学生中做与本节课无关内容的人数也有所减少,大部分学生都认真观看纪录片,或观看教师PPT展示,有时也会主动提出相关问题。

3.结果分析

根据以上现象,本人对此次教学过程反映出的特点做出如下总结。

首先,初二学生比初一学生有更强的自主选择意识与学习能力。尽管只差一个年级,但在教学过程中,整个教学团队都明显意识到初二学生对自己的真实需求有更清晰的意识:由于较大的学习压力,初二学生十分清楚自己没有多余精力,也没有兴趣去学习较为枯燥的德语语法知识,因而大部分人选择在基础教学过程中自己学习,而在专题课堂中听教师的讲授。尽管如此,仍有少部分初二学生对德语基础知识抱有兴趣,相比初一学生,他们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德语发音规则,因此初二学生能给出与课堂表现不符的学习成果。

其次,对于初一、初二学生来说,了解当地风土文化仍是他们的主要兴趣点。尽管一部分学生在第一节课表示想要学习德语语法基础,但随后的表现说明他们无法对语法基础部分的课程持续保持兴趣与学习热情,反而能在后期的专题课堂中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讨论。因为相比重复、枯燥的纯粹语言学习,文化风俗更贴近生活,更丰富多彩,对初中学生更有吸引力。

四、总结与建议

通过为期半年以兴趣为导向的德语课程讲授,结合与教学团队内其他教师的讨论,对青少年二语习得的课程设置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面对年龄较小的学习者,课程设置应以文化培养为主,争取做到“身临其境”,帮助学习者了解到最真实的目的语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点与氛围。对于这类学习者,课程设置应以文化传播为导向,教师可通过观看视频、举行专题课堂、情景再现等课堂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兴趣。

其次,面对年龄较大、有自主学习与选择能力的学习者,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学习进度,同时也不能舍弃对目的语背后文化的教育。因此,教育者应实时关注他们的学习进程与掌握程度,逐渐增强的理解力也会使他们对文化理解的速度更快,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思考更主动,同时,文化背景也能推动他们对语言的理解与掌握。

如今,二語习得的目的已不仅是获得优秀的学业成绩,也是打开一个国家文化的途径,更是拓宽个人思维与眼界的方法。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帮助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更好、更高效地达到学习目标。

猜你喜欢
德语二语发音
I’m a Little Teapot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Ferris与Truscott二语写作语法纠错之争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国内二语写作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