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2019-05-08 03:16施玉华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6期

施玉华

【摘 要】文章从三个方面谈了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设预案;严要求;共参与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指导学生作文多年,走过弯路,有过迷茫,但最终还是找到了较为高效的作文指导方法。此方谈不上高明,但却十分奏效,学生一次次获奖便是最好的明证。窃以为,指导学生作文,除依据教学大纲外,还需与之配套的具体措施,如此才能确保作文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现撷取一二心得,与同行分享。

一、学期之初设预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都应早做打算,这样才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笔者会在学期之初便将作文题目、作文篇数、作文类型及文体比例大致定下来,酝酿成熟后提供给学生,以便学生心中有数,早做准备,可早做材料搜集。

学生得到学期作文任务之后,会准备一个笔记本(叫做作文笔记本,是针对作文目标准备的),以便随时记录与作文题意有关的内容。比如:平时的所见——人、事、物、景……所闻——听课、听广播、听故事;所思——是这样,为什么……学生可将这些内容写成摘要,也可将其写成杂感,为顺利完成作文写作做准备。

有备方可无患,厚积才能薄发。正因为有了平时的积累,学生写起作文来,总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作文时“难产”,又减少了“抄袭”现象,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作文习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为了锻炼学生的作文速度,我在教学中还会见缝插针地安排两三篇临时作文,以检测学生材料积累的广度及深度。

二、为出精品严要求

熟能生巧,多读多练固然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但量的积累不一定会达到质的飞跃。如果学生每次作文都是马虎敷衍,写的再多也不到“练”的目的。为使学生的作文多出精品,我常向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做笔记时,要求学生认真记录。若作文是关于一艘军舰,那么作文笔记所记内容则应是这艘军舰的零部件,马虎不得。一旦发现学生的作文笔记有失偏颇,便及时提醒,笔记马虎的则建议重写,写不下去的便予以指导。此做法的目的是将配件打磨合格,为组装作文这艘“军舰”做好准备。

誊写时,提醒注意事项。作文牵扯面较广,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加之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因此,我每次布置作文时除做些常规的指导(如:审题、立意、选材…外,我还会提出如下要求:书写工整规范;错别字每篇不得超过三个;不得抄袭,否则重写;注意引号的用法;注意所记之事的合理性。我之所以对学生提出这樣的要求,是因为这些是小学生最容易忽略、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比如:第二项对错别字的要求,难字他们往往能写好,容易的字却常常出错。学生常会把“复”写成“夏”,把“吃”写成“口气”,甚至分不清“睛”和“晴”,“在”和“再”等。再如,小学生大多用不好引号,不懂得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有时用了前引号,忘了后引号等。纠正以上问题并不难,只要认真就能避免。但要在一次教学中将这些问题彻底解决,无论多高明的教师都不易办到,于是我便常常提醒,时时叮咛,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这些错误在学生的作文中尽快消失。

由于严格要求,学生不敢马虎,大都能写出文从字顺、合乎规范的作文。

三、师生共同参与

过去我批改讲评作文基本都是一手操办,“独揽天”“生杀”之权在握,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被动地接收。。现在,我一改过去批改讲评的习惯,将批改讲评作文的任务大都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批改讲评作文的主人,获得了可喜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

每次作文收齐,我会先把这些作文随机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互批,批阅者的批语写在预先准备好的能容得下五十字左右的空白纸条上,并在上面署上批阅者的姓名(为后面的讨论做好准备)。写好之后把该字条用粘胶沿作文的一边贴在作文结束的地方,以便教师审阅。学生完成批阅的任务之后还要推荐优秀作文。优秀作文由课代表收,其余由收发班干收,最后分送到教师办公桌上。

教师批阅的时候主要对学生的评语进行审改,认可的打对号,不认可的打错号,对不全面的进行补充。

(二)让学生讲评作文

讲评作文时,教师可对学生评语进行提问,问写评语的学生差的原因是什么,好的原因是什么,让他们谈自己的认识。对谈的好的予以表扬,对谈的不好的,教师和同学帮助纠正。最后,教师对优秀作文的作者和推荐者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受到鼓舞,找到自信。

让学生批改讲评作文,既锻炼了发言者的鉴别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让听者学到了自己不具备的东西,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更是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中解脱了出来,可以说一举多得,多方受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使学生能写出像样的作文,多年来我苦苦耕耘在小学作文这块园地里。经过摸爬滚打,不断努力,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我把它用在教学中且取得了一些成果。我所培养的学生参加乡、县级作文竞赛多次获奖,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学生的奖品、证书及获奖时的笑脸是我前进的动力,鼓舞着我,鞭策着我,促使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之路不懈探索。

(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嘉定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