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麦克白》中人性的悲剧及当下的现实意义

2019-05-09 00:52惠慧
长安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麦克白莎士比亚

惠慧

摘要:创作于1606年的《麦克白》自19世纪起便同《哈姆雷特》、《奧赛罗》、《李尔王》被公认为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麦克白》作为其中之一,同样与其他三部在文学的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古往今来甚至有不少评论家认为《麦克白》虽是莎士比亚剧目中最短的一篇,但也是最优秀的悲剧之一。由于莎士比亚对其悲剧主人公麦克白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的深刻描写以及对其内心风暴的精细刻画,使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性历来是中西方专家学者所讨论的核心和热点。本文主要从对麦克白的心理描写入手,着重分析人物悲剧命运的形成过程和人物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探究麦克白是如何从一名骁勇善战的英雄变为篡夺王位的凶手最后沦为草菅人命的暴君,并且从中得出麦克白的悲剧在现代社会对于人们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麦克白》;莎士比亚;人性悲剧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61-03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笔下关于人性异化这一主题的爆发点。有人说他的悲剧来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逼迫他选择了谋权篡位,是一场政治悲剧:也有人认为造成他悲剧的原因是命运的作弄,属于命运悲剧;还有人曾说明麦克白悲剧的根源是因为他控制不了自己的野心,于是最后被野心吞噬,是一种野心悲剧。然而通过对麦克白的心理活动进行系统地分析后,不难发现麦克白最终的悲剧其实是他自己一步一步走向人性的泯灭的必然结果,他的悲剧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一、麦克白走向人性悲剧的心理历程分析

(一)开端——从无中生有到蠢蠢欲动

麦克白是苏格兰的一员大将,因其在苏格兰和挪威的战争中将敌人的首领一举歼灭,故被国王邓肯受封为考特爵士,在麦克白胜利归来的途中,他和战友班柯碰到了三个女巫,三女巫预言他将首先成为考特爵士,后将成为君王,而班柯的子孙将要君临一国,麦克白先是保持怀疑,但当听闻自己已被国王受封为考特爵士时,心理起了恻隐之心。

在第一幕的第三场,麦克白首次出场,在听完女巫们的预言后,他首先称这个预言是“奇怪的消息”,但经赶来赐封爵位的大臣证实后,他却开始仔细地思考了这些预言,就好比一个无稽之谈得到了某些证实而使人们不得不严肃地对待它。这是“从无到有”的第一步,单纯的预言并不能使麦克白多做思考,但在预言的一部分证实后,他开始心生邪念:我的思想中不过偶然浮起了杀人的妄念,就已经使我全身震撼,心灵在猜测之中丧失了作用,把虚无的幻影认为真实了。1他这部分的心理活动激发出他潜在的野心,使他开始从“正轨”处转弯。相比班柯,虽然女巫也预言了班柯的子孙将君临天下,但班柯并不以为然,他一直坚信这只是个谎言和骗局:“魔鬼为了要陷害我们起见,往往故意向我们说真话,在小事情上取得我们信任,然后我们在重要的关头便会堕入他的圈套。”2这段描写充分体现了班柯不易受益惑的心智和与麦克白的强烈对比。

(二)发展——从“我不敢”到“我想要”

剧本的悲剧性在于人物内心的悲剧。麦克白对自己的欲望始终有清晰的理性,在头脑清楚的情况下,所犯下的罪恶会对内心造成更大的伤害。第一幕第七场,第一段台词就说明了麦克白的犹豫不决。和莎翁的另一部悲剧《哈姆莱特》一样,丹麦王子犹豫的是“做”还是“不做”,此时的麦克白心中掂量的是“杀”还是“不杀”,他甚至还头头头是道的分析了邓肯作为国王的利弊得失,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试图寻找一个正当的理由杀掉邓肯,但邓肯勤政爱民的作风使麦克白无理由下手,他开始为自己想要杀掉这样一个仁慈的国王而感到悔过“要是把他杀死了,他生前的美德,将要像天使一般发出喇叭一样清澈的声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弑君重罪。”3有人认为麦克白具有普通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其实两者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普通人犯罪时,会因为欲望的而忘记欲望可能带来的罪恶,但麦克白对自己的欲望可能会带来的罪恶始终是非常清醒的,这一点他与伊阿古、埃德蒙他们不同,他之所以依然在不顾罪恶去实现自己的欲望,一是因为权欲的力量实在太强,二是不断受到外在力量(麦克白夫人)的催化,才致使他最终下定决心杀掉了邓肯。

莎士比亚在这一处用了“刀子”这一意象,指的是从麦克白脑内幻化出的邪恶,这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刀”指引麦克白去刺杀邓肯。“不祥的幻象”“罪恶的梦境”是麦克白最后的良知呼唤,他十分清楚自己就算刺杀了邓肯然后瞒天过海令所有人都相信自己并心愿臣服的拥护自己为王但是自己将彻夜难眠并且活在内心的痛苦之中,然而欲望的驱使和理智的磨灭使他明知自己模糊了双眼,却仍然坚持犯下罪恶,杀死国王。至此第二幕第一场在麦克白无形的匕首中完结,他从此彻彻底底的走向毁灭。

(三)结尾——从惶惶终日到土崩瓦解

班柯毋庸置疑的是麦克白的心头大患,不仅仅因为女巫的三个预言中最后万世君临的是班柯的子孙而不是麦克白,更重要的是班柯知道麦克白得到王位的手段是不正当的。和刺杀邓肯时不同,麦克白在杀害邓肯前反复思考了邓肯的勤政爱民和宽厚仁慈,因而在杀与不杀之间反复思量,然而在刺杀班柯时他已经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延宕。但麦克白无疑是慌的,他慌于担心谎言的戳穿,慌于班柯将要临架于自己之上,慌于内心的恐惧,慌于煞费苦心得来的王位在一瞬间灰飞烟灭,他为了求得心理的安稳,毫不犹豫地决定除掉班柯,没有任何犹豫和不安,他变成了欲望的机器。可他依然恐惧,在宴会上他在众目睽睽之下看到了班柯的鬼魂而吓得魂不守舍,甚至开始自言自语,这种恐惧来自于精神过度高压下的神经质,他并没有负罪感和愧疚,他已经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甚至出现了人格分裂的迹象,最后渐渐地变得麻木:麦克白已经受尽了内心的折磨与痛苦,不再恐惧,不再害怕,什么也不足以构成对他的威胁,他麻木地感觉不到丝毫的伤悲,精神也如同白纸,没有留下任何的痕迹。他对人生彻底绝望了,所以认为人生是毫无意义的、愚蠢的,人因欲望而产生的各种争斗、倾扎也都是毫无意义的、愚蠢的。“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画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之中悄然退下。”4这沉重的富有哲理意味的叹息不难看出他对灵魂的鞭打和自我拷问,也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他灵魂深处的自我忏悔,然而这一次等待着他的却是末日的审判。

二、麦克白人性的悲剧在当下的现实意义

(一)积極的现实意义

莎士比亚在早期创作中曾宣扬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个性解放。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野心家、冒险家、暴发户使社会风气腐败,拜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已成为社会的毒瘤。对此,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不可能不给予关注。在他后期的创作中,我们可看到他对极端个人主义的鞭苔,如《奥瑟罗》中的恶棍伊阿古,《李尔王》中毫无人性的极端利已主义者埃德蒙等等。因此,莎士比亚写《麦克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是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向人们展示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和畸形发展必然导致罪恶、导致毁灭。

从当代读者阅读的角度来说,“麦克白式反思”在一定形式上是值得借鉴的。在当下快餐化、碎片化、社交化阅读的时代,为数不少的年轻人会通过各种社交网站上分享的良莠不齐的文章来确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在现在的社会上普遍出现了一个问题:对一件事的评价几乎趋于一致,而这种评价也几乎是不需要费什么脑力的,即按照大多数人的立论观点走就是了,他们在评价的时候没有经过多角度的考虑,没有经过内心的拷问,没有经过反复的研究和琢磨,更没有问过自己“这样做是否合适?是否欠妥?”,当绝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都被少部分人牵着走时,这些大多数人已然丢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近年来很火的一个社会性问题:在公交车上遇到年迈的老人是否应该让座?此类事件层出不穷,起初网民们一致口伐笔诛地认为不给老年人让座是不对的,然而经过社会的发展,对多样化意识形态的包容范围越来越广,一个人开始说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是可以的的,这并没有触犯道德底线,于是数亿人开始倒戈相向地跟随着这个人的言论:让座不是必要的。这也是为什么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暴力”“键盘侠”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毋庸置疑麦克白是一个残暴且为了目的会不择手段的人,但他在做每一个决定前的内心拷问和反复思量是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行为处事方面所缺乏且需要学习的。

从悲剧结局的角度来说,麦克白人性的悲剧无疑是具有警示意义的,他的经历告诉人们不要被欲望所吞噬,尤其是处于当下容易受到各种诱惑的年轻人,一旦在关键时刻做了错误的决定,便是不可挽回的。

(二)消极的现实意义

麦克白的人性悲剧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当下现代人的警告和启示,更多的则是对人类面对欲望是所秉持自控力的能力的怀疑和反思,在这一方面,莎士比亚想要表达的则是具有消极意味的。自控力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麦克白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他严格地遵守军中的规矩,严格地按照国王的指示去上阵杀敌,他的意志比一般人更加坚定,他的原则也比一般人更加不为所动。但就是这样一个本应值得尊敬的人却做出了连最卑鄙的小人都不会做出的举动,并且一错再错,最终丧失了良心,走向末路。我们不禁要开始思考,连一位将军都抵挡不了的诱惑,我们普通人怎么能够抗拒?从麦克白这一人物的悲剧命运所传达出莎士比亚对人类的天性是持消极态度的,他始终在怀疑人类的善最终能不能战胜恶。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被概念化的问题,也为我们当代的人们留下了一个思考:在竞争力越来越被重视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应该顺从自己的欲望不顾一切的选择往上爬,还是遵循内心中的真善美,适时放手求得灵魂的平静?而我们面对邪恶欲望的出现时,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地抵制,到底应该如何保留心中的善意?这恐怕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更难以回答。

(三)启示

置于当下,让我们从一个普通人的思维角度来看待,为什么麦克白是可以被理解的?原因就在于在麦克白的身上无论是善与恶都有我们平常人的影子,这种影子被不断的边缘化和拉伸,最后在极端化的条件下形成了麦克白这一人物形象。从这个曾经的英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和欲念的抗争,它深刻反映出了现代人的惶恐、孤独、困顿、焦虑,它让我们从灵魂深处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心灵困境,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经体会过麦克白的这种挣扎,所以我们为麦克白而感叹,也为自己而感叹。法国著名的评论家斯达尔夫人就曾说过“莎士比亚是一个把精神痛苦写到极致的人”5麦克自在得到王位以前心灵就承受着负罪的煎熬,在得到王位以后更承受着担惊受怕的煎熬,他时时刻刻在提防,时时刻刻在忧虑,时时刻刻在恐惧,没有比灵魂的拷问更折磨人的了,这种永无宁日的惩罚足以让人绝望。可见,麦克白的这种心理恰恰是存在于现代人上的恶疾,我们在面对权力,欲望时,多少会有内心的挣扎和拷问,莎士比亚通过麦克白恰如其分地说明了现代人的异化和分裂,所以说麦克白的悲剧不单单是他自己个人的悲剧,也是莎士比亚在人类的精神领域的一次探索,具有丰富的哲理意蕴。

人类就是这样一个矛盾体,我们之所以很难为“人”下一个定义的原因就是因为人每一部分都充满了复杂性,永远没有一个准确的美丑善恶的分界线,而我们常常说了解一个人也是了解他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完完全全的理解一个人所拥有独立的意识形态。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差,英雄和魔鬼也只有一步之遥,就如同女巫在故事里面所讲“美即丑恶丑即美”,正是因为丑恶吞噬了美善,才使麦克白从天堂坠落到地狱,这也为世人敲响了警钟:切勿因为贪欲而放弃良知。“然而人性岂真能如道家所说的那样恬淡;欲得的却多。”6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是人就有爱恨纠葛,是人就具备人性的缺点和弱点。我们常常会被最微小的东西所束缚,甚至这最微小的东西会慢慢吞噬原有的我们,一失足成千古恨,就如同麦克白一样,最终会毁了自己。

三、结论

麦克白悲剧的来源不是旁人的教唆,亦不是命运的指引,更不是莫须有的阴差阳错,造成他悲剧结局的是他人性的泯灭和良知的丧失,他的悲剧是彻彻底底由他自己造成的人性的悲剧。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要剖析一个悲剧人物的悲剧命运,更要从中得来对当下有意义的深刻反思:第一,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切勿人云亦云;第二,在面对欲望的时候,要妥善考虑做或不做的后果而三思后决定;第三,人无完人,当意识到做错事情后,要及时补救,切忌一错再错,最终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猜你喜欢
麦克白莎士比亚
浅析《麦克白》中畸形感情的毁灭
歌剧《麦克白》的故事(三)
歌剧《麦克白》的故事(二)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麦克白》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小语丝
“像莎士比亚一样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