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图像化社会的困境分析

2019-05-09 00:52严方舟
长安学刊 2019年2期

严方舟

摘要:当代社会是视觉化的社会,人们的生活方方面面被视觉占据,日常生活无法离开视觉审美。然而传媒技术与手段的发达使得视觉图像过度化泛滥化,在视觉图像输出愈来愈表征化的同时也造成了人们思维僵化,理性缺失而肉体沉沦的危机。生理机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自主能力并为图像所操控。面对这种光与暗交杂,灵与肉相争的社会环境人们应何去何从。本文通过梳理视觉图像化的历史脉络,具体分析其所导致的社会危机进而提出消费社会视觉化发展方向建议,以期改变当前社会的图像乱象。

关键词:视觉图像化;思维僵化:视觉快感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121-04

海德格尔曾在《世界的图像时代》中说道:“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自二十世纪始,科技迅速发展进步,传播媒介亦得到技术层面的革新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从印刷生产到机器的批量复制,从色彩单一到形式各异,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高新科技的演变使得图像越来越轻易被视觉所获取。随着消费文化的迅速崛起,为了使商品迅速获得资本属性,视觉图像生产者又通过科技手段与渠道使三维的物体以二维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在大量色彩艳丽、结构简单、内容浅显易懂的图像扑面而来时人们的视觉会习惯于不需经过缜密思考与逻辑判断并且具有极强直观性的图象呈现方式,这对世界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图像弱化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得大众逐渐习惯于惰性而直白的表达形式,视觉消费模式逐渐成为最为普泛化的生活方式,图像逐渐代替语言文字成为当代社会主流。另一方面视觉消费模式又反作用于生产商,使得他们进一步将世界图像化:“毋宁说,根本上世界成为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而在世界图像化进程中,视觉的运作机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超然的地位与预言

西方的视觉中心主义在形成之初便与理性联系在一起并建构在对真理的追求之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热元素就是生命之源……灵魂是由热元素和冷元素组成的一个部分……一般的感觉,特别是视觉,乃是一种很热的蒸汽。在毕达哥拉斯派看來,眼睛是灵魂的一部分,眼睛即心灵和表象的点滴。柏拉图在《国家篇》第七卷通过洞穴比喻初步描绘出视觉世界的形成,于第六卷中对“看”进行了探讨“在所有的感觉器官中,眼睛最像太阳……太阳不等同于视觉,它是视觉的原因,又是被视觉所看见的……”,《蒂迈欧篇》中他对视觉进行了更为详细而清晰的描述:“我认为,视觉是给我们带来最大福气的通道。如果我们没有见过星星、太阳、天空,那么,我们前面关于宇宙的说法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但是,我们看见了昼夜、月份、年份,从而有了数和时间的概念,以及研究宇宙的能力。于是我们就开始有哲学。对于诸神能够给予我们人类的东西而言,这是最大的福气了,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有比这更大的……但是,我还是要说,造物者将视觉赋予我们,是要我们能够注视天上智慧的运行,并把它们应用于相类似的人类智慧的运行,包括正常的和不正常的。进而,我们通过学习而分享它们,然后通过模仿造物者的完善运行来调节我们的游离运动。”洞穴隐喻将感官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视觉场域的构建提出出理念世界与真理的在场,而《蒂迈欧篇》将视觉与理智联系起来并认为视觉于人大有裨益。亚里士多德也表现出对视觉的极度偏爱,在《形而上学》开篇中提到:“较之其它感觉,我们都特爱观看。理由是:能使我们识知事物,并显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此于五官之中,以得于视觉者为多。并在《论灵魂》中对视觉及事物的可见性与认识功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亚里士多德对视觉所具有的反应现实与真理的性能予以了高度的赞扬。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关于视觉的论述共同奠定了视觉在感官中的中心地位。至中世纪,影响西方国家至深的基督教文化大行其道,《圣经新约》中提到:“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众多艺术家们也通过视觉图像凸显基督教教义用以表达上帝的“在场”并留下了大量的图像艺术作品。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西方的视觉文化发展只见提升不见落后,从布鲁内莱斯基的透视技术实验到乔托、吉尔贝蒂、多纳泰罗等艺术家在艺术领域体现出的对视觉效果的运用再到达芬奇、丢勒等在透视法上的科学性钻研,众多学者们将视觉、艺术与科学(心理学、数学、光学等)结合在一起并将对视觉的研究推向了高峰。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视觉(还包括听觉)不同于其他感官,属于认识性的感官,所谓认识性的感官,意指透过视觉人们可以自由地把握世界及其规律。较之于片面局限的嗅觉、味觉或触觉,视觉是自由的和认知性的。”可以说,西方世界的文明发展自始便是以视觉为主导的。

科学调查显示,眼睛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人类从外界接收的信息80%以上是通过眼睛获取的,每只眼睛的视神经纤维达到120多万条,数量大大超过听觉、嗅觉等其他感觉的总和。因此,在对世界进行基本认知时,对视觉的倚重同样大于其他感官。作为一种完全主动的感官,观看是主体自发进行并瞬时进行信息接收的一种活动。观看的对象无所不包且内容广泛,然而,观看信息的接收并不是无差别的。观看信息分为两类,一类为文字,一类为符号图像。因为文字的传达需要经过内化的过程才能领悟,而符号图像则可以直接将所要表达的意象语符化且并不需要理性的到场,更利于实现主体对对象进行快速审美,故而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符号图像会优先于文字被选为观看对象。随着科学水平的高速发展,众多高科技媒介的发明极大地加速了图像的传播。十七至十八世纪报纸、杂志等媒介技术的发明给图像的大规模机械复制提供了传播渠道,使得图像的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性,1839年摄影技术的发明加速了图像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而1895年电影与无线电的放映使得人类文明迈入了图像时代,二十世纪电脑的发明创造更是将图像时代推向顶峰,这些新兴科技与图像相结合,使图像的应用媒介与流通范围发生巨变,本雅明发现机械复制时代的一切艺术品都可通过复制来传播,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他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描述了图像时代初现的轮廓,表明人们已全面进入机械复制时代并清晰的说明大众已成为图像的接受群体。电子时代的图像生产依托于数字技术,在工厂进行大规模生产后被投放入各个流通领域,并得到广泛应用。广告等各个传媒渠道的图像泛滥是视觉被应用到极致的证明。w,J,T,米歇尔遂提出著名的“图像转向”理论,表明科技发展使得图像制作泛化,图像已成为人文学科的研究重点。这一时期的生产媒介众多,无论是在电脑上、ipad上、相机中还是手机中,图像的制作、使用、传播在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与不可估量的数量广泛传播着,高科技与多媒体为图像的无限制生产与传播提供的便捷性使得现代生活中的图像以压倒性的优势超越文字占据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成为文明社会的主角与主要交流媒介。居伊·德波在他著名的《景观社会》里就指出:“当代社会存在的主导性本质主要体现为一种被展现的图景性。”世界的图像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符号化的最显著表征。

二、泛化的表征阅读

语言符号是人类获得客观现实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世界的传统认知方式以语言文字为主,认知方式决定了认知范围,人们通过语言文字得到的信息十分有限。历史上的图文关系始终存在着竞争。原始时期人们借图像记事以记录传递信息,文字被发明后图像虽未被完全摒弃,但始终处于被压抑状态。中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基督教展开的轰轰烈烈的反图像崇拜运动就是要抑制视觉图像来维持《圣经》中文字带来的教义的纯粹。而现今,视觉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图像超越文字在生活中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当代社会,电子时代的信息传播迅速,手段多样,视觉图像的使用逐渐超越了语言文字占据了主导地位,人们通过电视可以清晰的看到世界的任意角落,它“如实”的呈现出事物的“原貌”使得人们无须行万里路便可知天下事,更可将整个世界都纳入自己的视觉观看范围之内。图像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所传达出的信息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因视觉图像的高度发展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世界以视觉图像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中,这意味着世界成为视觉观察的对象。此时的人们依赖于视觉技术观察认识世界,出现于媒介机器中的、被转化为可视形象的,无论其是否具体、完整、真实,人们都认为它就是存在的,这使得人们无法以具体的、联系的、变化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事物。而未被转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人们根本无暇去想,甚至轻易就被判定为不存在。然而,图像并非直接的现实,只是现实的一种符号化表达,且图像是某一部分或某一角度的真实性呈现,对图像的错误性评估只会以偏概全。而图像表征的正确性是否贴合现实也是值得反复商榷的问题。著名德国哲学家京特·安德斯说:“电视图像所提供的常常只是世界的一鳞半爪或碎片般的世界,也就是说,电视图像在展现世界的同时掩盖着世界”。鲍德里亚在《致命的策略》一书中说道:“具有反思能力的主体已经不复存在。文化信息的流通吞噬了主体空间,文化的过剩生产意味着信息量远远超过主体的阐释能力。任何媒介都不会引起‘主体的全神贯注,他只是冷漠地、玩世不恭地、已經成为习惯地注意到媒介技术的‘永久的电刑”。在图像呈爆炸式传播的现代,无数的图像向我们扑面而来,将我们淹没在图像的海洋之中。主体与图像的关系由“主动”变成“被动”,每天被动的接受大量图像,且这些图像毫无复杂性可言,内容庞杂肤浅毫无逻辑,来得快,来得多,以碎片化呈现等是现代视觉图像的通病。主体在没有相关知识储备、毫无准备并长久浸润于这些图像的情况下,会导致主体理性与深度的缺席并失去自主思考能力,使大脑长期麻木而空洞并逐渐丧失记忆能力,直到最后成为一个退化了理性、自主性与创造性,只拥有感性的现代人,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明显的成人年龄低龄化现象,而这种现象几乎是无法避免的。由于历史性因素人们的身体长期压抑于理性的束缚之下,理性成为精神自由性的桎梏。虽然个体生命自由,然而却无法充分随心所欲。当代的视觉文化是一种赋予身体以快感的感性文化,以解放身体束缚,高扬自由与感性为表征,推崇对视觉的无限张扬借而引起肉体视觉的快感为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真实的肯定了视觉的主体地位。可由于资本主义与消费社会的日渐兴起,为了追求资本与利益最大化,视觉图像被过分滥用,目的就是为了强调视觉效果,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形成视觉轰炸。在众多视觉传播媒体之中,以广告图像与电影最具代表性。广告本是采取恰当的方式对事物功能与质量进行介绍宣传的一种媒体方式,然而为了吸引大众眼球,部分广告标语内容露骨,图像形象充满暗示性,前段时间椰树牌椰汁的广告“我从小喝到大”用双关语表达露骨暗示,产品代言人衣着暴露,用紧身背心凸显身材,图像与广告词搭配低俗不堪,就是为了给女性观众营造代入感,给男性观众造成窥视快感从而满足男性心理。类似的纯粹满足视觉快感的电影更是数不胜数,例如《英雄》《十面埋伏》,武打动作精美,场面恢弘,风景绝美,展现给观众的是极致的视觉盛宴,满足的是身体的快感愉悦,同时也迎合了唯视觉中心的美学概念,但影片到底讲了什么要叙述什么却无法描述出来。同类现象在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现今大火的APP抖音、快手、instagram等都是通过图像等符号快速大量的刺激从而引起视觉快感。审美的感官体验得到满足而理性思维被逐渐消解使得主体沉迷于感官满足与享乐主义。一旦陷入这种模式便很难再摆脱出来。首先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了不同媒介的分辨率,视觉受长期高分辨率的审美习惯影响后对视觉所接纳的物体清晰度有了高要求,很难再接受任何低分辨率的事物。此外,科技手段与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世界的距离,人们无须亲身去探索世界,视觉被无限延伸的结果是只要通过传播媒介便可观看到整个世界。在拉近了主体与世界距离的同时媒介手段又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闲暇时间的人们不再出门旅行,不再参与社会活动,相反,他们宁愿一直呆在家里看电视、玩手机、玩游戏,在公交车上,在地铁站里,在上班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甚至有专供视觉享乐的游戏厅、网吧,人们在聚会的时候不再通过语言交流,反而都捧起各自的手机互相吹捧。视觉图像占据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为此付出了大量时间、金钱与经历来满足肉体的快感。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说:“文明赋予了野蛮人一只‘眼睛,让他们用眼睛而不是耳朵去认知,而如今这种视觉与电子世界产生了冲突。”过度的视觉消费使社会生态异化。消费行为是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自身需求的一个过程。传统的消费方式向来是以物易物来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发展提升,人们在生活消费之外又发展出精神文化消费,例如享受服务型消费、艺术欣赏消费、休闲娱乐消费等。而在当代,信息消费才是消费文化的主流。在信息消费的产业链上,视觉消费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消费社会的媒介手段多样化与技术成熟发展是视觉化消费的重要原因。数字传媒的发展不但拓宽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同样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与视觉感知。在视觉消费生态下,人们逐步忽视符号的内涵而越来越关注表征的表达,从需要理性在场的文字阅读转化到表征易懂内涵明确的图像阅读倾向,从文字配插图辅助理解到图像夹带文字以补充说明,表明主体对身体快感的妥协与对快感强烈的视觉需求。这种视觉文化消费使深度流失,只剩表征留存,观众们消费的不是商品,不是服务,甚至不是图像文字等符号的内涵,这种视觉消费本身代表了现今社会广泛追求肉体满足与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态。在看到这种对对表征的粗浅化需求消费话语后,产品被进一步表征化生产来迎合大众喜好,消费解码的简单化反作用于消费编码的简单化,消费编码则以消费解码为导向。如此周而复始,终会消磨掉大众的个性,造成一个无差别,普遍化的消极社会。

三、对深度的渴望与追求

安德斯说:“从前,世界上有图像,而今天,世界在图像中,更准确地说,世界以图像的形式出现。……所有的一切,也包括所有真实的东西,都以图像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在这个视觉媒介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受制于视觉感知,消费社会的兴起使世界视觉化,图像化,表征化,人们的思维变得麻木而苍白,世界也逐渐呈现表征化趋势。世界的图像转向也曾带来创新,从静止到运动,从黑白到多彩,从单向到双向,从无声到有声。视觉媒介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取信息平民化,了解世界的渠道多样化,技术手段先进化。视像赋予人们超时空的视角前景,给人们提供了广阔视野的同时,还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电子数字技术手段,时间与空间不再是困扰人类视像的难题,空间消融,时间暂停,图像通过电子媒介被永远保存下来。当代的视觉图像的另一优点在于重视人类的欲望挖掘,满足人类的感性渴望。视觉图像的发展最直观的就是带来感官享受,解放了长久以来在理性压抑下的思想束缚,肉体的满足也使得感性回复生命力并逐渐增强,这种感性与理性并存,肉体与精神同在的状态才是身体的完全解放。但是图像的增殖与过度审美使得人们的视觉感知娱乐化、刺激化、视觉消费的对象由表征代替了从前的物质与内涵,浮于表象的图像吸引了所有的目光。为了逃避现实的沉重与困苦,人们沉溺于各种图像中来麻痹大脑,造成严重的现实虚无感。马儿库塞说过:“掌握了科学和技术的工业社会组织起来,是为了更有效地统治人和自然,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其资源。”超过了视觉应用的度反而会给世界,人与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现在虽无法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却能指明发展方向,给出一些积极性措施来抑制视觉图像的过度滥用。作为视觉图像接受的主体我们首先要对现今的世界图像化本质與带给人的负面影响有清晰的认识。现今泛滥的图像轰炸是造成肉身快感极速膨胀而精神萎靡的主要原因,在思想上感性的天平重重垂下,理性的天平却空无一物。要重整乱象,首先就要确立感性与理性共进的意识,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才能事半功倍。其次,作为视觉图像主体,要对现今社会存在的图像的泛滥和滥用现象进行批判,当作为受众与消费者拒绝对粗浅表征图像进行消费时,才能彻底阻断消费的施用对象。作为图像生产者对这一乱象负有重大责任。造成当前社会图像滥用乱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图像生产者对视觉图像消费的错误认知,他们盲目追求利益,一切以金钱为导向,错误地预估了人们的消费心理。观看图像视频等媒介过程中,人们总怕其内容太过沉重,畏惧思考,但又嫌弃其内容枯燥,没有新意。在观看后,人们也常常对相关内容、形式、思想主旨等进行思考分析,观众在进行观看时仍是有一定精神追求的,对不好的作品也会加以批评指正,这也意味着,观众能接受的是制作精美同时具有一定高度精神内涵的视觉作品。生产商关于图像制造的固有观念若是得不到修正只会使其所生产的视觉作品一直空洞无物进而造成相关受众流失,作品也退出竞争舞台。相反,视觉产品制造者若坚持生产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视觉产品,则会带动消费主体对产品的消费,达成在供需市场的追求一致,营造出和谐而富有活力生气的社会氛围。

四、结语

视觉图像化在当下社会不仅仅带来了生活上的便利,解放了长期被禁锢的感性渴望,更是在传播与使用的过程中造成了人类精神沉沦,思想僵化。针对现今的图像生产与传播乱象,我们需要加强精神与理性的思想建设,通过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并举,逃离图像泛滥造成的感性泥沼,打通积极审美的生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