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铃
摘 要:在核心素养时代下,小学语文中的语用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在2016年9月出台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将语用教学作为一个重要内容,突出了语文课程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倡导将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线,增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此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语用教学环节的设计,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两方面出发,优化和调整教学模式,提高语用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教学;语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用指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对母语运用的学习及言语运用实践活动。语用教学主要包括在文本语境下,对课文中运用的典型语言文字现象的揣摩、体会,以及凭借所学的语用经验与知识,根据具体语境的需要对语言文字加以规范、恰当、个性地运用,以实现特定的言语表达目的。
一、预习环节——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在培养小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中,预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预习不仅是学生提前了解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提前扫清一些学习中的障碍,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有利于语用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師可从默读、查阅、朗读和思考四个步骤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比如在教学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文《荷叶圆圆》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首先,我让学生通过默读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标记出自己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字词句,然后通过查阅字典或其他的学习资料来学习这些字词的读音,理解句子的含义。接着,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一谈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提高预习环节的难度,如在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我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老屋总也倒不了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预习。同时,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不仅提升了教学的趣味性,还让学生通过这种对话的方式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语用能力。
二、教学环节——夯实学生语用基础
课堂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关键途径,也是教师开展传道、受业、解惑的主要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理解”和“运用”并重,且向“运用”的方向发展,从而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语言、理解语言、思考感悟和运用语言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要努力创新课堂内容,在读写的过程中迁移“语言”并进行灵活运用。
例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的时候,我先问学生:“‘落字怎么写?三点水是在整个字的旁边,还是在草字头的下面?”并提示不知道的学生通过翻阅课本、字典来寻找答案。在学生回答之后,我为学生进行讲解:“‘落字一般是指坠落、落下等,因此应该是上下结构。”然后,我让学生用“落”字组词,学生集思广益,说出了许多答案,有落日、落叶、落地等,对这个字形成了深刻的理解,并有了较好的运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秋天的雨》的时候,课文第二自然段中“把黄色给了银杏树”“把红色给了枫树”等句子,不仅优美动人,并且形象地体现了秋天的特点,我引导学生对这一段进行深入的拼读,并让学生发挥想象,按照句式进行仿写,如“它把红色给了苹果,苹果树上像挂满了红灯笼”“金黄色是给香蕉的,一根根香蕉就像是金色的小船”等。通过这种方式,在提高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实践环节——锻炼学生语用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语用教学中,除了教授学生知识,还应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一些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读、写、议等多种方式,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进一步锻炼其语用能力。
比如在一次教学中,我让学生从自己的名字出发,搜索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或者整个名字的汉字发展史,还可以通过询问父母来了解自己名字的由来;让学生搜集十组同义字,如“房”与“屋”、“江”与“河”等,分析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写出例句;同时,让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通过这些作业的布置,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学会运用语文知识,在不断思考、探索和总结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语用教学”,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性,从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出发,构建出科学合理的语用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虹.“语用”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8(86):71.
[2]冯红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2018(8):145.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