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误区及修正

2019-05-13 02:08张凤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潜移默化方法途径家庭教育

张凤

摘  要: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是家庭、社会、学校共同期待和共同参与的课题。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起着主要的引领作用。常言道:父母修,子女正,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培养教育好孩子,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生命中最美丽的一段经历。本文笔者通过梳理家庭教育的误区,为广大家长提供了几种教育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  潜移默化  教育误区  方法途径

家庭教育是家庭中父母长辈对下一代实施的综合性教育,它既是基础教育又是终生教育。常言道:父母修,子女正,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培养教育好孩子,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更是生命中最美丽的一段经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起着奠基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孩子的前途和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风气的优劣、国家民族的兴衰。那么,家庭如何发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呢?本文就此问题略陈己见。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对孩子期望过高

在当前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全能型人才,将来能胜任各方面的工作。为了孩子的前途,牺牲所有节假日和双休日,倾注家庭的全部财力,忙得不可开交,如请家教、买乐器、参加各种补习班和各类特长班等,尽力为孩子“充电”。不惜剥夺了孩子参加社会活动,走入大自然、参与实践,关心社会与他人的权利和机会。有的家长因为种种的原因,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遺憾”,用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二)不当的教育方式

部分家长在学业上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对子女的容错性较低。对孩子不是采取说服、引导、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而是凭自己的感觉,一旦孩子达不到预期目标或出现失误、差错,有的家长就动辄训斥,甚至打骂,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说谎、作弊、自卑、怯懦等心理问题随之产生。

(三)不良的言传身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言传身教是家教中最重要的方法与途径。父母良好的言行举止,会使孩子终生受益;而不良的言行,将使孩子终生受损,甚至会断送孩子的前程,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事例。

(四)过分溺爱

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顶在头上怕摔,捧在手上怕碰,含在口里怕化”的心理存在于很多父母当中,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不会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甚至全无是非观念,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形成自私、任性、懒惰、贪图享受等不良品性。

(五)放任自流

“树大自直”、“顺其自然”是部分家长因为自身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一种教育方法。其实,在情感上,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忽视教育中的点点滴滴。有的父母更多的是因为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及孩子,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子女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保姆等人。

二、家庭教育的方法途径

采取科学的方法途径,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没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再好的思想,再好的态度,再好的初衷,也只能是抽象的东西。因此,讲究好的方法和途径,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根本点。我们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重视和睦家庭氛围的营造,做孩子的榜样

家庭是一个港湾,为人父母,应该精心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温馨环境。许多事例证明,宽松、民主、融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紧张、专制、恶劣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性格、品德、能力正常发展的极大障碍。家长对孩子的幻想、调皮和一些看似幼稚的问题也要多加鼓励、引导,帮助孩子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因此,父母应处理好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孩子沐浴在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氛围中,父母要把做人的道理及良好的品德和人格传授给孩子,从而培养孩子活泼、进取、勇敢、坚定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孩子真正明白:要想成才,先要学会做人。

(二)严中有爱,爱中有严

现在有个别家长对孩子采取的是棍棒或责骂式的教育方式,只考虑自己的意愿,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虽然他们都知道孩子们存在差异,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不足,可是有些做父母的,当孩子一旦做错事,常常会横眉怒目、大发雷霆,有时还要痛打孩子一顿。实际上,“打”只能暂时把孩子驯服,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所采取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它好似一把犁刀的两面:既可以掘出生命的新水源,也可以割破孩子的心,留下永恒的伤疤。所以,为人父母一定要学会自我控制,千万不能“出言不逊”,一定要把握好“严”的尺度和方式,不要将孩子作为发泄自己情绪的对象。要知道孩子正是在不断纠正缺点或不足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为人父母如果只单纯爱孩子或为了使孩子“就范”而进行“棍棒教育”,那是非常错误的。我们要在关心、体贴的同时,客观分析孩子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讲究方法,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学会赏识孩子

赏识教育就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赏识教育主要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我们要赏识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赏识孩子所取得的一点点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老师永远是他的坚强后盾。

(四)给孩子需要的东西

为人父母不要急于评论其他父母如何教育孩子,以免最后发现也许你还没有他们做得好。一个家庭看似正确的东西对于另一个家庭来说,也许是行不通的。因为孩子们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个性,绝不能让孩子模仿其他孩子,应该让他们首先成为自己,帮助他们去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无论他们最终选择了什么道路,只要是不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要求,我们都要去支持。要记住,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他所需要的东西。我们做父母的也有不同的要求与习惯。只要不存在虐待与冷淡孩子,我们就不要去评价别人的教养方式。

(五)经常和孩子交流

理解孩子,常和孩子交流是家庭心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聪明的家长从来不会对自己的孩子指手画脚,而是给孩子一定的空間。那些总想把孩子的言行框进自己设想的规范,“不行”“不准”“不应该”的父母,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就拉长了彼此的距离。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渴望与自己的父母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平等地争辩,而不是家长固执地“独裁”或不闻不问,冷漠处之。因此,家长应经常腾出时间来跟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生活、目前的需要与兴趣,与孩子谈一些有意义的话题,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孩子判断是非的能力。每一个成功的教育者,总把孩子看成是平等的个体,是理解、尊重、信任的对象,而不是普通意义上“保护伞”下的孩童。把教育建立在充分信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情感的交融,事理的沟通分析,让孩子自觉地接受父母的教育,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有位哲人曾说:“说服人的力量有两种,一种是真理的力量,一种是人格的力量”。作为一名家长,不仅要为孩子身体健康提供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要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作为家长,一定要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方面的理论知识,以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为人父母还要特别注重提高自身的心理品质、性格特征的特有魅力,使孩子从父母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素养,弥补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驿站,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无限的,家长的语言和行为将对孩子的心理、性格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和睦民主的家庭、心理健康的家长会使孩子终生受益,能使他们养成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健全品质,这是学校教育不能完全给予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慢慢地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给父母最珍贵的礼物,养育孩子的过程,是一生中最为美丽的一段经历。我们应该感谢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了无限欢乐与反思。我陪伴他成长,他陪伴我变老。对孩子的教育,是为人父母首当其冲的责任和义务。时光飞逝,孩子很快就会长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有无数个或精彩或教训的点点滴滴,我们可以将这些最珍贵的记忆储存起来,慢慢回味。与孩子共处的时光其实很短暂,为人父母,请好好珍惜人生中这段最美丽的经历。

猜你喜欢
潜移默化方法途径家庭教育
精读深悟 复述出彩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
小学体育教学中游戏的有效运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