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代表进“集”“站”,同心干
——高唐县“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综述

2019-05-16 03:25姚美运
山东人大工作 2019年4期
关键词:民声大集镇街

□姚美运

2月22日上午,在高唐县解放思想大讨论暨2018年度全县综合考核表彰大会上,县人大常委会“千名代表听民声”经验创新团队荣获“2018年度攻坚克难担当作为好干部”称号。去年以来,为促进人大代表履职,高唐县人大常委会创新开展了“千名代表听民声”活动,组织人大代表单月赶集“摆摊”、双月进站“拉呱”,亮身份、报家门、做典范、解民忧,在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充分展现人大作为。

代表“赶集”、进站听民声,县委表彰设奖项。“摆摊”的成就盆丰钵满,“拉呱”的故事情深意长。

2018年12月29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于晓明对“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作出批示:“高唐县的做法很好,在体现代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听取民声、反映民意等方面都做了有益有效的探索。请人代工委帮助总结,并以适当的方式予以推广。”

“掐尖摘花”:人大“符号”满城乡

“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为人大工作指明了方向。“工作机关”与“代表机关”如何支撑“权力机关”建设?基层标准化建设是关键。

镇街人大标准化建设怎么搞?“领头羊”在哪里?去年5月初,高唐县人大常委会组织13位镇街人大主席(主任)一路南下、“掐尖摘花”:在江苏乡镇人大规范化建设示范县丹阳市,导墅镇的“互联网+人大工作”、民生项目票决制、人大规范化建设的新实践、村居助力人大“双联”工作等系列创新动作,令大家豁然开朗;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小营镇人大干部“底气决定内容”的胆识使大家油然起敬。“掐先进地区的尖,摘先进做法的花”,学习归来,大家有了外地经验本土化的底气。

去年5月18日,高唐县镇街人大标准化建设暨“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动员会在人和街道金兴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举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丙成对镇街人大工作“画线设杆”,提出了“十规范、十提升”的要求以及“千名代表听民声”的规定动作。镇街人大表态掷地有声,标准化建设如火如荼:“家”“站”设置布局覆盖村庄,五级人大代表联络覆盖选民。将“家”“站”散开到镇街,人大代表按职业对接到村户,服务内容“点种”到基层。一月之内,全县升级“人大代表之家”13处,按“十有”标准新建人大代表联络站(室)28处,设置大集流动联络站33处,并统一悬挂“高唐县人大常委会监制”字样的标识牌,公示了“家”“站”地址和接待时间,人大“符号”布满大街小巷。

“摆摊”“拉呱”:五级代表履职忙

高唐县清平镇“清平大集”是方圆百里最大的集市,每逢开集,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到集市上逛逛。3月6日上午,与村民一起“赶集摆摊”的还有10位县、镇人大代表。早上9点,人大代表们来到大集文庙前摆出了“全县‘千名代表听民声’活动清平镇工作现场”的“摊位”,桌上摆放着代表联系卡,旁边的图板上公布了代表信息,“摊位”一侧的公示栏里清楚列明了上月大集接访意见建议办理情况。“俺村有几个路灯不亮了,啥时候能派人来修一修?”“邻居家养猪又臭又吵,能帮忙出面协调一下吗?”……赶集路过的群众不时凑过来说问题,接访的人大代表们认真记录,热情作答。这只是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千名人大代表赶“集”、进“站”、入村听民声的一个缩影,该活动真正实现了人大代表与全县50万群众的“多屏互动”。

“民生小事矛盾我化解,新旧动能转换我示范”。高唐县人大常委会针对人大工作上“热”下“冷”的局面,以及少数基层人大代表会上有影、闭会期间无踪的尴尬现状,倡议全县近千名人大代表亮身份、报家门,并将人大代表编成13个工作组,统一“下放”至各镇街,按照单月赶集“摆摊” 、双月进站“拉呱”的要求,开展现场接待活动,由过去的“群众找代表”变为了“代表等群众”。每位人大代表均持证上岗,依据不直接处理、有限受理、依法疏导、登记必复的原则开展活动,成为乡村大集上最亮丽的风景。

“百姓有事我帮办,党的政策我宣传”。赶集“摆摊”、进站“拉呱”时,人大代表都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如实传达上去,二是把党的政策及时宣传下去。同时,“听民声”工作严格把握提前公告、接待、登记、反映、反馈五个系统步骤,制定了民声听取、民意吸纳、民怨化解、民生办理等一整套科学的工作制度。对属于民生小事、问题咨询范畴的信息,值班人大代表能当场答复解释的,直接答复;属于人大代表建议范畴的信息,则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原则及时汇总,由县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室、开发区、各镇街人大(工委)研究,审查后转交县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办结完毕,接访人大代表和工作人员需通过榜示、见面等方式第一时间反馈,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点赞喝彩:“大集”故事接力讲

“杨屯镇组织人大代表在张大屯大集接访中获悉,镇公路养护员因喷洒除草剂操作失误,致使绿瓦庙村部分沿路玉米生长受到影响,村民怒火难消。镇人大主席王宗利立即组织镇交管所、公路养护员、村民代表协调处理,第一时间妥善解决,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防止了事态的扩大”。高唐县委常委会议在听取了县人大常委会“千名代表听民声”专项汇报后一致认为,“千名代表听民声”筑起了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道防线”,前移了政策解读、政务咨询的“第二窗口”,是提升地方社会治理能力的积极探索,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现实表达,是加快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步伐的“微创新”。

“‘千名代表听民声’是人大代表履职工作生命力的体现,要一届一届传下去,让人大代表找到对自身身份的感觉,让百姓找到对人大代表履职行动的认可”,县委常委会议的决议给深化活动拓展了空间。

确保活动持续开展,履职水平是关键。没有金刚钻,难揽瓷器活。人大代表在现场与百姓的互动是双向的,并不仅是单纯地“接”,更需要科学严谨地“答”。这对每一位人大代表工作水平、业务素质、应变能力的综合检验,无形中形成了一套“倒逼机制”。县、镇人大联动利用“基础课+专业课”的模式,加强对人大代表的培训,引导代表做有心人,当“多面手”。清平镇人大代表、水利站站长王山伟加入听民声活动后,负责现场解答与镇村水利设施有关的咨询。为避免被百姓“问住”,他主动到每条沟渠实地探访,收集沟渠现状第一手资料,并手绘了一幅灌溉沟渠分布图表,在当地传为美谈。

确保活动持续开展,深化创新是主题。高唐县人大常委会设计了《千名代表听民声工作手册》,规定了人大代表参与活动的“应知应会”,规范了镇街人大“六化”标准,出台了工作奖惩考核办法,供大家遵循。为实现人大代表与群众的互动、代表与县直部门的联动,镇街党委书记代表大集接待、我(部门领导)陪代表听民声、“人大代表履职十佳”社会公选等一系列创新动作相继推出。“你到街上找百姓多了,百姓到办公室找你就少了。”率先参加大集接待活动的人和街道党委书记方长彬、固河镇党委书记郝林远深有体会。

“人大代表我在岗,有事请来‘大集’讲”“人大代表我值班,请来站上聊聊天”,如今,这些语言已成为高唐县五级人大代表的工作惯用语,也被广大群众所熟知。“沉下村”“拉呱”,散开履职满天星,千名代表织起一张覆盖全县城乡的民情“收集网”;“浮上集”“摆摊”,聚起为民一团火,镇街人大成为宣传各级党委政府政策的“扩音器”。自2017年9月试点、去年5月份在全县范围全面铺开以来,截至今年2月底,13个镇(街、开发区)共有298名人大代表参与“千名代表听民声”活动,收集、处理社情民意425件,现场答复或已处理322件,向全县百姓展示了人大代表形象,赢得百姓普遍欢迎。

猜你喜欢
民声大集镇街
有一种年味叫泊里大集
民声入耳 民生落地
蓬莱市人大:“三抓”实现镇街人大工作全面提升
民声
民声
网络背景下加强镇街档案管理探析
开集啦!
明星开心笑果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