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共同性变迁与社会转型

2019-05-16 06:35续婧仪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3期
关键词:现代社会

摘 要 “历史在一个星球上不是以同一速度运行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上众多国家已经或将要完成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这是继由原始社会转变为传统社会之后,人类史上又一次飞跃。这一转变包含了由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由专制到民主,由家庭控制为主到主权国家建立与国际社会秩序完善,社会福利由少到多等变化。本文围绕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差异这一问题,以人与人之间“共同性”的构建为切入点,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角度的主流以及典型事例的观察,试图从这一复杂的转变过程中找到一条线索,来充分发掘两种社会不同的根源所在,并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展望。

关键词 传统社会 现代社会 本质差异 人类共同性

作者简介:续婧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C91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5.060

对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转变这一问题,笔者较早就有所关注与思考。我们置身于民主化、工业化、科学化、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享受着社会日新月异带来的惊喜与便利,也失落于社会转变中所遗失的美好事物与思想。我们不应在此过程中边得到边失去却不明所以,而需要清楚地知道这个社会究竟在发生着怎样的转变,进而知道应该如何引导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也是笔者选择此题目进行研究的初衷。

有关这一问题的著述虽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较多出现,但是其数目的增长速度较快。近年来围绕这一社会转型提出的观点和撰写的文章数量庞大。其中钱乘旦、刘金源所著的《寰球透视 现代化的迷途》 以日本、德国、奥地利等国为例,揭示了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告诫沉浸在社会进步欢愉中的人们——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不可以简单地用落后与先进来区分的;耿云志所写的《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内在机制与外部条件》 从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两个角度分析了两种社会之间的差异。因为此次转型是众多事件的发生背景,所以在各种著作中都有所涉及,如黄仁宇所著的《万历十五年》 将对社会转型的阐述融合在了对整个明朝的兴衰的讨论之中。从整体来看,与这一问题相关的著述从注重对过程和现象的梳理逐步变为以其内在机理和本质差异为重。但是通过结合具体实例来阐发两种社会差异的文章书籍较多,有关社会转型的内容大多作为论述的一部分出现,而从宏观角度分析的著作并不多。而且大多选取一个社会变化的主要侧面作为本质差异,而少有综合各方面变化、寻求变化背后的共同线索的文章,这使得对社会变迁的完整认知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在经过仔细阅读相关史料后,笔者认为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区别是人类共同性的不同。此处的共同性的含义是人与人所拥有的共同的意识、行为方式以及彼此之间的认同和联系的程度,即人类共同体的发展程度。从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来看,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贯穿着人类共同性由削弱到增强这一主线,传统社会通过等级、权力等对人们加以区分,人与人之间处于较为独立和隔绝的状态;现代社会则使人们的共识增加,共有权益范围扩大,人与人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如何构建人类的共同认知,影响人们的共同命运,促进人类共同体的形成,是社会转型的潜在逻辑,是指引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着力点。

一、民主化——共同权力的追求与共治的趋向

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出于生存的需要而结成团体、部落,对于自然初步的认知使得人们的生产活动较为单一,人与人从事相似的工作,彼此依赖,大多靠温和亲缘关系联结,因此基本上不存在大家公认的强制性的权力 。

而在传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由大家公认的强制性权力逐步发展起来,权力的出现逐渐打破人与人之间在地位、财富等方面的一致与平等,加剧了人们之间的不同性,并在权力不断集中的过程中使人与人的区分更加明显。

在政治制度不是十分完善,政治体又由于强烈的侵略斗争等而拥有强烈的不稳定性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变得困难。因而君主专制等能够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的统治方式被大多数传统国家所采纳,由此造成王权的神化和外化。这一变化在意识上加深了权势者和平民之间的鸿沟,并使得不平等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也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以古埃及为例,埃及的诺姆本来是由河渠划分的畜牧区,之后演变为王权下的各个省区。并衍生出了王冠、王衔、权标头等权力标志。 并且神学为王权所利用,王权来自于神,成为了君主的重要原则,如“都灵王名册的神朝以荷鲁斯神而结束,它把前王朝晚期统治者称为‘荷鲁斯的追随者之亡灵和‘荷鲁斯的追求者 ”等等都表明了这一点。之后王权便进一步渗透到整个政治机构,从而使得少数人的意志能够在一些情况下代替公意做出决策,并影响到大众的生活。“作为专制君主,法老具有无限的全权,法律不过是他的意志的合法的表法 。”《郝列姆赫布通告》的原文开头是“国王他自己说”,《纳乌里法令》原文开头是“陛下命令”等都是力证。“法老常常在维西尔和其他官员的陪同下,乘坐轿子出巡视察” 。这说明法老不仅在中央政府的各部门,而且在国家的各个部分,即首都和地方都行使权力,并以军队和警察作为支撑,拥有了程度较高的专权。

传统社会另一突出特征——奴隶制也是人与人之间差异化、等级化的重要表现。奴隶制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甚至将奴隶物化,法律确认奴隶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奴隶主对其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可随意奴役、买卖和杀害。奴隶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奴隶的后代也世代为奴。而且这种不平等的奴隶制在传统社会很长一段时间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安提丰(Antiphon)指出,赎回那些被贩运到遥远之地的奴隶,这种行为在当时已经成了一种职业,人们把他们带回他们的家乡,在那里拿到赎金。根据一条古老的希腊法律,如果赎金是由个人而非国家承担的,那么被赎回者就要像偿还债务一样偿还赎金。

这些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固化是建立在强权和不公正制度的基础上的,破壞了人类之间的良好联系,容易带来下层民众的愚昧和上层权利者的安于现状、奢侈腐化。因而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这种等级和权力带来的分异便难以为继。

在现代社会,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利害关系加强,文化的迅速传播使得下层民众脱离之前的蒙昧状态,社会阶层流动加快,而且对长年来不平等造成的不良影响的反思使人们博爱的社会关怀逐渐加深,所以人们逐渐意识到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才能最大程度地增进社会整体的福利,这应成为政府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使每一位公民掌握政治话语权,从而尽可能地使决策符合公意。

随着启蒙运动、废奴运动和民主革命与改革逐渐兴起,权力不应为少数人所有,追求共同权力和共治逐渐成为共识。与传统社会少数人掌握权力相比,民主普遍增进了民众的福利。正如蒂利在《民主》一书中说:“民主在某种程度上给予某一政权下的人民以集体的力量来决定自己的命运。它使普通百姓免受在大多数政权中流行的暴政和社会混乱之苦。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条件,至少是当它涉及诸如接受教育、医疗保健和法律保护时 。”

由此可知,政治上的民主化的背后的重要推力是共同性的加强。人与人关系的密切打破了在范围较小和较落后情况下才可以维持的等级与强权,从而为民主创造了条件。

二、工业化——生产的模式化和生产成果的共享

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一是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共同利益的减少。其体现一是资源掌握的不均衡及其扩大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增强,农业从集体耕作转变为小家庭生产的自然经济形式,生产剩余的创造和分配不同使得贫富差异逐渐突出。而一旦处于有利地位,就可以用自己手中较为丰富的资源进行交换,进而有了更强的对资源的控制能力,使贫富差异扩大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二是依赖关系的建立,当资源分配出现不均衡时,资源的拥有方和资源的稀缺方之间就建立起了依赖关系,被依赖方就有了更多优势,而依赖方则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

由此传统社会的生产过程是相对封闭的,各个家庭为了保持自身的生产优势,技术一般只在家中传承,存在较强的排外性。各个家庭保持着相对独立,在极少借助外力的条件下,维持着自身的生存。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家庭的自然经济已经与生产力出现严重的不匹配,人口的增长也促使人们必须尽快改变生产方式,以求持续性的发展。在纯人力已经无法支持足够的经济增长时,机器被发明出来并受到广泛应用。工业化显示出了三种趋势 :一是知识的积累,当燃煤为动力的大型熔矿炉问世,铁取代了木材成为机械、建筑与运输工程中的主要材料;二是自由商业经济,18世纪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 描述的商业自由化趋势已经彻底实现;三是市场的扩展,20世纪,运河凿通、铁路建成、飞机发明、轮船超大型化,开始突破了数千年人类各大洲和各地区之间的地理距离,资本先是流向纺织业、道路、运河,逐渐扩展到所有的生产领域。这三大趋势都是人类联系增强的有力体现。

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实现了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同时增进了生产成果的共享。通过生产链、贸易链和资金链密切了小到个人,大到地区的各个经济体的联系。从而促进世界各地人们共同话题的增多和共同生活方式的培养。

三、科学化——科学共识的广泛构建

在传统社会,由于地理的阻隔,技术的落后等方面原因,世界各地发展形成的文化圈辐射范围较为有限。各种文化体系数目众多,而且差异较大、交流较少。人类文化的发展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中具有区别很明显的形式。

宗教是传统社会受众范围相对较广的意识形态,但离“人类共同意识”的层面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从石器时代直到原子时代,宗教经历了不少奇异的变化和诸多变形,却始终密不可分地结合于人的心智,结合于世界文化。至今宗教之川流滔滔滚滚,无穷无尽,它的支流众多,它的表现不可胜数 ”,人们期待着各种宗教对于困扰人心的关于人类境况的种种隐秘谜团作出解答,因此宗教思想一部分是建立在人们的设想和思维倾向之上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很难达成共识。由此也引发了许多宗教冲突,出现扭曲、变形其他教派教义教规的现象,残害了许多无辜百姓和信教者的生命。

而到了现代社会,在许多场合,科学已经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人们今天对科学的崇拜并不亚于昔日对上帝的信仰 。科学通过理性、真实的方式解决了人类生活中存在的疑问,并经过科技成果的转化带给人们便利与实惠,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因此很快成为了人们的共识。科学的特点是系统性地、按照一定的方法提出问题,因此科学中的所有方法与结构都应该以真理作为希望达到的标准,由此就在人们之间建立了“共同标尺”,从而推动文化进步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

科学化通过增强人与人交流的即时性,通过统一规范的表述,通过培养人们对理性的共同追求,从而密切了人类联系,形成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观。

四、全球化——让和平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

战乱与动荡是传统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古代中国为例,私有制出现,社会分化为阶级或集团以来,仅据有案可稽的文献,截至清代以前,就发生过数以千计的战争 。苏美尔地区各城邦征战不休,后被来自北方的印欧入侵者和闪米特入侵者所征服,这种连续入侵的模式一直持续到近代 。

由于作战双方联系相对较少,共同利益较少,一方战败即使会给战胜一方的利益带来一定损失,但是要远远小于战胜一方的利益所得。由此,战争成为各个国家获取利益的重要手段,武力成为主要的“交往工具”。

但是在战争的过程中,各个地方交流融合,统一的趋势渐渐明显,人们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认知也更加丰富,因此战争不再是获取利益,谋求自身发展的有效方式,和平、合作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主流。

现代社会的全球化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国内战争的减少,具有较为稳定地位的主权國家建立起来,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919~1923年爆发的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印度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阿富汗独立战争;1924~1928年期间的印度尼西亚反荷人民起义、西亚叙利亚-黎巴嫩民族起义,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桑蒂诺抗美游击战争等等都是重要表现。这种国家独立和解放的浪潮长久不衰,为之后国家之间的联合、共生奠基。

第二步是国际战争也随着国际关系准则、国际组织的逐步建立而慢慢平息,从而使得国内和平和国际和平并存成为了可能。《巴黎非战公约》提供了战后国际法以及它所维护的世界和平的范例。《大西洋宪章》提出了建立“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的希望。之后和平过程的突破性进展即为联合国的建立,联合国大会在半个多世纪以来通过了难以数计的决议来维护世界和平,《联合国宪章》中的原则更是对于战后世界和平的维护做出了有力的保障。

协议和谈判在较大程度上取代了武力,“用和平竞争的手段,对我们更为有利,也更能符合世界一切进步、和平人民的愿望 ”,全球命脉相连,由此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也愈见清晰。

五、结论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本质差异之一是人类共同性程度的不同,传统社会各个主体由于地理上的阻隔和利益上的分离等原因处于较为疏远的状态,主体之间的不同较为明显;现代社会各地区的人们突破地域的束缚而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共同意识,拥有着更多的生活方式与生存状态的相同点,一同追求着平等与和平。

出现文明的前提条件之一是有相当大的、人口相对集中的人类共同体;而社会文明的演进关键也应是人类共同性的培养。一切权力的合法性都来自人民的同意,建构共同意识的能力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社会,想要进一步有力地推动社会进步,就应该以人类的共同性作为出发点,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本着合作共赢的精神促进区域合作,由此建立良好文明秩序,实现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

注释:

L.S.斯塔夫里阿诺斯(L.S.Stavrianos).全球通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08.18.8.59-60.

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 现代化的迷途.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耿云志.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问题笔谈(三):社会转型与现代化的内在机制与外部条件.史学月刊.2005(2).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中华书局.1982.

三联书店.古代埃及.北京:三联书店.1956.5.

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04.93-119.412.

希罗多德.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39.

Laws of Gortyn in Crete,6,46.

蒂利(Tilly)著.魏洪钟译.民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06.5.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就路易斯·亨·摩尔根的研究成果而作.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5-148.

辛旗.一个中国学者的世界话语.北京:华艺出版社.2009:27-35

保罗·普帕尔(Paul Poupard)著.管震湖译.宗教.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6

汉斯·波塞尔(Hans Poser)著.李文潮译.科学:什么是科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4-8.243-246.

《中国古代战争战例选编》编写组编.中国古代战争战例选编(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22-25

沈吉苍.世界人民的和平斗争.上海:中华书局.1951:15-18.

参考文献:

[1]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

[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章开沅,罗福惠主编.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4]沃格特.古代的奴隶制和关于人的思想(Joseph Vogt, Ancient Slavery and the Ideal of Man).巴塞尔·布莱克威尔出版公司.1974.

[5]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使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2):6-12.

[6]袁绪程.中国传统社会制度研究.改革与战略.2003(10).

[7]沈坚. 迈出凝重的传统社会.历史教学问题.2001(6):46-47.

[8]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张岱年主编,许逸民副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北京:中华书局.1993.

[10]罗荣渠,牛大勇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1]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现代社会
现代教育的缺失
现代教育的缺失
对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思考
适应现代社会的美术基础教学
计算机网络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因素
沉默的力量
资本的界限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方向及完善措施
儒学慈孝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