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的辨证及治疗

2019-05-16 12:55杨连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辨证腹胀虚实

杨连

【摘要】 腹胀是临床常见疾病,中医治疗要辨证施治,先辨虚实,再辨寒热。治疗上以通肠腑,调理脾胃功能为主。笔者分析了腹胀的病机、辨证方法及治法体会。腹胀是临床常见病证,中医称之为“胀满”、“痞满”,多发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肝硬化腹水、肠梗阻、各种腹部术后等[1]。中医治疗腹胀满病有丰富的历史积淀,有独特的优势,而且疗效确切,只要正确辨证,见效明显。

【关键词】 腹胀;虚实;寒热;辨证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5-243-02

1 腹胀满病的病因

《素问》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胃是受纳水谷和腐熟水谷的器官。脾是运化水谷,吸收水谷精微的器官。脾胃相为表里,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生化之源,位居中焦而为气机升降之轴,脾胃有纳运水谷,升清降浊,主气统血等生理功能。外感六淫之邪、饮食不节,冷热不均均会影响津气正常升降出入,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清浊相混,气留血涩,湿气内停,遂成胀满。《灵枢·胀论》曰:“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浊气在上,则生瞋胀。”《六元正纪论》1云:太阴所至为中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脾乃阴中之太阴,同湿土之化,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天为阳、为热,主运化,地为阴,为湿,主长养。无阳则阴不能生化,故云脏寒生满病。所以说脾胃疾病是腹胀的根本所在。

《灵枢·胀论》曰:“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浊气在上,则生瞋胀。”对腹胀满病而言,基本病理是脾失健运,湿凝气阻。寒湿、湿热困脾可引起腹胀满,积食可致纳运障碍,气机阻滞,升降升调,也可引起腹胀满,脾虚、中气下 陷则无力推动气行,因虚而滞,也可导致腹胀满。所以说,腹胀满病有虚实之辨,寒热之分,气郁、湿阻、食停之不同。

2 腹胀满病的辨证

腹胀满病理上有虚实之分,虚者多为脾胃虚弱,实者多为实邪内阻,如气结、湿阻、食积、腑实等。实证腹胀者,腹部按之硬满,不喜按,脉沉而实、迟而滑、盛而坚、或坚以涩,多由寒湿、湿热、积食所致。虚证腹胀者,腹部按之不硬,喜按,脉虚或濡或浮大,多由脾失健运所致。临床以实证或虚实夹杂之证为多见。临证时要见机而为,如中虚引起脾胃升降无力,引起腹部气滞、津凝,这就是虚实夹杂所致。

治疗腹胀满还要辨寒热,才能正确施治。腹胀有虚实之辨,同样也有寒热之辨。《脉经》所谓胃中寒则胀满者是也。假令外伤风寒有余之邪,自表传里,寒变为热,则成为实热胀满,《伤寒论》以承气汤治之。另外,三焦湿郁,升降失司,湿凝气阻所致的郁结化热,多食肥甘厚腻导致湿热郁于内也会引起腹胀满。

胀满也分新久,实证腹胀满,或外感六淫,或饮食内伤,胀满得之迅速,病程短,数日之内即可发病。若里虚证,或情志不调,或酒色过度,多日积月累,缓慢致病。

3 腹胀满的治法

治则。《内经》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治腹胀满也要坚持此治则。腹胀满实者,用下法、消法,直清阳明;虚者,温之升之,调理脾肾。如果胀满不重,脾胃不是很虚时,要先清利疏导,再补中调摄。

治法。腹胀满的治法总在补其虚损,导其滞塞,调其升降,不离温中、清热、消积、补脾、行气、升陷、燥湿、芳化、泻下等法,临证之际,根据病情,或单用一法,或数法并用。临证时,四诊合参,辨明虚实寒热等病性,查明寒湿、湿热、积食、脾虚等病因。

根据病因分型及用药

(1)寒湿。寒湿困脾导致的脘腹胀满,病人多伴有噫气吞酸、大便溏薄,舌苔多白腻而厚,脉濡缓或沉紧、迟。寒湿者多伴有气机阻滞,所以可用平胃散化裁,其中苍术,辛苦温,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散寒湿作用较强,厚朴,苦辛温,燥湿祛痰、下气除满,为除胀满要药,陈皮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甘草,补中、缓急。寒甚者加干姜、吴茱萸,湿甚者加茯苓、泽泻,脾虚者加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温中、燥湿、补脾、行气等法共用;

(2)湿热。湿热所致的脘腹胀满,病人多面如油垢,舌质红、苔黄,脉象濡数、或滑数,可用平胃散加黄连、黄芩、蒲公英等清湿热药化裁,如果病人体虚可用补中益气汤加黄连、黄芩、蒲公英等清湿热药化裁;

(3)积食。积食病人的脘腹胀满,病人多伴有食不消化,大便酸臭,舌苔多腻、脉滑,可用保和丸或健脾丸加减;健脾丸中茯苓、白术、党参、甘草、山药健脾胃补中气,木香、砂仁、陈皮醒脾行气,麦芽、神曲、山楂消食,草豆蔻理气化湿,黄连清瘀热,诸药合用健脾、消食、行气。

(4)脾虚。若病人脾虚,脘腹胀满,伴有声低息短,少气懒言,可用补中益气汤化裁,同时伴有便秘症状,可用补中益气汤合济川煎化裁,体现塞因塞用的治疗方法。

(5)阳明腑实。若热盛伤津、大便秘结等阳明腑实证所致的腹胀满病,则以泻下法治疗,应以小承气汤化裁,《伤寒论》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大黄清热泻下导滞,厚朴宽肠下气,枳壳破气消滞,有推墙倒壁之功。鉴于承气汤药力峻猛,常用生地、威灵仙等药替代。

(6)胃阴虚。临床中发现胃阴虚导致的腹胀满病人也不少。“阴虚则阳亢”,胃阴不足影响胃的受纳腐熟功能,食积中焦,引发腹胀。常见胃脘胀满,易饥或嘈杂,灼痛,大便秘结等。方用益能汤加减,用沙参、麦冬、玉竹、冰糖滋肺胃阴津,生地滋养肾阴。由于上药均为阴药,临床中常加入陈皮、黄芪健脾行气。正如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善治阴者必于阴中求阳,善治阳者亦必于阳中求阴。”

(7)水肿。多由中焦运化无力,导致水液运化障碍,引起水湿内停,长期可致腹胀。病人可见腹部胀大,大便溏,小便小,叩诊有振水音。“治病必求于本”,水肿去则腹胀自然消除。以实脾饮加减,健脾消阴水。

总之,治疗疾病以辨证施治、扶正祛邪为主要法则,运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等药补气健脾,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等药消食化积,木香、砂仁、白蔻仁、陈皮等药行气,半夏、苍术等药燥湿,厚朴、枳壳等药温中行气、燥湿宽中,茯苓、泽泻等药渗利除湿,黄连、黄芩、蒲公英等药清热利湿,大黄、威灵仙等药泻下。

以上是从脾胃论治脾系病類腹胀满病的基本理论。当然,在临床上,腹胀满病不仅与脾胃本身有关,还与肺、肝、三焦有关。因卫气宣发于肺、调节于肝、升降出入于三焦。所以治疗腹胀满时,除了使用脾胃本经药以外,还可适当加入苏叶、杏仁、桔梗宣降肺气,柴胡、香附、青皮疏肝解郁,则治疗腹胀满病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 温丽娜 杜艳林 王泽民教授治疗腹胀经验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年 第3期 121-123页 共3页

[2] 孙涛,张杨.谢晶日治疗腹胀六法。江苏中医药,2015,47(3):67

猜你喜欢
辨证腹胀虚实
张琦教授临证思维探析
早产儿与足月儿发生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比较
剖宫产术后腹胀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
文渊阁《四库全书》明人别集卷首提要辨证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论彩铅素描与古典油画直接画法的共性
四磨汤联合酚妥拉明治疗新生儿腹胀的疗效观察
以传奇京剧《化人游》为例谈戏曲虚实论及审美规律
新斯的明足三里注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胀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