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AR沟通用于儿科转送ICU护理交接的临床研究

2019-05-20 03:49何翠枚陈桂钦秦明群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交接班沟通模式儿科

何翠枚,陈桂钦,秦明群

(高州市人民医院,广东 高州 525200)

ICU的患者具有病情重、变化快、突发因素多及危险性高等特点,而儿科患者通常年龄偏小,基本无认知能力,住院期间陪护人员多,护理难度大。护理交接班是保证护理工作整体性、延续性的关键,临床儿科转送ICU常受到信息交流障碍影响,导致患儿基本信息传递错误、病例资料丢失等情况,加上需转送至ICU的患儿病情危重、护理交接班内容繁杂、交接时间长,易引发不良事件和医患纠纷[1-2]。如何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患儿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是临床研究热点。SBAR是一种沟通模式,其作用是保证团队沟通的准确性、连续性、合作性[3]。为探讨SBAR沟通在儿科转送ICU护理交接中的应用效果,现对我院160名患儿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抽样法将2017年3月至12月由我院儿科转送ICU的8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1个月~3 岁,平均(1.58±0.85)岁。采取抽样法将 2018 年 1 月至 10 月我院儿科转送ICU的8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 2 个月~3 岁,平均(1.63±0.86)岁。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参与本次研究的ICU护士共5名,均为女性,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

1.2 方法

对照组:本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交班者将患儿送至ICU后,全面评估患儿情况,详细填写转送交接单,并与ICU护士在床边进行面对面口头交接,交接内容包括患儿基本情况、治疗方法、生命体征等,ICU护士接收完交接班信息后,仔细核对,并询问不清楚的地方,双方确认后在转送交接单上签名。

观察组:本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责任护士接收到患儿转出医嘱后,首先电话通知ICU护士做好接收准备,并按照SBAR沟通模式评估患儿基本情况,携带病历资料,与主治医生一起将患儿转送至ICU。交接时采用SBAR沟通模式:(1)Situation(现状):向ICU护士介绍患儿姓名、住院号、床号、诊断情况等;(2)Backround(背景):着重介绍危急患儿病情、治疗、用药及处置情况;(3)Assessment(评估):着重介绍患儿生命体征、神志情况、威胁患儿生命的高危因素;(4)Recommendation(建议):针对高危因素提出交接建议及护理重点。交接后,由ICU护士填写SBAR沟通模式落实检查表,并记录交接时间,若有疑问可电话咨询,通话时间一并记录在交接表内,核对患儿病情记录,若遇病情与记录不符,或存在漏交接情况,均如实记录。

1.3 观察指标

记录交接班时间、护士汇报病情合格率(护士汇报患儿一般资料、病情总结、护理问题、护理措施评估)、不良事件发生率(交接过程中发生未预计或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坠床、跌倒、用药错误、窒息及交接不清引起的医患纠纷、延误治疗、用药错误等)。采用《交接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护士对交接班的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信息准确性、双方配合程度、交接准备充分程度,分值0~4分,分值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采用《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表》评估家属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护理技术、专业知识水平、病情观察能力、护患沟通及病区环境等,总分0~5分,分值越高表明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交接质量

观察组护理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护士汇报病情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护理交接质量对比

2.2 护士及家属满意度

观察组护士满意度评分及家属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护士满意度评分及家属满意度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护士满意度评分及家属满意度评分对比(±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P护士满意度评分(n=5) 家属满意度评分(n=80)4.52±0.37 3.55±0.36 12.744 0.000 3.16±0.51 2.34±0.28 3.152 0.013

3 讨论

3.1 SBAR沟通现状及优势

护理交接班是确保患者安全及医疗护理连续性的关键,一旦护理交接过程中出现沟通障碍,就可能导致医疗差错,引起医疗纠纷,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儿科转送至ICU的患儿病情通常具有危、急、重等特点[4],如何建立高效护理交接班模式、准确传递患儿病情信息、缩短交接班时间、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是保障患儿治疗和护理安全、提升护理满意度需密切关注的问题。

传统交接班模式并未规定交接内容及交接顺序,自由性大,交接班内容欠缺条理性和系统性,影响沟通效果[5-6]。SBAR是WHO提出的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标准化沟通模式,其目的在于减少因沟通引起的不安全因素[7]。SBAR沟通模式可帮助护士明确患者主要问题,收集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并完整传递给医生,让医生准确了解患者信息,给予正确治疗处理[8]。在国外,SBAR通常用于日间护理、重症监护、急诊、麻醉等科室;在国内,SBAR主要用于晨会医护交班、医护沟通、ICU与病房之间患者转送[9]。有关研究指出[10],SBAR沟通模式可确保紧急情况下护士准确传递患者信息,减少混乱,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

3.2 SBAR研究结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SBAR沟通模式可明显缩短儿科转送ICU护理交接时间。原因是SBAR沟通模式能帮助护士明确交接内容的重点信息,避免遗漏重要信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另外,SBAR可准确传递患儿信息,避免接班护士因交班内容不明确反复询问而延长交接时间。观察组护士汇报病情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SBAR沟通模式可让护士准确汇报患儿病情,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其研究结果与张宁等[11]的研究相符。原因是在SBAR沟通模式中,护士根据条目依次交接,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同时向接班者强调患儿目前的护理危险因素,对接班者提出护理建议,从而让接班者充分掌握患儿情况,预见性处理相关护理危险因素,从而提高护士汇报病情合格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观察组护士及家属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SBAR沟通模式能提高接班护士对交接班的满意度及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研究结果与宋秀婵等[12]的研究相符。原因是在SBAR沟通模式中,接班护士可快速、准确掌握危重患儿护理重点,提高其工作成就感,使其满意度得到提升。同时,SBAR沟通模式能够让接班护士充分掌握患儿病情,并准确解答患儿家属的疑难问题,获取患儿家属信任,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综上所述,SBAR沟通模式可明显提高儿科转送ICU护理交接质量,也可提高接班护士对护理交接的满意度,还可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交接班沟通模式儿科
交接班核查表在ICU床边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手术室采用信息化交接班方式的效果分析
CICARE沟通模式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
基于轨迹数据的出租车交接班时空分布识别方法
CICARE沟通模式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持续质量改进在肿瘤外科交接班中的应用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论组织中有效沟通模式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