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颗粒对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试验

2019-05-20 10:05柴小敏晏永新孙耀贵李宏全
中国兽医杂志 2019年10期
关键词:拷贝数雏鸡抗病毒

柴小敏,孙 娜,晏永新,孙耀贵,李宏全

(1.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 2.山西优势肉用家畜高效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山西太谷03080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危害养禽业的重要疫病之一。IB的频繁发生,加之可运用在临床防治IB的药物甚少,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1]。目前防治IB主要措施仍是接种疫苗,但由于IBV血清型多,变异快,疫苗难以交叉保护,使用不当还会导致IBV基因重组,从而不断产生新的基因型,故依靠疫苗来防治IB效果不甚理想[2]。因此,研制新型抗病毒的药物成了必然趋向。

大量研究证实,多种中药成分有抗病毒、抑菌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筛选了多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天然化合物,确定甘草酸二钾、苦参碱、丹参酮ⅡA磺酸纳、茶皂素、绿原酸和黄芩苷具有抗PRRSV的作用[3-4];苦参碱、黄芩苷对PCV2有抗病毒活性[5];甘草酸二钾、丹参酮ⅡA磺酸纳对MDV的抑制作用显著[6]。在此基础上,本试验根据组方原理,并结合现代中药生产技术,研制出由板蓝根、连翘、石膏、地黄、郁金和知母等组成的抗病毒颗粒,方中板蓝根为君药,清热解毒,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功效[7],连翘抗菌、抗病毒[8],石膏解肌热、清肺火[9],地黄滋阴凉血,郁金活血止痛、行气解郁,知母清热泻火、止咳除烦[9],诸药合用具有凉血解毒、清热祛湿和止咳平喘的功效。本试验旨在评价抗病毒颗粒对IB的药效,并对其抗病毒机制进行初探,以确定用药剂量及后续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及试验动物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批号:AV1511,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360只1日龄伊莎褐健康鸡,购自山西康牧有限公司。

1.2 试验药物 抗病毒颗粒,试生产于亳州市乾元动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规格:每1 g相当于原生药1.2 g;100 g/袋。生产批号:20160801。麻杏石甘散,江西省特邦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产品批准文号:兽字号(2012)140345174,生产批号:20170507,规格为 500 g/袋。

1.3 主要试剂 TRIzol总RNA提取试剂盒,购自Invitrogen公司;反转录试剂盒,购自Biotool公司;胶回收试剂盒(E.Z.N.A.TM Gel Extraction Kit)、质粒提取试剂盒(E.Z.N.A.TM Plasmid Mini Kit),均购自美国Omega公司;T5 Zero载体(pEASY®-T5 Zero Cloning kit),购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SYBR Green qPCR Master Mix(Low ROX),购自Biotool公司;2×TaqPCR Master Mix和DNA Marker,均购自北京中科瑞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4 IBV种毒复壮与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的测定 将IBV种毒冻干粉用生理盐水1∶10稀释,加入50 μL青霉素和链霉素混合液,4 ℃作用6 h,按0.2 mL/胚的剂量经尿囊腔接种于SPF鸡胚(9日龄),37 ℃培养48 h后,无菌收集鸡胚尿囊液,1 000 r/min离心20 min。吸取上清液,置于-20 ℃保存。试验用的毒种是IBV盲传第3代病毒,其EID50经测定为10-4.27/0.2 mL。

1.5 试验设计 选取360只8日龄雏鸡,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A组(抗病毒颗粒高剂量组)、B组(抗病毒颗粒中剂量组)、C组(抗病毒颗粒低剂量组)、D组(阳性药物对照组)、E组(空白对照组)、F组(病毒对照组),每组60只,将每组分为a、b两个小组,每小组30只。其中a组雏鸡用于临床疗效观察和平均增重测定,b组雏鸡用于感染IBV后不同时间点免疫器官指数、靶器官病毒拷贝数及气管中IFN-β表达量的测定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分组见表1。

表1 试验设计

1.6 各药物组临床疗效观察及指标测定 试验期间,观察a组雏鸡的精神、饮食、行为等情况。试验结束时,统计各雏鸡的痊愈数、有效数和死亡数,计算痊愈率、有效率、死亡率、总有效率,综合评价抗病毒颗粒的临床疗效。

1.7 各试验组雏鸡平均增重 试验开始和结束时,取a组中每个重复的所有雏鸡,以重复为单位称重,计算各试验组的平均体重、平均增重和平均增重率。

1.8 各试验组雏鸡免疫器官指数 分别于雏鸡感染IBV第6、9、12天和15天时,从各试验组的b组中随机取6只雏鸡,每个重复2只,称取体重,剖检取其胸腺、脾脏、法氏囊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免疫器官指数=免疫器官重量(mg)/体重(g)。

1.9 各试验组雏鸡组织病理学观察 分别于雏鸡感染IBV第6、9、12天和15天时,从各试验组的b组中随机取6只雏鸡,每个重复2只,剖检,观察病理变化,取气管、肺部分组织在Bouin氏固定液中固定,分别进行脱水、透明和石蜡包埋,做5 μm厚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1.10 各试验组雏鸡气管、支气管、肺脏中IBVN基因的拷贝数 分别于雏鸡感染IBV第6、9、12天和15天时,取各组雏鸡气管、支气管、肺脏冻存,参照Invitrogen TRIzol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组织总RNA,按照反转录试剂盒对所提RNA反转录为cDNA,利用NCBI网站引物设计工具,根据IBVN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并制备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以10倍倍比稀释的重组质粒为模板,加入IBVN基因上下游引物,进行SYBR Green RT-PCR扩增,以各稀释度的起始模板量和其对应的Ct值制作标准曲线,按照q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检测各组织中所含IBVN基因的拷贝数。

1.11 各试验组雏鸡气管中IFN-β的表达量 选取感染IBV第9天雏鸡各组气管冻存,参照Invitrogen TRIzol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组织总RNA,按照反转录试剂盒对所提RNA反转录为cDNA,利用NCBI网站引物设计工具,根据β-actin基因、IFN-β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Comparative ΔΔCt法,对各样本IFN-β mRNA进行相对定量分析,计算RQ值(2-ΔΔCt)。

表2 引物序列及产物大小

1.12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本试验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2010版和GraphPad PrismTM5软件(GraphPad Software,Inc.California,USA)进行处理与统计分析。采用One-way Anova来确定各组之间的差异性,所有数据均采用均值±标准误(Mean±SEM)表示。字母相同者,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字母不同者,表示差异显著(P<0.05)。

2 结果

2.1 雏鸡感染IBV后临床症状观察 采用104.27EID50IBV第3代鸡胚尿囊液,以0.2 mL/只的剂量滴鼻点眼感染雏鸡,感染48 h后,与E组相比,其他各试验组雏鸡均出现了IB典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扎堆、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咳嗽等症状。攻毒72 h后开始用药,通过用药后不同时间段的观察,发现各药物治疗组病鸡精神状态开始好转,食欲与E组无明显差异,咳嗽雏鸡数量明显减少,尤以A、B组症状减轻最为显著,D组次之,试验中后期A、B组雏鸡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果表明,抗病毒颗粒对IB疗效确切。

2.2 各试验组临床疗效测定 与F组相比,各药物组总有效率、痊愈率均显著增高(P<0.05),死亡率均显著降低(P<0.05)。与D组相比,A、B组总有效率均有增高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痊愈率均显著增高(P<0.05),C组总有效率、痊愈率均显著降低(P<0.05),A、B组死亡率均显著降低(P<0.05),C组死亡率显著增高(P<0.05)(见表3)。结果表明:A、B组对人工感染IB均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考虑用药成本,推荐剂量以B组剂量为宜。

2.3 平均增重 与E组相比,试验结束时,F组的体重、平均增重和平均增重率均显著降低(P<0.05)。与F组相比,各用药组的体重、平均增重和平均增重率均显著增高(P<0.05)。与D组相比,A、B组的体重显著增高(P<0.05),平均增重和平均增重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C组的体重、平均增重和平均增重率均显著降低(P<0.05)(见表4)。试验结果表明,A、B组对人工感染IB鸡的增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考虑用药成本,推荐B组剂量为临床最佳使用剂量。

2.4 免疫器官指数 由图1可知,雏鸡感染IBV第6、9、12天和第15天时,与E组相比,F组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与F组相比,各用药组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均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感染第12天和第15天时,A组的法氏囊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与D组相比,各用药组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整体来看,A、B组的免疫器官指数升高的趋势较大。

表3 抗病毒颗粒对人工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疗效

注:不同组中,用相同字母标注的数值表示差异性不显著(P>0.05);不同字母标注的数值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同

表4 抗病毒颗粒对鸡体重的影响

图1 抗病毒颗粒对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注:数据采用Mean±standard errors mean(SEM)的形式;不同的小写字母(a、b、c、d)表示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

2.5 病理剖检和组织病理学观察 整体来看,在病毒感染的不同时间段,F组的器官病变程度均最严重,主要病变在气管、喉头、肺和胸腺。经用药治疗后,各用药组的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A、B组的改善程度较为显著。

试验鸡气管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见中插彩版图2。如图所示,E组气管组织结构完整,无任何病理变化(见中插彩版图2a)。F组在感染后黏膜水肿,上皮细胞及气管纤毛严重脱落,可见固有层腺体细胞崩解、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气管腔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及渗出的红细胞和淋巴细胞(中插彩版图2b)。A、B组可明显观察到上皮细胞、腺体结构的再生,固有层浸润增生的炎性细胞显著减少,仅有少量的出血现象(中插彩版图2c、2d)。C组出现再生的上皮细胞,黏膜层开始形成不规则的黏液腺,仍可见气管腔内脱落的上皮细胞、渗出的淋巴细胞及红细胞(中插彩版图2e)。D组上皮细胞再生明显,腺细胞有逐渐形成腺体的趋向,一些上皮细胞已分化形成柱状,淋巴细胞浸润和出血现象明显减少(中插彩版图2f)。

图2 各组鸡气管组织病理学变化 (H.E.染色,400×)

试验鸡肺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见中插彩版图3。如图所示,E组的肺组织结构完整,无任何病理变化(见中插彩版图3a)。F组在感染后,肺内各级支气管明显扩张,支气管黏膜肿胀,固有层水肿、充血及出血,可见淋巴细胞和异嗜性粒细胞浸润,支气管腔内可见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及炎性渗出物(中插彩版图3b)。抗病毒颗粒各剂量组用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A、B组改善最为显著,可见固有层、肺泡中炎性渗出和红细胞渗出明显减少,上皮细胞再生程度明显,肺泡分布均匀结构开始趋于完整(中插彩版图3c、3d、3e)。D组与A、B组效果无明显差异(中插彩版图3f)。

图3 各组鸡肺脏组织病理学变化 (H.E.染色,400×)

2.6 靶器官中IBVN基因拷贝数及IFN-β的表达 由图4可知,雏鸡感染IBV第6、9、12天和第15天时,与E组相比,F组气管、支气管、肺脏中IBVN基因的拷贝数均显著增高(P<0.05)。与F组相比,各用药组气管、支气管、肺脏中IBVN基因的拷贝数均显著降低(P<0.05)。与D组相比,各用药组气管、支气管、肺脏中IBVN基因的拷贝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感染IBV第6天时,气管中A组IBVN基因的拷贝数显著低于C组(P<0.05),在感染第12天时,支气管中A组IBVN基因的拷贝数显著低于C组(P<0.05),在感染第9天时,肺脏中A组IBVN基因的拷贝数显著低于C组(P<0.05),其他各组均差异不显著(P>0.05)。

各试验组均检测到IFN-β的表达。与E组相比,F组IFN-β的表达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F组相比,A、B组能显著上调IFN-β的表达(P<0.05),优于C、D组(P>0.05)。与D组相比,A组能显著上调IFN-β的表达(P<0.05),其他各药物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

图4 抗病毒颗粒对鸡气管、支气管、肺脏中IBVN基因拷贝数及气管中IFN-β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传统医学认为,IB是热毒入侵肺经所致,肺气不宣,则呼吸不畅导致咳喘,肺气清肃,肺失肃降,肺气则会上逆,同样造成咳喘,从而导致脾运化受阻,肝肾气血不足,最终咳喘加重。因此临证中通常选用清热解毒、理气宣肺和止咳化痰平喘的方法进行治疗[10]。本试验采用抗病毒颗粒,方中板蓝根、连翘、石膏、地黄、郁金和知母等诸药合用具有凉血解毒、清热祛湿和止咳平喘的功效。本试验结果显示:按8 g/L和4 g/L的剂量连续5 d通过饮水给予抗病毒颗粒,对人工感染IB鸡只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和86.67%,痊愈率分别为80.00%和76.67%,死亡率分别降低为10.00%和13.33%,说明抗病毒颗粒对人工感染IB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胸腺作为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是T淋巴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场所,对细胞免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脾脏是机体内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脾指数的增加可以诱导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B细胞抗体的分泌。法氏囊是禽类特有的免疫器官,发挥着免疫中枢的作用,为B细胞分化与成熟提供场所[11-12]。本试验结果显示:在雏鸡感染IBV第6 、9 、12天和第15天时,各用药组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与F组相比,均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感染IBV第12天和第15天时,与F组相比,A组的法氏囊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其余各组的法氏囊指数均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A、B组可以增加免疫器官指数,增强感染鸡机体免疫力。

IBV感染周期中,N蛋白的主要功能为包裹病毒基因组RNA形成核衣壳,且参与病毒RNA的转录、复制以及宿主细胞代谢的调控以促进病毒复制[13]。在感染的细胞中,N蛋白能够定位于细胞浆、细胞核以及核仁中,定位于核仁的N蛋白可能干扰宿主细胞的翻译以及细胞周期,并促进病毒RNA的翻译[14]。本试验结果显示:在雏鸡感染IBV第6 、9 、12天和第15天时,与F组相比,各用药组气管、支气管、肺脏中IBVN基因的拷贝数均显著降低(P<0.05),与D组相比,抗病毒颗粒各剂量组各组织IBV N基因的拷贝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抗病毒颗粒可能通过抑制N蛋白的表达,以抑制病毒在宿主细胞复制的多个关键点,最终抑制IBV在宿主细胞的复制。

干扰素是一类生物学活性广泛的细胞因子,其中Ⅰ型干扰素在机体天然免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抑制病毒复制、肿瘤细胞生长及调节机体免疫力。病毒侵入机体后可被机体模式识别受体识别,激活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诱导Ⅰ型干扰素的产生,IFN-β属于Ⅰ型干扰素,在抗病毒感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15]。本试验结果显示:抗病毒颗粒可诱生IFN-β,且A、B组能显著上调IFN-β的表达,优于D组。

4 结论

抗病毒颗粒对IB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既可直接抑制IBVN基因复制,又可增强机体免疫器官指数、增加IFN-β表达,从而抑制病毒增殖。综合考虑用药成本和临床疗效,推荐按4 g/L的剂量在实际生产中应用。

猜你喜欢
拷贝数雏鸡抗病毒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线粒体DNA拷贝数在儿童脑性瘫痪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抗流感 抗病毒 抓住黄金48小时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线粒体DNA拷贝数变异机制及疾病预测价值分析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抗病毒治疗吗?
小麦Glu-3位点基因拷贝数的变异分析
桑叶中1-脱氧野尻霉素的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胎儿染色体组拷贝数变异与产前超声异常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