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套中人到泪中人

2019-05-20 03:05邱清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19期
关键词:里科夫套子契诃夫

邱清平

《套中人》是契诃夫经典作品,旧文重教,总是在寻求突破自我,可没有想到这次的突破确实有点大。

对这一课,我预备两课时学完。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然后请学生细读文章第一句话:“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的。”这句话包含了丰富的信息量:第一,它暗含了本文的叙述视角,叙述的顺序,我与主人公的关系以及主人公的身份;第二,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才”字含无尽厌恶之情,引发读者疑问,是叙述者的狭隘,还是死者确实令人生厌。于是,我顺势提出两个问题:别人眼中的别里科夫和别里科夫眼里的别里科夫是否一致,不一致的原因何在?

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继续思考四个问题:1.别里科夫性格形成的原因有哪些?2.《套中人》这个标题的意蕴是什么?3.作品的主旨是什么?4.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套子吗?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紧扣课文,学生慢慢深入认识到沙皇专治制度对人民的压抑束缚和当时人们的不理性、丧失本心等人性缺陷。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才是阅读经典作品的姿态。但是当我提出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套子时,学生一时想不出,我不急,慢慢等待。顺势再一次温习:套子象征了过时的教条主义和约束,它压抑扼杀人的个性。学生通过积极思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下课后回到办公室,与同事们交流上课遇到的问题,班主任听后很有想法,认为学生思想出了问题,立马就在化学课上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下午又召开主题班会,结果据说双方都哭了,而且不止一人流泪。晚上到学校后,我了解到情况,立马找几个当事人进行沟通,耐心倾听他们的述说,因很多事我不在现场,但是又因语文课文引起。所以,听完后,我得以站在第三方角度来审视这个事件。

此时,我突然想起林黛玉在《红楼梦》第二十回中说过的一句话:“我为的是我的心啊。”这句话,可以说最能准确地概括这些流泪的人。

作为学生来说,这几个孩子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校表现一直很好。他们潜意识认为,来学校求学,向老师问好是天经地义,是应该发自内心并形成习惯,如今居然在大会上要反复强调,而且不说“老师好”还要处罚,他们认为这种措施是一个形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内心有些情绪,并且比较激动。另一方面,在班主任老师看来,这种文学范畴的讨论,已经上升到德育问题。并且结合班上学生的表现,很是担忧,于是负责地立马制作课件召开主题班会。作为长期从事德育工作的主任,可能是这样认为的:向老师问好之所以要强调,是基于学校的现状,是很有必要的。

在我看来,讨论双方都十分真诚,发自内心。大多数人能理性且条理清楚地陈述观点,这是件好事,让双方更真切、多角度認识该事件,让道理越辩越明晰。不同位置,不同观点,再正常不过了,只要是能包容异见、力行担当就行。还有一些学生不那么理性,流下了眼泪,我觉得也是有价值的,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表达不被人理解的委屈和无奈,透过他们的泪眼,我看到了他们的澄澈和温软。师生在观点的交锋中,在泪眼的婆娑中看见对方,互相驯养。辩论过,流泪过,欢乐过,伤心过,老师和孩子相互驯养,成了彼此生命中的独一无二,就像小王子之于玫瑰花,我们可以从中参透爱与责任。所以有人才会说,爱是彼此的驯养!

眼睛因多流泪水而日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日益温厚,这是琦君先生的人生箴言。但愿我们的泪水不会白流,但愿我们能理解向老师问好是展示自己文明素养的一种方式,学会感恩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幸福,一定的惩戒方式对一部分人有用就有其价值,更加理解班主任老师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育人理念。

从套中人到泪中人,如果是刚毕业时遇到此种情景,本人一定认为这是车祸现场,但是,今天,我认为这节课是有价值的。第一,契诃夫创作《套中人》的意图之一就是要人们不迷失本心,而今天我觉得师生双方都做到了,估计契诃夫知道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课堂上,围绕套子,学生和老师有过激烈的辩论和思想交锋,也一定会感到欣慰的。第二,也启示我思考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将如何有机结合。所以我相信,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会忘记我,但一定不会忘记关于套子的争论,因为这里有关于成长的诸多密码。

猜你喜欢
里科夫套子契诃夫
难以挣脱的精神套子
谈谈《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套子”的象征意义
套子
套子
别里科夫为什么是动人的
变色龙
别让道歉成为一种打扰
别让歉意成为一种打扰
野猪套
相约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