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计盈余管理动机、客户时间压力源与审计质量

2019-05-22 05:57罗文波李敏鑫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9年5期
关键词:非标准审计师盈余

罗文波 李敏鑫

一、引 言

审计时间压力可能会限制审计师使用质疑思维和批判性评价证据的程度,会使审计师发生自我耗竭,产生职业倦怠,降低审计投入,从而降低审计判断绩效,但也有学者发现了适度的时间压力会带来审计判断绩效的提升,因而时间压力对绩效影响的方向和程度不稳定。笔者认为结论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可能是以往研究忽视了对压力的来源进行区分,而审计师面对不同来源的压力,其应对方式是不同的。对于源自监管或者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给予的时间压力,可能给审计师带来更多的职业倦怠或自我耗竭,导致其降低投入,影响审计职能的发挥;而对于客户给予的时间压力,审计师会更多关注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审计努力程度,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在公司治理研究领域,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与审计应对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已有学者对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与审计意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并未得出一致结论。Francis和Krishnan(1999)首先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应计盈余管理与企业更高的固有风险有关,审计师的职业审慎使得他们对于盈余管理行为会出具更多的非标准审计意见。后续学者主要从风险信息论、有效需求论、经济后果论三个角度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更多从外部整体层面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而较少从内部细微层面关注管理层心理特征与审计应对的关系。依据心理学研究成果,作为上市公司权力主体的管理层对其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会具有自我隐瞒倾向,而当该心理特征以给予时间压力的表现形式被审计师所捕捉到时,感知到较大风险的审计师会对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更多的揭露。基于我国A股市场2013-2017年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检验。

本文可能的贡献在于:其一,提出了在探讨时间压力后果时,应该对时间压力的来源进行细分,对源自管理层的时间压力对审计行为影响的研究,是对以往时间压力与审计后果关系研究的拓展;其二,将心理学研究成果自我隐瞒倾向引入到上市公司治理研究领域,补充了审计质量影响因素;其三,从个体细微层面讨论管理层的心理因素外在表现对审计的影响,为研究管理层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二、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一)时间压力源感知与审计意见

时间压力会影响审计质量。在早期的调查研究中,绝大部分的审计师表示时间预算压力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刘成立等,2008)处于时间压力下的审计师有过提前终止审计程序、降低审计标准、获取不充分审计证据、低报审计时间等影响审计质量的行为(Raghunathan ,1991)。随后的试验研究试图解开时间压力对审计质量影响的传导机制和调节因素。有研究者发现,时间压力导致了自我耗竭(Hurley,2015)、产生了职业倦怠、降低了审计师的努力程度(Brown,1990),虽然能增加审计判断效率,但同时也会降低审计判断效果,时间压力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存在不稳定性;因而有学者将二者关系放入不同条件下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任务的复杂程度、参与者掌握的知识类型、责任感知等因素对二者的关系产生了调节效应(刘成立、 张继勋,2008)。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发现审计质量与时间压力存在倒U型关系,即在给定的审计环境中,总体绩效一开始随着时间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当压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总体绩效则开始下降。近年来也出现了对二者关系的实证研究,触发该类研究的源头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第33-8128及33-8644条规则,基于Ashton等(1987)对于审计时滞的定义,很多学者关注了这一监管变化对审计时滞的影响,他们发现审计时滞的法定缩减给审计带来了时间压力,容忍了上市公司更多的不道德行为(Lambert,2017),参考国外学者的研究,我国学者也发现了审计时滞相关的预算压力(李翔,劳敬礼,2014)及截止时间压力(余玉苗、宋子龙、 刘颖斐,2016)会对审计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在现有学者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时间压力本身对于审计质量的影响,可能忽视了不同的压力来源的作用,而压力来源会对压力感知主体的行为会产生影响。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审计师接受委托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信息进行鉴证,在审计过程中,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掌握了企业运营的所有信息,而审计师只能通过评估风险,制定有针对性的审计流程,通过获取适当的审计证据,来了解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否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其经济业务进行了公允的反映。由于审计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信,审计师对于上市公司的风险评估,会影响到其对审计项目的投入程度以及最终出具的审计结果。我国审计准则所设定的风险审计框架,要求审计师在制定审计计划前对上市公司的总体情况进行掌握,其中包含了对管理层个人评价的信息。依据信号传递理论以及自我隐瞒倾向,管理层要求审计师加速审计的要求,可能是其财务报告存在问题而产生自我隐瞒倾向心理的一个信号,而这一信号将被具有职业审慎的审计师捕捉,当感知到源于管理层给予的时间压力后,审计师会提高对上市公司的风险评估,投入更多的审计努力,同时基于对风险导致的经济后果的担心,谨慎的审计师将会出具更加保守的审计意见以寻求自我保护。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表1 变量定义列表

表2 样本描述性统计

H1:审计师对源自管理层给予的时间压力的感知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二)应计盈余管理动机、时间压力感知与审计质量

国内外对于应计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从已有的文献来看,学者们并未得出统一的结论。基于学者们的关注角度,将已有文献按照风险信息论、有效需求论及经济后果论三个维度进行了区分:(1)风险信息论。应计盈余管理增加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固有风险,留给管理层更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增加了审计的难度,由于投资者对于审计报告的关注,审计师出于稳健性的考虑,面对程度较高的应计盈余管理会更加保守,而拥有较高声誉的审计师保守程度会更高,从而有着更高的概率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意见(曾雪云、陆正飞,2016),并依据盈余管理的方向及目的所代表的风险,审计意见的类型会表现得不同(陈小林、 林昕,2011)。(2)有效需求论。资本市场缺乏对异常收益背后存在的风险的关注,因而,审计师为维系客户可能参与更多的合谋,或者由于缺乏需求,使得审计师没有培养发现上市公司盈余操纵行为能力的动机,同时审计师也没有动力去揭露上市公司的盈余操纵风险,从而导致审计意见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不敏感(薄仙慧、 吴联生,2011)。(3)经济后果论。在不同的背景下,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类型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同的,审计收益、客户关系的维系、诉讼风险的大小、监管完善的程度、声誉成本的高低等都是审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类型时所考虑的因素,基于对因素的权衡,审计师在不同背景下对于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类型的相关性是不同的(宋衍蘅、 何玉润,2008)。可以发现,已有的研究更多是从外部整体层面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而较少从内部细微层面关注管理层的心理特征与审计应对的关系。

根据信息理论,审计师会对投资者所依赖的信息进行重点关注,相对于经营现金流,投资者更加关注上市公司的盈利信息。财务报告会计准则所遵循的权责发生制,给予了管理层在制作财务报告时更多的适用空间,如果盈余与经营现金流之间的差距较大,那么管理层对盈余数据进行操纵的可能性也越高,审计师对盈余数据进行审计的难度也较大,而在我国上市公司信息失真也会导致未出具恰当意见的审计师面临严重的监管处罚,因而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会表露出更多的审计风险。出于对盈余操纵导致的不确定风险、投资者关注带来的诉讼风险、以及可能面临的监管处罚风险权衡,虽然审计意见不仅仅是针对盈余管理行为,但总体来看,审计师应会对管理层较高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产生较高的警惕。

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是大众所认定的不道德行为。依据自我隐瞒倾向,对财务信息进行了盈余管理的管理层会有意对其盈余操纵行为进行隐瞒,当其面对审计师对其进行审计时,会担心其盈余操纵行为的揭露,除了利用各种隐瞒手段,也可能表现为希望审计师能早早收场,尽快结束审计业务。在风险导向审计框架下,保持职业谨慎的审计师会对管理层要求尽快结束审计业务的异常行为予以关注,对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给予更高程度的警惕,提高对上市公司的风险评估,增强审计的努力程度,并出具更为保守的审计意见。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动机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H3:在审计师对源自管理层给予的时间压力感知的情况,将对应计盈余管理动机与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的关系有正向的调节作用。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3-2017年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对样本进行了如下筛选及处理:(1)由于金融保险业公司的特殊性,剔除了该类上市公司样本;(2)剔除了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样本;(3)剔除了当年的上市数据;(4)参考以往研究,在进行回归分析对连续变量进行了前后1%的winsorize处理。最终获得了10066个观测样本。本文所使用的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事务所排名数据来自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官方网站。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

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H1、H2进行检验。

为检验H1构建的模型1如下:

OPINION=α+β1Pressure+β2L ev+β3ROA+β4Size+β5Loss+β6Bi g10+β7State+β8Change+β9AR+β10List+ε 公式(1)

为检验H2构建的模型2如下:

OPINION=α+β1LnDA+β2Lev+β3ROA+β4Size+β5Loss+β6Big10+β7State+β8Change+β9AR+β10List+ε 公式(2)

为检验H3构建的模型3如下:

OPINION=α+β1LnDA+β2Pre ssure+β3LnDA*Pressure+β4Lev+β5ROA +β6Size +β7Loss+β8Big10+β9State +β10Change +β11AR +β12List +ε 公式(3)

模型中的有关变量定义如下:

1.被解释变量

表3 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

被解释变量OPINION为虚拟变量。代表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类型,当本年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时(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取值为1,否则为0。

2.解释变量

(1)Pressure表示审计师从管理层那里获得的时间压力感知。当本期首次预约披露财务报告的时间早于上年同期的审计报告时间或者本期首次预约披露财务报告时间早于本期审计报告时间,则认为审计师感知了管理层给予的时间压力,Pressure取值为1,否则为0。

(2)LnDA表示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参考已有学者的研究,本文采用修正琼斯模型计算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取自然对数表示,该值越大,表面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的动机越强。

(3)LnDA*Pressure表示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动机与审计师时间压力感知的交乘项,该变量系数可以显示审计师感知的时间压力对其识别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动机的调节效应。如果感知到管理层给予的时间压力的审计师,对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越大,则该交互项的系数为正,反之为负。

3.控制变量

根据所查阅的文献,本文选择的控制变量如下:

(1)公司特征变量。List为虚拟变量,公司上市年数超过5年取值为1,否则为0;State为国有股权占比;Size为总资产自然对数。

(2)事务所特征变量。Change为虚拟变量,事务所在当年发生变更取值为1,否则为0;Big10为虚拟变量,进行审计的为我国事务所排名前10名取值为1,否则为0。

(3)公司财务变量。ROA是总资产收益率;Loss为虚拟变量,当公司当期的净利润为负,取值为1,否则为0;Lev为财务杠杆,等于公司期末总负债除以期末总资产;AR为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

四、实证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

表2中列示了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OPINION的均值为0.0385,标准差为0.1925,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收到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率不高。审计师的时间压力源感知变量Pressure的均值为0.3817,标准差为0.4858,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大约三分之一的管理层通过压缩审计时滞给予了审计师时间压力。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程度LnDA的最小值为11.1785,最大值为25.8224,均值为19.1276,标准差为1.6649,表明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现象较为普遍,并且差异明显,结合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较低概率,表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Big10的均值为0.5979,标准差为0.4904,表明近六成的上市公司由国内前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审计市场较为集中。

(二)相关性分析

表3列示了Pearson检验的相关系数,Pressure与OPINION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当感知到管理层给予的时间压力,审计师会倾向于给出非标准审计意见,与H2一致,但具体的回归结果还有待于后续的Logistic回归检验。Pressure检验中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远小于0.5,表明方程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

(三)回归分析

1.审计师对管理层给予的时间压力的感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分析

如前所述,分析时间压力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应区分压力源,来自于上市公司管理层给予的时间压力,其所传达的自我隐瞒心理,会受到审计师的强烈关注,增强审计师的风险意识,从而增加其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表4第(1)列可见,管理层给予的时间压力感知变量Pressure与审计意见变量OPINION的相关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获得了源自于管理层时间压力感知的审计师,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假设H1得到了验证。

表4 Logistic回归结果

在控制变量方面,本文的结论也与以往的研究较为一致:Change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发生审计师变更,后继审计师基于风险,其出具非标意见的概率增大;Big10的系数不显著,表明事务所排名对其出具意见类型的影响不显著;Loss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亏损公司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导致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增加;List的系数不显著,表明上市年限对获得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并不明显;Lev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财务杠杆越高所带来的财务风险会导致审计师出具更多的非标意见;Auditfee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更多的审计费用带来了更大的审计努力程度,也更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Size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规模越大的上市公司,管理越规范,收到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降低。

2.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动机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分析

由表5第(2)列可见,管理层应计盈余动机变量LnDA与审计意见变量OPINION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与以往支持审计师能有效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管理层更大程度的盈余管理动机,将有更高的概率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如前所述,较高程度的应计盈余管理会给审计师带来更大的风险,由于审计报告的信号传递作用,监管对于上市公司应计盈余管理的关注,以及审计师本身固有的职业审慎,审计师因而对此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增大了,与理论的预期一致,表5的结果有力地支持了假设H2。

3.审计师对管理层时间压力感知对于应计盈余管理动机与审计意见关系的调节作用分析

如前所述,权力能强化自我隐瞒心理,管理层拥有控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权力,因而其自我隐瞒的心理更加明显,其表现为希望审计师尽快结束审计项目,从而给予审计师更大的时间压力,而审计师的职业要求审计师时刻保持职业审慎,在面对管理层给予时间压力的情况下,应更能提高警惕,有效发掘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有更大的概率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表5第(3)列的结果显示,LnDA与Pressure的系数方向及显著性仍然与假设H1、H2一致,LnDA与Pressure交互项的系数为正,表明随着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动机的增强,审计师对于管理层时间压力感知,增加了其对于管理层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发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假设H3得到了验证。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还进行了如下的检验:其一,主变量替换,将LnDA替换为操纵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DA|,对假设一、假设二的结果进行重新检验,得到的结果没有变化,将Scale替换为排名前十或者前三,也得到相似的结果;其二,为了避免交乘项所产生的共线性问题,在假设三检验中将Pressure和LnDA进行了中心化处理,结果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其三,考虑到事务所转制对结果带来的影响,将样本缩小至2014-2017,结果依然稳健。

五、结论与启示

如前所述,权力能强化自我隐瞒心理,管理层拥有控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权力,因而其自我隐瞒的心理更加明显,其表现为希望审计师尽快结束审计项目,从而给予审计师更大的时间压力,而审计师的职业要求审计师时刻保持职业审慎,在面对管理层给予时间压力的情况下,应更能提高警惕,有效发掘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从而有更大的概率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

本文研究一个心理学问题在公司治理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在综合以往对于审计师时间压力的讨论上,提出了不同的压力源对于审计师行为的影响。审计师对于来自监管、事务所内部以及被审计对象所给予时间压力的应对上是不同的,对于管理层给予的时间压力,具有职业审慎的审计师能够察觉其背后可能隐藏的风险,从而出具质量更好的审计意见,以帮助投资者决策。

本文的结果有如下三点启示:其一,以往对于审计师压力的研究可能忽略不同的压力来源对于审计师心理预期的影响,在将来的研究中应将压力源与审计师的压力问题进行结合来对审计师行为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其二,管理层的自我归因倾向所产生的压缩审计时滞的行为,可能是上市公司违规的信号,应提醒监管部门、潜在投资者、审计师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其三,应继续鼓励事务所做强做大,提高事务所对于上市公司的议价能力,从而更能保证事务所的独立性,以提高审计行业的整体质量。在国家提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中介机构供给侧改革的时期,随着监管、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业务环境的日益复杂,将给予审计师更多的压力,随着审计能力以及技术的提升,审计师应对压力的方式也在不断革新。因此,未来可以继续关注审计师在面临多方压力的交互作用下,审计业绩的表现,将为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提高审计能力,发挥审计市场效益,提供助益。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

猜你喜欢
非标准审计师盈余
财务重述、董事长更换与审计师变更
审计师轮换类别与审计结果
——基于“关系”的视角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审计师轮换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论幽默逻辑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非标链式纸打印位置偏差处理探索
非标准自动化装配设备的设计工作要点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