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与人格发展

2019-05-27 02:37马桂兰郑彩华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社会化人格个体

马桂兰,郑彩华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必须认清时代特征、跟上新时代发展、担负时代责任、促进国家强盛与民族复兴。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重视青年的发展与未来,“青年是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希望青年人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

“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被赋予新时代特色。实现教育初心,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已是广大教育者的共识。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成长为全面发展、人格成熟的社会人,更要胸怀中国梦,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担当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责任。

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现状

(一)大学生社会化的含义

大学生的社会化是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和发展自我社会属性的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能动释放自身的社会属性,以影响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是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青年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的过程。[1]

人格发展理论“环境论模型(contextual model)”认为,发展是人和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产物。发展可能沿着不同的路径进行,这取决于内部力量(天性)和外界影响(环境)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及积极影响社会的过程。

从个体人格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化可以分为几个部分:道德社会化(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自信自强、思想、信念、公正等),社会角色社会化(角色意识、角色责任、角色行为等),心智社会化(知识、能力、性格、情绪、意志、行为、人际关系等),社会规范社会化(规则意识、规则行为、自律、自控等)。

大学阶段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关键期,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亲社会行为渐趋成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程度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人格成熟度,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社会道德、社会角色与社会责任感的完善和发展,影响“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大学生道德成熟的维度

道德是一套内化了的原则与理想,它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坚定立场、自控自律,按照原则标准去行动。它外化为一种能力,即能够辨别是非,按道德规范做事,对符合道德的行为感到自豪,对违背道德的行为感到内疚与羞耻(Quinn,Houts,Grasser,1994;Shaffer,1994)。

内化(internalization)是道德成熟最重要的里程碑,即从外控行为向由内部标准和原则所控制的行为的转变。

道德有三种成分,即道德推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认知发展理论强调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认为是非判断的变化影响个体的道德成熟;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情感成分(moral affect),认为个体喜欢体验自豪感而不是内疚与羞愧;社会学习理论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强调道德行为(moral behavior),认为个体通过社会模仿学习与信息加工,抵制诱惑,表现出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

道德成熟的维度具体包括六个方面,见表1。[2]

表1 大学生道德成熟的六个维度

(三)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现状

1.道德社会化整体平稳,处于较高水平

社会责任感、荣辱观、核心价值观、自立自强的成熟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程度的具体体现。

(1)社会责任感现状:《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2018)》显示,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处于较高水平,近几年总体态势平稳。2017年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平均得分为81.82分,60分以上的人数占调查人群的92.08%,80分以上的人数占调查人群的65.59%。其中社会责任认同均分为83.27分,社会责任认知均分为82.50分,社会责任行动均分为79.94分,生命责任感均分为82.60分,政治责任感均分为78.91分。[3]

(2)荣辱观现状:74.6%的同学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高度认同,77.7%的同学高度认同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72.8%的同学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做得较好。[4]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对不同省份23所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认同度。并且政治观、生活满意度、人生观、社会思潮等因素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政治观起到显著的中介变量作用。[5]被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否成功,对自己是否有影响?”时,75.41%的大学生认为“成功或比较成功,对自己有影响”;16.54%的大学生认为“基本没有影响”;8.05%的学生“说不清楚”。[6]

(4)自信自强的现状:自信心不足,对未来的目标,20.8%的学生无信心,16%的学生充满忧虑;自强精神的外在动力不足,7.2%的学生认为自强意识来源于学校培养,5.6%的学生认为来源于社会影响,并且自强的内在动力也不足。[7]

2.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还有待加强

2011年教育部对140所高校2万多名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状况的调查: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爱国的主观意识强烈,愿意接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但一小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社会担当意识被削弱甚至淡化。[8]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处于三不朽之首。

经济全球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一些学生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家国情怀不深,社会担当意识不够,自我约束能力不高,急功近利,自我利益为中心,强调自我价值,缺少考虑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有一些现象,如“佛系青年”“巨婴心理”“低头族”等被一些学生认同并推崇,他们胸无理想、学习懈怠、不思进取、精神颓废,以网聊或游戏为伴,缺乏家国情怀与担当,信念不坚定,崇尚个人主义。针对部分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不到位的状况,高校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探索,找出能够帮助他们道德社会化的途径,因材施教,助力他们的社会化与成人成才。

二、大学生社会化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一)大学生的社会化是个体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

广义上讲,大学生的社会化就是个体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成长成才的过程。狭义上讲,大学生的社会化可以分为道德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化、心智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化。有的学者从社会、个体、文化三方面进行划分社会化内容,把人格发展与成熟看作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部分。[1]

苏联发展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人类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个体的发展方式;个体的重要人格特征和认知能力都是从社会互动中获得的。把个体的发展看作是由社会调节的过程,该过程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2]

社会化过程是个体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人格发展的必经之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是大学生人格发展与成熟的基本内涵,处于人格发展的核心。

(二)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成熟能够促进个体更全面的社会化

知、情、意、行是人格发展的四个维度。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2015年新生开学典礼上曾寄语新生:要从知、情、意、行四个维度激励自己、升华自己,实现“四度”人格成长。[9]

从个体心理角度看,道德心理结构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因素构成,它极大推动了道德理论研究与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10]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与柯尔伯格(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都强调,个体认知的成熟是道德发展的关键因素,道德发展的水平依赖于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成分是道德三要素之首,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起点。

精神分析理论与社会学习理论分别强调道德的情感成分与道德的行为成分。认为个体的情感因素与行为因素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程度的标志。

因此,大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知、情、意的水平不仅标志着其人格的成熟度,而且能够更全面、更高要求地促进其道德社会化的成熟度。知、情、意的发展使个体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控自我、管理自我、修养自我、内化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承社会优秀文化、担负时代责任、做时代的开拓者,使个体更适应时代的发展,使个体在社会道德、社会角色、心智发展、社会规范社会化的过程中互相促进。

三、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及人格发展的途径

(一)德育途径——生活化再设计,形成“多位一体”的格局,助力大学生社会化

1.利用自媒体交互强、传播快的优势,开设班级微信群、成长公众号、校园论坛等,传播、弘扬社会道德文化,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水平

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对信息的感知依赖网络与媒体。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频率极高,已经成为他们沟通及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可以把德育内容转换成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的网络知识,发布在微信群或公众号。学生不仅可以随手学到知识,并且可以留言、讨论、点赞、转发等,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影响与能量场的影响,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其认知与情感水平。

在“信息快餐”时代,知识的传播要抓人眼球。可以利用微信方便、快捷的功能,把重要的德育知识生活化、模块化、碎片化、案例化传播给学生。教师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自媒体形式,对当今热点问题、历史问题、哲学问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互动中匡正人生观、价值观,提升自我理想信念与人格的成熟度。

利用QQ 或微信开辟校园论坛,针对新时代热点问题,影响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案例,新闻人物、历史或社会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大家讨论的兴趣,教师积极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品质,促进人格成熟。

2.开展丰富多彩的小活动,培养大学生深厚的道德情感

利用团课或自习时间举办“榜样人物报道会”,搜索新时代榜样的事迹,传播正能量,利用模仿学习的优势感悟时代最强音,内化核心价值观。

举办“我努力,我骄傲”、“无奋斗,不青春”交流会,分享自己努力拼搏的事迹与感受,激发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勤奋学习的意识,弘扬主流文化,强化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培养大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

3.组织“读书会”,开展经典知识竞赛活动,感受经典,培养自豪感使命感

利用大学生好动、喜好交流的特点,组织读书会,把大学生按兴趣分组。如经典人文组、经典史地组、经典诗词组、经典伦理组等,定期开展活动,进行拉票比赛,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形成探索学习的氛围与积极发展人格的环境。

4.“100天计划”比赛活动

利用大学生不轻易服输的心理特点,开展“100天计划”比赛活动,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可以量化的努力目标,在100天内基本实现。激励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及学习的热情,消除懈怠、厌倦、放纵的现象,跟上时代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创新创造、奋发有为的品格与执行力。

5.充分利用隐性德育课堂,实现教学活动全过程育人

充分利用各科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的机会渗透德育。教育者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团体与各种创新创造小组,激发他们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感悟劳动光荣,奉献快乐。

让社会的正能量感染大学生的心灵,让中国梦照亮他们的青春梦,让奉献成为发展成熟的动力,让不负未来、无愧当下成为奋斗的力量,让抵挡诱惑、奋发有为成为骄傲。使大学生不仅认识到时代的特征,更认识到自我发展的必要,激发他们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动机。大学生通过耳濡目染提升知、情、意的水平,感知社会的发展与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知、情、意、行——青春修炼”活动促进大学生人格成熟

《荀子》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即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完善自我要从点滴做起,从知、情、意、行的点滴训练做起。

心理成熟的重要指标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特别是对“社会我”的认知与管控。青春修炼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正确、客观地自我洞察,提升认知水平,从健康的行为与科学的自我管理开始,促进自我人格的成熟与发展。

向上是每个生命体的本性力量,丰富多彩的青春修炼活动,可以满足大学生发展自我的欲望,使他们能够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知、情、意青春修炼”活动包括:

(1)“九型探索——我是谁”:利用心理健康课与心灵成长小组活动,引导大学生通过学习九型人格理论,深度剖析自我,清晰自己的基本动机、欲望、恐惧及价值观,了解自我的人格特点、发展点与短板,明白怎样更好地完善自己。

(2)“真实的社会我”“我与新时代”:引导大学生描绘“我的社会形象”与“新时代的我”,找出自己的亲社会动机与行为,反思自我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意识。通过同学间的互动,强化家国情怀与担当意识,感悟青春梦与中国梦。

(3)“生命轨道”:引导大学生展望自己生命发展的轨道,感悟生命的美好与道路的坎坷,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无奋斗,不青春”的含义,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意志。

(4)“不一样的我”:改变坏习惯,重新塑造自我,用实力证明自己。自我实现是每个人的本性需求,可以使人们内心充实与满足。引导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性格力量,制定一份完善自我的计划并坚持实施,看到自己优秀的一面,实现理想我。

(5)“我的时间去哪儿啦”:引导学生反思并科学分配自己的时间,学会科学管理时间与约束自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使大学生能够从当下做起,从管理点滴的时间做起,踏上人生发展的道路。

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认知水平,还能够培养社会情感与意志力,通过同学间的互动提升自己的行动执行力,实现人格社会化,促进人格的完善与发展。

综上,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与人格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人格发展的过程。社会文化、社会道德、社会发展、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的发展,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水平、思维模式同样影响他们的道德社会化水平。

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的大学生,教育者既要注重新时代社会文化、价值观、道德准则对大学生的影响,更要注重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因势利导,提升他们在认知、情感、意志、思维模式、行动力等方面的成熟水平,促使其加快道德社会化。

猜你喜欢
社会化人格个体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