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资源禀赋的“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认识

2019-05-29 05:33周俭
人类居住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居环境人居高质量

文︱周俭

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是城乡发展在新时代的建设目标。“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是“高质量”的基本含义。从我国城乡快速发展至今的人居环境现状来看,我们不仅仅需要科学地处理好城市特色消失、城乡景观破碎、交通拥挤、居住隔离等等人居环境问题,更重要的是还需要从人民群众获得感的角度,提升我们的人居环境质量。

长期以来,城乡规划以一套物质性指标体系来管理人居环境的建设,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生活质量,往往忽视了人真实的体验感和地方性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需要再思考,以“更好”而非“更多”、以“地方性”而非“统一性”、以“幸福感”而非“成就感”为切入点,转化规划的价值观,优化人居空间的价值体系,并将其整体纳入地方高质量人居环境发展的整体框架中。

1 空间品质

人居环境是一个涵盖范畴宽广的复杂巨系统,空间品质是其中重要的、与日常生活、与幸福感直接相关的研究领域。在此提出“空间品质”并不是想制造一个新概念,它与我们一直讲的“空间质量”可以说是一回事。之所以提出“空间品质”的出发点,是因为我们今天对“空间质量”的内涵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需要赋予新的含义。“质量”一般由一系列的定量和定性标准构成,比如耐用性、精确性、精密性以及所有高规格、高标准要素的集合,甚至也可以包括便利性和舒适性。而在我们今天的高质量人居空间发展框架中,空间品质的价值体系应该包含与资源禀赋密切相关的地方属性。将地方性的自然、空间、历史、文化资源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其日常生活空间融合考虑,分析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其与人们“幸福感”的内在联系,由此构建一个包容各种生活方式、社会形态,适应各种自然条件、文化背景的人居空间多元化价值体系,为因地制宜地营造品质化的人居空间搭建一个牢固的基础。

2 地方性与相对性

高质量的人居空间不是一个底线思维模式,因此就不存在一个“标准”。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人们对“幸福感”的理解和判断是不同的。宏观上的“高质量”可以用一种统一的指标去衡量,但与人民日常关切和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幸福感”则更多地需要在相对微观的层面去考量,因此在客观上也就会具有差异性。形成这种差异性既有自然因素的作用,比如气候条件、地理条件等,同时不同的自然条件以及不同的发展历史又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条件,江南水乡、华北平原、云贵川山地(图1)、青藏高原高寒等不同地域,既有自然条件在地域之间的不同,更有人文条件在相同地域内的差异,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是我们研究和营造每个城镇和每处乡村地区空间品质构成和空间品质特征的 基础。

3 自然与空间资源

不同地域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标准化的绿地面积、水面率、林地面积、人口密度标准去衡量人居空间的品质。江南水乡的水体是江南水乡地区人居空间的特色,其水体面积、布局、形态以及与城镇和乡村空间的关系是这一地区空间品质的关键;云贵川山地则应该将林地作为该地区人居空间品质营造的重点要素。同样,针对青藏高原、华北平原,我们也应该研究确定各自的空间品质关键要素和适宜性指标体系,积极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自然。

城镇中不同地段的空间资源条件也是不同的。城镇的中心具有更高的人口和建筑密度,即使暂不考虑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因素,城镇中心的高密度也并不意味着人居空间的低品质,同样城镇郊区相对较低的密度也并不等同于空间的高品质。如果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去分析,地域之间的密度差异与人居空间品质的高低也并不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因此,问题的关键依然在于我们如何因地制宜地去认识和评判、如何因地制宜地去构建适应不同自然资源禀赋和空间资源条件的人居空间,精细化、高效率地利用土地资源。

4 历史与人文资源

每个城镇和乡村的历史空间是独特的和唯一的,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居空间往往曾经是、而且许多至今依然是一座城市中最宜居的地区之一。无论在伦敦、巴黎还是在上海,保护且维护、改善良好的历史地区依然是人们择居的优选地,其主要原因就是时间的沉积养成了成熟的社区和富有活力的场所,持续的耕耘营造了精细的空间和丰富的多样性。空间的归属感、识别性是人居空间品质不可缺少的属性,高质量的人居空间建设需要达成的效果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舒适度、方便度,也应该包括心理上的认同感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宜居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资本的支撑。社会资本包括了“信任、互惠性和社会支持”,是生活质量高低的一个社会维度。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的提升能带来积极效应,将有助于提升社区的安全、和谐,个人的经济福利、职业发展、公共事务参与水平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资本的积累与空间的开放性、居住的稳定性、场所的参与性具有正相关性,这些空间的社会属性也是人居空间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日常性与社会性

人居空间的品质化营造需要结合地方文化特征和自然资源禀赋特点,需要重点关注日常性生活空间。一种有效的方法之一是以空间设计作为工具,通过空间设计方案研究不同城镇和乡村的空间特征以及空间形态与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的关系和形成规律,在总体上保护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的有机性,在空间的意义上传承日常空间的场所性,借助空间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符合地方特征的、精细化的空间规划设计技术指引。

图1 ︱吴良镛《茶马古道》描绘的云贵高原景致

空间的活力源自于空间的社会性,是衡量空间品质的一个重要维度。空间的社会意义是通过时间的积累逐渐获得人们的认同而形成的,在人们从使用空间到认同空间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活动是人们各自在参与空间的“再创造”,在赋予空间新的状态和新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空间品质的营造不仅仅是规划师设计的一次性物质空间创造,也不仅是空间的再次更新设计所能实现的,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个具有包容性和韧性的空间治理理念,在空间的使用过程中去实现人们对空间的认同,去培育空间的社会属性。

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人居环境高质量建设的地区差异性,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居环境应该用不同的要素去评判和衡量。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把重点落在与人们日常生活时刻相关的日常生活空间层面,在中观的空间形态格局、城市肌理和微观的空间尺度、空间界面,从人的“体验感”出发,提升生活的质量。另外,我们不能忽视社会对空间进行再创造、再定义、再赋能的价值,它将使人们更具有“获得感”。安全稳定、和睦和谐、沟通认同、共治共享是高质量生活的目标,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居环境营造的目标。

猜你喜欢
人居环境人居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基于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人居环境优化探析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浅谈园林艺术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