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母乳喂养对新生儿黄疸指数的影响

2019-05-30 12:50林淑燕林爱端白瑞珍林清月苏远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0期
关键词:黄疸母乳胆红素

林淑燕 林爱端 白瑞珍 林清月 苏远梅

(福建省安溪铭选医院,福建 安溪 362400)

我院自施行母乳喂养和创建爱婴医院以来,母乳喂养率明显提高;但随之而来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1]。由于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十分复杂,临床上常予诊断性停止母乳喂养来观察血清胆红素下降情况。为了顺利推行母乳喂养,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本文于2016年8月23日至2017年8月27日选择某二级甲等医院进行分娩的70例新生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探究纯母乳喂养对新生儿黄疸指数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8月23日至2017年8月27日于某二级甲等医院进行分娩的健康母亲所生的70例新生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同时获取所有新生儿家属的同意及配合,其中男女比例为43∶27。纳入标准:①足月新生儿;②体质量≥2.5 kg;②新生儿1 minApgar>7分。排除标准:①早产儿;②低体质量儿;②巨大儿;④胎儿宫内窘迫,1分钟Apgar≤7分;⑤新生儿溶血;⑥母亲有合并症和并发症。所有纳入研究的对象均具备母乳喂养的条件并愿意母乳喂养。按照新生儿家长选择的喂养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2例经阴道分娩,18例剖宫产;对照组11例经阴道分娩,9例剖宫产。经分析两组新生儿体质量、身长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表1 两组新生儿一般情况对比

表1 两组新生儿一般情况对比

实验组 50 3.31±0.14 49.83±0.86对照组 20 3.15±0.22 50.21±0.05 t 0.32 1.58 P>0.05 >0.05

1.2.1 干预方法:由本人负责,将新生儿的喂养方式、黄疸测试值记录。两组新生儿生后均予早接触、早吸吮,按需哺乳,实行母婴同室并指导产妇科学的喂养方式和喂养技术。对照组在常规护理下充分吸吮母乳,还是无法满足新生儿的生长需求时,给予添加配方奶。实验组在常规护理下以新生儿的需求作为根据进行不定时的喂养,根据新生儿喂奶后距离下次喂奶之间没有哭闹,睡眠、精神好,小孩小便1天6次以上判定其母乳分泌量可以保障新生儿的喂养。两组新生儿喂养后,利用经皮黄疸仪(型号KJ-8000)测量新生儿黄疸指数并做好记录。黄疸指数主要取新生儿前额正中眉弓上方1 cm处作为测定点,紧贴于新生儿的皮肤以进行胆红素的垂直测量,每天进行3次的测量,将3次的测量数据进行相加,取其平均值。

1.2.2 观察指标:分别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的黄疸指数,并进行对比。

1.2.3 统计学方法:对该次检测相关实验数据进行收集与整理,整理好相关实验数据后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以(x-±s)表示计量数据,行t检验,如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对比后,P<0.05则可证实统计学意义成立;反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对比(

表2 两组新生儿黄疸指数对比(

实验组 50 112.39±17.20 108.24±16.84 102.18±17.97 88.67±17.84对照组 20 112.64±20.92 113.1±19.17 109.51±18..77 107.63±18.59 t 0.641 2.629 3..307 5.290 P 0.063 0.033 0.032 0.028

2 结 果

两组新生儿第一天的黄疸指数无明显差异,但实验组新生儿第3、5、7天的黄疸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梳理分析,组间存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3 讨 论

3.1 黄疸对新生儿的影响: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黄疸属于生理现象,也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大部分正常足月新生儿在生后第2~3天出现黄疸,于4~6 d最重,10~14 d消退称为生理性黄疸,表现为面颈部呈浅黄色,或波及躯干,巩膜黄染,或遍及全身,一般不影响新生儿的食欲及精神状态,是新生儿中最常见的临床问题。由新生儿溶血病、感染、胆道畸形和新生儿肝炎等引起的属于病理性黄疸,表现为24 h内就出现黄疸或黄疸发展较快,持续时间在2周以上;或者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2 mg/dL,多伴有贫血、体温异常等。如果伴有缺氧、感染等因素,极有可能出现胆红素脑病,致新生儿病死率升高,及时幸存也会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2-3],对新生儿的发育和健康造成影响。与母乳喂养有关的黄疸,临床上分为母乳喂养不足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由于母乳性黄疸主要发生在出生7 d以后的新生儿,此时足月新生儿血脑屏障已比较完善,不易造成高胆红素性脑损害。到目前为止,尚无文献报道母乳性黄疸可致核黄疸。新生儿黄疸病因比较复杂,而且临床表现差异比较大,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新生儿黄疸的变化情况,及时给予早期检测及治疗等,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胆红素水平,改善疾病预后。

3.2 纯母乳喂养可以减轻新生儿黄疸:纯母乳喂养可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能有效控制或减轻新生儿黄疸。产妇母乳分泌量充足时能提高新生儿动脉血氧含量,改善机体缺氧,促进毛细血管胆汁的形成及胆红素的代谢功能,降低黄疸指数和黄疸发生率[12]。本研究结果显示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生后第3、5、7天的黄疸指数均明显低于混合喂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当纯母乳未能满足婴儿的生长需求时,黄疸指数明显升高。新生儿肠-肝循环增加学说认为:喂养延迟、奶量不足或喂养次数减少,会造成肠蠕动减慢,正常菌群建立延迟,胎粪内未结合胆红素排出减少、回收增加与引起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有关。产后4 d以内的乳汁即为初乳,量少、质略稠而带深柠檬色。初乳中含有丰富的盐类,其中镁盐比常乳高出1倍以上,具有刺激胃肠道产生轻泄作用,有利于胎粪的排出,从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据资料显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水等营养物质,可有效改善新生儿的黄疸程度。此外,还拥有乳铁蛋白等免疫因子,可增加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同时加强母乳喂养技巧,增加新生儿的喂养次数与排便次数,可有效降低黄疸水平,缩短黄疸的持续时间,有利于新生儿的生长发育[6]。因此,产妇产后要早接触、早开奶、早吸吮, 提高纯母乳喂养率,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新生儿黄疸的程度。

3.3 提高纯母乳喂养的必要性: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母乳喂养的意义极其对母婴健康的有利影响已被全世界公认[13],是0~6个月婴儿的最佳喂养方式。母乳是婴儿成长最自然、最安全、最完整的天然食物,具有营养均衡、全面,清洁卫生,温度适宜,经济方便、比例合适易被婴儿消化吸收具有最高的生物利用率,有利于婴儿生长发育等优点。此外,它还含有婴儿成长所需的所有营养和抗体,可以有效预防及保护婴儿免于感染及慢性病的发生。产妇早期纯母乳喂养的成功对持续母乳喂养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产妇建立良好的母乳喂养循环,为成功母乳喂养奠定基础。因此,医护人员要尽早帮助产妇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对产妇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科学的母乳喂养方法及技巧,尤其对剖宫产妇要鼓励并指导她们采用合适舒服的姿势,如侧卧环抱式进行喂奶以减少伤口疼痛,以免影响母亲哺乳。以此同时,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产科质量,严格控制剖宫产率,使更多的产妇在产后能母婴同室,尽早开奶,早期哺乳,以利于新生儿获得足够的母乳,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同时嘱咐产妇注意营养的补充以及充分休息,加强催乳饮食的干预,做好乳房护理,促进母乳的分泌,提高纯母乳喂养率,降低黄疸指数。

综上所述,纯母乳能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坚持纯母乳喂养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的黄疸指数,降低黄疸的发生概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黄疸母乳胆红素
遗传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洛阳市住院产妇母乳捐献知信行的调查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鲁晓岚:黄疸
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值与血清总胆红素值的对比
总胆红素偏高,需警惕肝脏疾病
怎样看待升高的胆红素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母乳库运行现状及质量改进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