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血小板血浆分离与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血液保护效果的对比分析

2019-05-31 09:04王小云
关键词:回输心脏外科体外循环

刘 炜,王小云*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心脏外科手术中患者往往需建立体外循环,加上术中输血量大,容易造成血小板数量减少,故在手术中需补充血小板,以避免术后出血,而为减少输血并发症,临床上多采取自体血回输,但采取何种自体血回输方式尚未达成共识[1-3]。富血小板血浆分离与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是两种常用的自体血回输方式,本研究为比较富血小板血浆分离与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对患者体外循环的血液保护效果,对100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实施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对象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我院接受心脏外科手术治疗的1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心脏病变,需行心脏外科手术治疗;(2)ASA分级为Ⅱ级~Ⅲ级;(3)手术前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排除合并严重感染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患者、血常规异常患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本研究获伦理学委员会批准。

在计算机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50例/组。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资料具体如下:ANH组有男28例、女22例,年龄51~72岁,平均(61.43±10.07)岁;PRP组有男27例、女23例,年龄50~74岁,平均(61.98±10.56)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对其心电图、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给予患者咪达唑仑0.05 mg/kg、依托咪酯0.3 mg/kg、舒芬太尼1 μg/kg、罗库溴铵0.6 mg/kg静脉注射进行麻醉诱导,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维持采用异丙酚5 mg/kg·h、舒芬太尼0.5 μg/kg·h、哌库溴铵0.15 mg/kg·h持续泵注,待患者手术结束出手术室前,患者红细胞压积需维持在30%以上,否则需输注悬浮红细胞。

PRP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采用血细胞回收机经颈内静脉采集自体全血后进行富血小板血浆分离,安装55 ml离心杯子,采血速度控制在每分钟50~100 ml,将血液分离为贫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血浆、红细胞,将富血小板血浆于室温22~24℃环境下保存,将分离出的贫血小板血浆、红细胞立即回输至患者体内,富血小板血浆则在体外循环结束后回输至患者体内

ANH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经颈内静脉采集血液,血液采集速度为每分钟20~30 mL,稀释后血红蛋白浓度需控制在80 g/L以上,采血同时注入琥珀酰明胶,以维持患者有效循环血量,使其动脉压、心率维持稳定。采集的血液放置于含有枸缘酸钠的采血袋中,保存于室温22~24℃环境下,在体外循环结束后,将采集的血液回输至患者体内。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其中,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电泳时间(EE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浆粘度(PV),采用粘度计、流式细胞仪、电泳仪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比较行x2检验,表现为例(%);计量资料比较行t检验,表现为平均值±标准差,组内比较行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ANH组与PRP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

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较手术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后,PRP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短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比较ANH组与PRP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s)

表1 比较ANH组与PRP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s)

注:#表示与手术前相比,*表示与ANH组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P T(s) A P T T(s) T T(s)A N H组(n=5 0) 手术前 2 2.1 0±3.0 7 4 5.1 1±8.3 7 2 7.9 4±5.3 6手术后 1 5.5 4±2.0 3#3 4.2 3±7.5 9# 2 0.9 8±4.2 7#P R P组(n=5 0) 手术前 2 2.1 7±3.5 2 4 5.1 2±8.2 9 2 7.7 6±5.4 2手术后 1 2.3 9±1.4 1#*2 6.8 4±6.4 7#*1 4.3 2±3.1 4#*

2.2 比较ANH组与PRP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

手术前,组间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后,PRP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小板计数高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ANH组与PRP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s)

表2 比较ANH组与PRP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s)

注:#表示与手术前相比,*表示与ANH组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HCT(%) EEP(s) ERP(mm/h) PV(mp·s) PLT(×109/L)ANH组(n=50) 手术前 32.17±2.13 349.72±21.83 28.23±6.31 2.45±0.59 145.67±21.32手术后 35.54±3.22# 326.17±18.65# 21.85±5.93# 1.76±0.43# 166.79±25.83#PRP组(n=50) 手术前 32.25±2.09 350.44±23.78 28.54±6.65 2.41±0.53 145.98±20.79手术后 38.69±3.17#* 293.42±12.73#* 15.21±4.59#* 1.29±0.37#* 194.57±29.61#*

2.3 比较ANH组与PRP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悬浮红细胞输注量

PRP组的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均短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少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比较ANH组与PRP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悬浮红细胞输注量(±s)

表3 比较ANH组与PRP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悬浮红细胞输注量(±s)

注:*表示与ANH组相比,P<0.05

组别 体外循环时间(min) 呼吸机通气时间(h) 悬浮红细胞输注量(U)ANH组(n=50) 115.63±18.42 22.35±6.90 3.45±1.12 PRP组(n=50) 89.47±12.69* 15.56±5.21* 2.17±0.89*

3 讨 论

心脏外科手术中,患者往往需要建立体外循环,但体外循环建立后容易导致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均会造成影响,术后易引发非外科性出血,对患者的手术效果造成影响,对其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4-7]。针对这一情况,临床上主张在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建立体外循环后,采取输注血液方式补充血小板,而由于异体血输注容易引发并发症,故临床上多采取自体血回输,但在自体血回输时选择何种方式尚存在争议[8-9]。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是一种常用的自体血回输方式,主要是采取术前放血方式,保证一部分血液免遭体外循环影响而致血小板功能损伤,多被用于心脏外科手术中,可使术中绝对失血量减少,但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的节血效能有限,容易导致血液稀释过度,机体无法代偿,易引起器官缺氧性损伤[10-13]。而富血小板血浆分离是一种新型的自体血回输方式,主要是将自体血经离心后分离成富血小板血浆、贫血小板血浆、红细胞,在体外循环结束后再回输富血小板血浆,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破坏,有利于保存血小板数量和功能,且能有效保持凝血因子的完整活性,使其凝血功能得到改善[14-18]。

本研究发现,手术后,PRP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短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P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优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血小板计数高于ANH组(P<0.05),且PRP组的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通气时间均短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悬浮红细胞输注量少于A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我们在心脏外科手术患者体外循环建立后,采取富血小板血浆分离后回输方法进行血小板补充的血液保护效果更加显著,优于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后回输方法。

综上所述,在心脏外科手术中,采取富血小板血浆分离方法对患者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数量的保护效果优于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方法。

猜你喜欢
回输心脏外科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连续护理对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影响
观察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在成人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
1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回输病人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后再次成功回输的护理
自体血回输在产科手术的应用进展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心血管外科的发展需要更安全的体外循环
围术期血清胆红素水平对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对晚期直肠癌患者行NKG2D-CAR基因治疗1例
参附注射液在心脏外科围手术期应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