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明花鼓调的传承与保护

2019-06-05 09:22李佐骐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八音花鼓高明

李佐骐

(佛山市高明区博物馆,广东 佛山 528000)

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泽河村有一种民间吹打喜乐叫花鼓调,又称花鼓乐,是当地古时在婚嫁娶亲、贺丰年等喜庆活动时必不可少的喜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高明花鼓调红极一时,响彻周边城乡的大街小巷。在2008年佛山祖庙北帝诞庆典上,高明花鼓调出现在巡游队伍和舞台上,深受群众的欢迎。2010年,高明花鼓调乐队获得佛山市高明区第二届文化艺术“荷花奖”群众文化活动群英奖。2016年佛山秋色巡游,结合高明花鼓调及地方婚嫁仪式编排而成的《乡音乡情》引起很大反响,勾起了老一辈心中的回忆。尤其是当遇见大妗姐①广东婚嫁习俗中的一个行业名称,是婚庆中女家用以跟随和伺候新娘的临时使妈,指导和帮助新娘完成梳洗打扮、更衣换裙、铺床叠被、上香、点神灯、盛喜盒等礼俗礼节。,每个人都争抢着要一条“红带仔”②一种红色棉带绳,称为“红带仔”,是高明区内地方村乡游神庆典活动中的一种含有祝福寓意的礼俗物品,同“带子”谐音,同“带来孩子(或儿子)”谐义,也寓意着家庭幸福,子孙兴旺。图个吉祥好彩头。

1 高明花鼓调的起源

泽河村(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地处环山丘陵,以农业耕种为主。李姓族人开村后迁走,至今村内只有曾姓族人,据说他们是春秋鲁国南武(今山东省嘉祥县)曾子(曾参)的后裔,自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曾姓族人迁居至此,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目前是超过700户的大村。

据高明花鼓调乐队老艺人们回忆:高明花鼓调是由泽河村曾氏八音艺人创作,几时出现很难考究,有记载传承至今已经第7代,应该有过百年历史了。据说,高明花鼓调最初是因泽河曾氏家族一富户人家娶亲,为摆显排场,特意请来民间艺人编排并演奏一首喜庆吹打乐,后来经艺人口口相传,最终发展成为高明花鼓调。

老艺人口中的“八音”指广东八音,即八音锣鼓,是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民间的最古老乐种之一,包含:弦(二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8类。在明末清初时,由广东海陆丰西秦戏清唱班传入粤语地区后演化而来,分布广泛。历史上,高明有不少民间八音组织,而高明花鼓调源于广东八音,古时在行神、赛会、婚嫁等喜庆节日活动中经常被聘作仪仗。

过去艺人们所创作的乐曲,多是通过口传心授,要追溯并考证高明花鼓调的历史,难度极大,而老艺人们口述的传承7代,对照现在的传承模式,传承人多在40岁以后开始学习,目前中国男性人口平均寿命为74岁,也就是说传承一代的时间平均约为30年,由此推算,高明花鼓调应在约200年前,甚至更早时就已出现。

2 高明花鼓调的内涵

2.1 表演形式及内容

高明花鼓调是借用粤剧曲牌结构串成,分舞台坐唱和行进游唱(站立行进形式),而迎亲演奏时多为游唱,其中有一人同时演奏双皮鼓和铜鼓锣。坐唱时双皮鼓置于鼓架上,游唱时则挂在胸前,再用右手拿一支鼓竹打鼓;铜鼓锣挂在左手手腕,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夹着锣槌打锣[1]。全曲有七段一引,完整演奏约需20 min,次曲每段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1)大开,引子部分,用于迎接亲友和告知乡邻大喜之日,渲染喜庆热烈的场面。

(2)行街,前往女方家路上“过大礼”③过大礼是中国传统嫁娶礼仪之一,定亲过程中最隆重的仪式,一般在婚前15~20天内进行。由男家择定吉日,携同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当日男家会请2位或4位女性亲戚(她们必须是全福之人,即是既有丈夫、儿女,又公婆、父母皆在者)会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大批礼品到女方家中。点收大礼的工作一定要由女家长辈代办。此外,男方亦会先择取两三个吉日,于过大礼当日请女家决定大婚之期。男家聘礼送到后,男家的女宾会打开礼盒挑选几件金饰为新娘戴上,边说吉祥话,之后大家互相祝贺道喜,过大礼的仪式便算完成。时演奏,曲调起伏不大,流畅优美,犹如一首向心上人表达爱慕心意的情歌。

(3)大过场,到女方家门口后,新郎拜见供奉的神灵以及祖先时演奏,环节繁琐,显示出极其隆重的场景。

(4)岗雕上山,通常在完成抢亲环节后演奏,也会出现在个别特定的场合,以唢呐为主,锣鼓乐为辅,曲目较规整,节奏明快,充满活力。

(5)下山虎,本段乐曲演奏较为跌撞起伏,情绪热烈,表达的是迎亲队伍接到新娘,为了保护新娘,如同猛虎一般向周围围观的人示威,意在表明不得冒犯神圣的新娘。

(6)十番,是为婚庆的热闹场面专门设计的乐段,表达众人同喜同乐,有别于佛山十番的锣鼓敲打乐,是一种吹奏打击互相结合的乐曲,多在抢亲环节出现。

(7)南风云,其曲调主要是中低音,低沉神秘,表现迎亲过程跋山涉水,曲折艰难,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娶得美人归的情绪。

(8)小开门,为婚宴所设计,作为全曲尾声,曲调与“大开”部分有重复,前后呼应,表现出隆重欢腾的摆酒菜设宴款待宾客的情景。

2.2 演奏乐器

高明花鼓调以鼓为中心,指挥全曲,配以其他吹打乐器,主要有双皮鼓、沙的、铜鼓锣、小锣、中镲、唢呐。另外还有3种辅助乐器:高边锣、战鼓、大镲,主要出现在坐唱演奏完整版本时,用于引子段的“大开”部分。

2.3 古乐特色

高明花鼓调以音乐描绘场景,曲谱为古老的“工尺谱”,沿用至今。全曲有3个调:正子(低音)、反子(中音)、上六子(高音)。其中:“大开”是正子;“行街”“大过场”“岗雕上山”为反子;“下山虎”为上六子;“十番”“南风云”“小开门”为正子。“岗雕上山”是全曲的亮点,是高明本地特有的原创乐曲。相传,古时有位财主嫁女,娶亲队回程至半路,新娘突然发脾气,硬要下轿,众人束手无策,这时乐队看见岗雕鸟从远处飞来,灵机一动,模仿鸟叫鸟飞,奏起活泼悦耳的旋律,新娘子听得入迷,不自觉地就上了轿,从此该曲得以流传。“岗雕上山”要求唢呐的指法演奏技巧较高,再配以锣鼓乐,形象地描绘了吉祥喜气的岗雕鸟鸣叫翻飞的场景。

3 高明花鼓调的传承及现状

高明花鼓调世代传承谱系如表1所示。

表1 高明花鼓调世代传承谱系

高明花鼓队伍集中练习的地方是泽河村的“受興曾公祠”,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为三间三进祠堂,中堂悬挂“大学堂”。此处是村中传统的教学文化场所,文化氛围浓厚。由于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在此处学习的村民多是40岁以上的人。虽然目前仍有新人愿意学习古乐,但普遍年龄偏大,而且多不能持续,传承依然困难。

据调查,村中有旧俗,如果有人去世,就会请六吹手作出殡仪仗,而为了生活,高明花鼓调乐队也兼任六吹手工作。而花鼓调和六吹两者的音调、演奏乐器确有相似之处,导致人们存在错误的认知,将二者混为一谈,特别是年轻一代,因接触少而更难分辨,错误地认为类似的吹奏音乐都是丧乐,所以花鼓调不太受欢迎。

其实二者有很大区别,如:作为白事六吹,不使用战鼓、高边锣、沙的等乐器,而是用文锣、双皮鼓、大镲、小锣和2支唢呐,所奏之乐较沉而哀,与欢快的花鼓调有极大不同。加上仪仗队的市场运营能力弱,例如邀请队伍到场吹演,多数以普通的误工费标准支付酬劳,演奏者每人仅200元左右报酬。思想观念误导、运营不景气、经费不足等原因,使传承工作变得十分困难。老艺人们一直渴望着新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加入,让高明花鼓调能永久回响,传承不息。

4 高明花鼓调的发展

高明花鼓调是高明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对其进行整体统筹、保护及宣传,目前计划以“保护—研究—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来推动对古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主要措施有:①建立阵地,形成村基地(管理培训)、镇基地(监督保护)、区中心(宣传交流)外加高校基地(整理研究)的“3+1”宣传保护传承体系;②结合利用研究成果,坚持开展公共宣传活动;③积极参与区外活动,让非遗古乐走出乡镇、走出高明,直面大众;④创设并结合科普研究平台、文化会演平台、景区旅游平台、文创商业平台等进行创新推广。由此逐步矫正社会认知,营造传承氛围,打造特色品牌,引入社会投资,培育良好市场环境,吸引年轻人加入与学习,从而增强项目的生命力与可持续性发展。

近年来,高明花鼓调得到了较有力的宣传,社会对其认知度越来越高,也逐渐重新被关注及接受。2013年12月29日,一廖姓家庭雇佣高明花鼓调乐队,为新人作迎亲吹奏,地点选择在广场闹市,一度引起群众围观,也引来媒体报道。

5 结束语

高明花鼓调是了解和研究广府地区迎亲吹打乐的宝贵资料。首先,它具有传统历史研究价值。古时泽河村相对封闭,保存了古老的民间风俗传统,中原文化的传入,与本地传统的碰撞相融,为高明花鼓调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并延续发展,悄然流传至今,历经约200年,屹然成为高明民间民俗音乐的活化石。其次,它具有民俗艺术研究价值。高明花鼓调依附本地特有的民俗仪式而存在和发展,从音韵艺术中表现出本地传统婚俗礼节,是中原源流文化艺术与本地民间风俗高度结合的体现,具有典型岭南农耕文化特征,是高明区目前唯一完整的古老民俗音乐艺术,是独特的地区文化艺术。最后,它具有一定物质文化研究价值。时至今天,高明花鼓调依然使用古老的乐器类型,与传统广东八音所使用的乐器有相同相似之处,但其组合形式却具有自身特色,古乐乐器在不同的礼俗场景中的不同运用,也充分体现其独特的魅力。

猜你喜欢
八音花鼓高明
《八音的秘密》
明明家族历险记
——辨析聪明、精明、高明、英明
Enhance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carbon cloth by synergetic effect of plasma and acid treatment
广西八音传承人庞伟元,奏出乐声里的悲欢离合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实数》典型易错题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爸爸的“高明”之处
乡村八音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