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佤族、拉祜族与哈尼族成人的体成分比较研究

2019-06-10 14:07王雅萱宇克莉刘长捷
关键词:拉祜族佤族肥胖率

王雅萱,李 珊,宇克莉,刘长捷

(1.天津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2.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7)

人体体成分(Body composition)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体的组成规律、 组分之间的数量关系和测量方法,以及在不同外界因素影响下各组分量的变化规律.体成分是人体生长发育、 营养状况和体育锻炼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能影响人类的健康和身体功能[1],它的测定对于临床诊断、疾病危险的判断、评价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改进临床治疗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

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在此聚居着傣族、佤族、彝族、瑶族、白族、回族、苗族、壮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傈僳族等13个少数民族[2].佤族源于“古望人”,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哈尼族和拉祜族同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3].3个少数民族均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甘蔗、茶叶等经济作物,喜肉食,好饮酒[3-5].

关于佤族、拉祜族以及哈尼族的文化人类学研究较多,包括历史、宗教、文化等[6-8],体质人类学方面仅见佤族和拉祜族的体质特征报道[9-10].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佤族、 拉祜族与哈尼族体成分的研究,了解这3个民族的体成分特点及差异,进一步探讨体成分的影响因素.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017年4月份,采用随机采样法在云南省普洱市对563 例佤族成人(男性239 例,女性324 例)、478例拉祜族成人(男性239 例,女性239 例)和412 例哈尼族成人(男性148 例,女性264 例)进行调查.被测量者均为世居当地3 代以上的居民,无残疾,年龄为17~85 岁.佤族男、女平均年龄分别为(42.9±12.2)岁和(46.1±12.6)岁,拉祜族男、女平均年龄分别为(46.9±13.3)岁和(46.4±13.7)岁,哈尼族男、女平均年龄为(55.6±15.0)岁和(53.5±14.0)岁.

遵循知情同意原则,按照《人体测量方法》[11]和人体成分测量仪使用说明规定的方法进行测量.测量工具为马丁尺和BC-601 身体成分分析仪(日本Tanita公司).测量指标包括身高(Stature,S)、 体质量(Body mass,BM)、体脂率(Percent body fat,PBF)、总肌肉量(Total body muscle mass,TBMM)、推定骨量(Estimated bone mass,EBM)、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总能量代谢(Total energy metabolism,TEM)、 水分率(Percent body water,PBW)、内脏脂肪等级(Visceral fat level,VFL)、右上肢脂肪率(Percent right upper limb fat,PRULF)、右上肢肌肉量(Right upper limb muscle mass,RULMM)、左上肢脂肪率(Percent left upper limb fat,PLULF)、左上肢肌肉量(Left upper limb muscle mass,LULMM)、右下肢脂肪率(Percent right lower limb fat,PRLLF)、右下肢肌肉量(Right lower limb muscle mass,RLLMM)、左下肢脂肪率(Percent left lower limb fat,PLLLF)、 左下肢肌肉量(Left lower limb muscle mass,LLLMM)、躯干脂肪率(Percent trunk fat,PTF)和躯干肌肉量(Trunk muscle mass,TMM),共19 项.

根据《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所推荐的标准:BMI <18.5 为体质量过低,18.5≤BMI <24.0 为体质量正常,24.0≤BMI <28.0 kg 为超重,BMI≥28.0 为肥胖.以BMI 为判断标准对3个民族的肥胖情况进行分析.应用Excel 2003 和SPSS 19 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方差分析(ANOVA)和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洱市3个民族成人的体成分特点

佤族、哈尼族、拉祜族男性和女性身体成分的比较以及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分别如表1 和表2 所示.

表1 3个民族男性身体成分比较以及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Tab.1 Comparison of body composit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ith age of males for the three nationalities

由表1 可以看出,随着年龄增长,3个少数民族男性的体质量、总肌肉量、推定骨量、BMI、总能量代谢、 下肢肌肉量和躯干肌肉量均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均呈上升趋势,总体脂率和右上肢体脂率无明显变化趋势.此外,佤族男性的身高和上肢肌肉量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内脏脂肪等级、 躯干脂肪率呈上升趋势;水分率、上下肢体脂率均无明显变化.哈尼族男性的身高、上肢肌肉量、左上肢脂肪率、下肢脂肪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水分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上肢脂肪率和肌肉量无明显变化.拉祜族男性的左上脂肪率、上肢肌肉量、下肢脂肪率和肌肉量、躯干肌肉量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水分率、 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脂肪率逐渐增加;身高、总体脂率和右上肢脂肪率无明显变化.

比较3个民族男性体成分的差异,总能量代谢、内脏脂肪等级、躯干肌肉量与脂肪率4 个指标在3个民族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15项指标分别在佤族与拉祜族之间以及哈尼族与拉祜族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是佤族与哈尼族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2 3个民族女性身体成分比较以及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Tab.2 Comparison of body composition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with age of females for the three nationalities

由表2 可以看出,随着年龄增长,3个少数民族女性的体质量、总体脂率、总肌肉量、推定骨量、总能量代谢、 下肢脂肪率和躯干肌肉量均呈下降趋势,水分率和内脏脂肪等级均呈上升趋势,左上肢和右下肢肌肉量、躯干脂肪率无明显变化趋势.此外,佤族女性的身高、总体脂率、BMI、上肢脂肪率、右上肢肌肉量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左上肢肌肉量和左右下肢肌肉量无明显变化趋势.哈尼族女性的BMI、上肢脂肪率、左下肢肌肉量呈下降趋势;身高、总体脂率、上肢肌肉量、右下肢肌肉量、躯干脂肪率无明显变化.拉祜族女性的身高、右上肢肌肉量、左下肢肌肉量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总体脂率、BMI、上肢脂肪率、左上肢肌肉量、右下肢肌肉量、躯干脂肪率无明显变化.

比较3个民族女性体成分的差异,体质量、身高、总体脂率等14 项指标在3个民族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内脏脂肪等级、右上肢脂肪率、左上肢肌肉量分别在佤族与拉祜族之间以及哈尼族与拉祜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下肢肌肉量在佤族和拉祜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普洱市3个民族成人的肥胖情况

根据BMI 指数[12]分别统计佤族、哈尼族和拉祜族中的肥胖情况,结果如表3 所示.表1 和表2 结果显示,3个民族中男性和女性的BMI 均值都处于正常范围内.由表3 可以看出,佤族女性的肥胖率远远高于男性数值,超重率略低于男性数值;拉祜族男性的肥胖率略高于女性数值,超重率显著低于女性数值;哈尼族女性的超重率高于男性数值,肥胖率低于男性数值.比较3个民族,佤族男性和女性的超重率均最高,其次是哈尼族,拉祜族男性和女性的超重率均最低.肥胖率方面,男性群体中,哈尼族的肥胖率最高,其次是佤族,拉祜族的肥胖率最低;女性群体中,佤族的肥胖率最高,其次是哈尼族,拉祜族的肥胖率依然最低.

表3 3个民族成人的肥胖情况Tab.3 Obesity of the three nationalities %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对云南省普洱市的佤族、哈尼族和拉祜族进行了体成分的测量和分析.总的来看,3个民族的体质量、总肌肉量、躯干肌肉量、推定骨量、BMI、总能量代谢等与年龄呈负相关,内脏脂肪等级与年龄呈正相关,这与王雅萱等[13]对基诺族、宇克莉等[14-15]对布朗族、 木雅人和尔苏人的研究结论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营养物质的摄入和吸收量逐渐降低,蛋白质和肌肉合成能力下降,体力活动的强度也逐渐降低,必然造成身体能量代谢和肌肉量的降低,同时骨质流失加剧,造成骨量下降.比较3个民族的体成分,在身体脂肪方面,男性群体中哈尼族的总体脂率、 躯干脂肪率、 内脏脂肪率、 上肢脂肪率均最高,其次是佤族,拉祜族的脂肪率最低;女性群体中则是佤族的脂肪率最高,其次是哈尼族,拉祜族的脂肪率最低.在肌肉量方面,不论是躯干还是四肢,佤族的肌肉量总体上都高于拉祜族和哈尼族,拉祜族的肌肉量最低.

分析3个民族的肥胖情况可知,男性群体中,哈尼族的肥胖率最高,其次是佤族,拉祜族的肥胖率最低;女性群体中,佤族的肥胖率最高,其次是哈尼族,拉祜族的肥胖率最低.这一结果与3个民族脂肪率的比较结果一致.通过在当地走访调查,哈尼族在审美上以胖为美,这一审美习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哈尼族成人的体成分.体脂率的逐渐增大是由于躯干和四肢的脂肪率逐渐增加造成的,从遗传的角度来看,女性较男性更易囤积脂肪[16].此外,在生产劳动中,男性较女性承担更多重体力劳动,这也会导致女性较易产生肥胖问题.研究发现,佤族、哈尼族、拉祜族男性的躯干脂肪率远低于女性,但男性的内脏脂肪等级均大于女性(P<0.05).一些研究表明,BMI 虽能反映全身肥胖,但不能反映脂肪的分布特征,脂肪囤积于腹部更容易引起代谢综合征[17-18].腹型肥胖是引起临床上多种代谢性和非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如冠心病、高血压[19]、糖尿病、肾病、脑卒中等,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20].佤族、拉祜族、哈尼族均表现出男性的内脏脂肪等级高于女性,这与布朗族[14]、海南黎族[21]的研究结果一致.男性和女性在脂肪的数量和分布上存在差异性,男性体脂肪大多分布于腹部和腰部,女性体脂肪大多分布于下腹部、臀部和大腿等部位[22],这与性激素对脂肪分布的影响有关,性激素可影响脂肪组织的代谢、分布和堆积等.雄性激素分泌会使肌肉增大,因此男性的肌肉和内脏脂肪均高于女性,雌性激素会引起脂肪在四肢的囤积,因此表现出佤族、哈尼族、拉祜族女性四肢脂肪率均高于男性[23].

猜你喜欢
拉祜族佤族肥胖率
从“嘎么阔”到“歌”——拉祜族音乐概念系统的变迁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佤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研究
歌舞文化对拉祜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影响研究
美军肥胖率上升,海军最肥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少数民族音乐
日本人最瘦,美国人最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