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食品安全事件舆情分析

2019-06-11 07:28杨蓝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4期
关键词:学校食堂舆情食堂

杨蓝

○舆情回顾

3月8日,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多名学生陆续出现呕吐、肚子疼等症状,在家长的微信群中引起关注。10日,多名家长怀疑学校食堂存在食品安全问题,赶至学校并提出参观食堂的请求。

3月12日—13日,有家长爆料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堂仓库中发现发霉变质食物,迅速引爆网上舆论。随后,包括上至市场监管总局下至基层政府等多部门表态进行严查。

3月1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在全国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成都七中实验学校出现的问题,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作出批示,要求调查处理,排除隐患。”同日,经第三方检测,在成都七中食堂提取的18种食材中,粉条检测出了霉菌,检测结果为不合格。

截至3月16日16时,网上相关信息29.5万多条,其中微博27.2万多条,占信息总量的92.2%。

3月17日上午,成都市联合调查组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公安机关通报,网传触目惊心的“发霉牛排”“硫磺鸡腿”“脏乱后厨”的照片,都是个别家长摆拍的。但此前检测出的不合格粉条,其上面的霉菌并非家长所为。

媒体评论

《法制日报》:法治是确保校园食品安全唯一选项

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校园食品安全如果发生问题,会触及社会道德底线。对这类问题各级政府普遍重视,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然而,在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品问题事件中,少数学生家长对于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态度和做法却值得反思。在面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是依法理性维权,还是用非理性手段乃至非法手段挑动甚至绑架舆论,向校方施压?在互联网时代,不能只看到“人人都有麦克风”,就试图借助舆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忽视了“麦克风”背后的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

华声在线:学校食品安全,透明化监督最重要

从成都七中的食堂管理来看,很明显缺乏一个透明的监督机制,尤其是对于这种外包的食堂,本该更严格地进行监督,但成都七中不仅家校之间没有形成一个联动的监督体系,学校自身的监督显然也是很不够的。正因为监督机制不存,所以发生了问题之后,人们自然会猜测此事由来已久,甚至有可能还有更恶劣的情况没有被曝光,而七中作为一所收费颇高的实验中学,家长们在付出了相当的成本之后,其子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优质食品保障,更加会引发他们的怒火。同时,由于不具透明性,一旦发生像这种“制假泼脏水”的事情,学校也很难自证清白,难以消弭公众的怀疑情绪。

东方网:“校园食堂后厨黑料”还要演到第几季?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孩子的食品安全卫生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校园食堂安全关乎学生身体健康,也是关系到未来的民心工程,容不得丝毫的懈怠与扭曲,更不能成为一些人想心思、动手脚、假公济私、牟取暴利的“暗门”。及时查明事故真相,依法追究相关部门、人员的法律责任,提高违规成本,加大查处力度,对相关企业及人员设立行业禁入“黑名单”,罚到倾家荡产,加大法规威慑力。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加大排查力度,强化校园食品采购、制作、安全、财务等多个环节的严密监管,切实落实校领导陪餐制,保证孩子们吃上安全、营养的校园餐,坚决杜绝“校园食堂后厨黑料”继续上演,这应该成为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网友评论

@轩辕逸靖:解决此类问题很简单,所有校长主任领导一律不得搞特殊,必须每天和全校师生一起在饭堂吃饭,问题迎刃而解。

@Mask:学校食堂食品如果味道好,有营养,校园外的小摊食品卖给谁?有问题要治本啊!

@sonearmywinwin:我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一直读的跑校,一直在家吃饭,但是现在我好担忧啊!马上高三毕业了,下年出去读大学去了,就要在学校食堂吃饭了,我相信成都七中食堂不仅仅是个例,应该有很多没发现没查出来而已。在中国,食品卫生安全何时才能让人放心啊!

@木兆之天夭:还是学校食堂食物有问题在先的,家长夸大事实的目的无非是让媒体和外界更加关注,引起更强烈的反响,让自己孩子的饮食能健康一点正常一点。[浮云]尽管家长的做法过分了,但若学校饮食没问题的话,家长们也不会有这一出。况且,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全社会关注,以后很可能就会很严重,不是么。

舆情应对

该事件的应对处置呈现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前期的应对处置不规范不专业,后期回应权威、有序、有节奏。两个阶段呈现的网上关注热度也随之变化。

事件关注走势

1.线下处置不当,引发舆情反弹。

在事件发酵期,校方、警方等处置不当,引发了多个次生舆情,相互影响,在微博、微信上病毒式传播,助推舆情走向关注高峰。

其一,回应主体无力催生的无效回应。微博上,“校方现场回应食堂提供发霉食物被家长怒砸话筒”的视频被大量转载。家长怒砸话筒原因有二:一是回应层级低,形成无效回应、无效沟通。此舆情属于典型的特殊敏感人群公共卫生事件,校方作为涉事主体存在明显的公信力丧失,在汹涌的网络舆情中失去了舆论上的自证能力。二是回应场景不当,方式欠妥。校长在学校现场回应,被众多家长环绕,鉴于现场环境极度复杂和不可控,极易引发突发情况。家长怒砸话筒即是情绪失控后导致现场失控的重要表现。

其二,现场处置方式未被理解。据微博、朋友圈流传的的图片、视频显示,当地“出动警察抓家长”,被认为应对处置手法低劣。据@平安温江通报,当时家长有堵路行为,阻断交通,严重扰乱正常社会秩序,警方依法强制带离12人。13日晚,《环球时报》发表评论称,当地政府应坚决和家长在一起。观潮君以为,这实际上是一大现实困境,一方面家长堵塞交通、破坏社会秩序是事件的次生结果,按照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警察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国家机器,加强依法管理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舆论面前的果往往被民众漠视,舆论更在意之前的“因”。因此,对于此类有过激行为并无重大社会安全稳定隐患的突发事件,“让子弹飞一会儿”往往是最好的延时处理方式,过于及时处置非重大特殊情形(比如发生打砸抢烧等恶性事件),常常会引发舆论诟病,带来信息不对称的次生舆情。也许,给民众心中的“集体正义”一点释放的时间,同时加强现场研判与管控,应该是我们需要研究此類舆情事件应对方法的重要课题,也就是如何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关于加强舆论引导的“时、度、效”重要指示精神,真正落小落细落实的根本问题。

2.着装仪表不当,引发网友不满。

突发事件的舆论场高度敏感,高度脆弱,到处都有放大镜,任何微不足道的细节,可能都会被关注、放大,形成蝴蝶效应。在该事件中,现场处置的官员犯了着装仪表不当的错误:网传成都市温江区副区长佩戴劳力士的手表,被网民扒出并在微博、朋友圈传播。目前,官方也没有对此事进行回应或辟谣。

3.高层级快速响应,力挽局势。

3月13日,上至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下至基层政府等多部门对此事件回应表态,迅速使得该事件的舆论场状态由混乱转变成平稳。从回应内容看,各级政府侧重不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四川省委省政府等以表态为主,表明政府的重视程度,响应级别高;成都市委市政府以表态和指导处置为主;温江区的回应则侧重于通报事件的进展、官方的具体举措等。回应的信息立体丰富,公开透明,有效满足了舆论期待。

食品安全大于天。今年两会期间,食品安全问题是委员代表关注的焦点之一,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在部长通道以及记者会上都表示要用“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手段、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守护食品药品安全。我们期待对这一事件进行严肃调查、严肃处理,如果事情属实也必须严肃问责。中小学校出现问题食品之前已有多起,不能任由这样的事情一再出现。中小学生的餐桌必须是干净的,中小学生的餐食也决不能成为一些人牟利的工具。

猜你喜欢
学校食堂舆情食堂
再来一碗
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宜尽快全覆盖
校有校规
肉,回锅里了
学校食堂是黑暗料理的发源地
消费舆情
谁更恐怖等
高校食堂的奇葩菜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