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学习让学习过程更有立体感

2019-06-11 07:28刘家宏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4期
关键词:提问者样态伙伴

刘家宏

在我校开展的伙伴学习研究过程中,中年段研究组从学生学习特点出发,以唤醒学习者主体意识、培养主体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为目标,尝试开展适合中年段学生的伙伴学习实践样态,并总结出了如下几种模式。

一、分享式伙伴学习:内容有广度

分享式伙伴学习是指学生将自己搜集、整理、学习和内化的信息与伙伴共享,相互间开展积极的研讨,由此产生思维碰撞和共鸣,从而达到伙伴共同进步与发展的实践样态。在该过程中,学生俨然成为课堂的小小讲师,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其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真切落实,而学习内容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延伸和扩展。

下面就以我校S老师的课堂案例《三位数乘两位数整理与练习》进行说明:

师:和你的伙伴分享一下你的知识整理单,说一说你整理了哪些内容。组内轮流发言,认真倾听,思考伙伴的优点和缺点,想一想自己的知识整理可以怎样修改。

学生在组内活动。

师:谁上来分享一下你的整理单?

生A: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常见的数量关系、积的变化规律三部分内容。

生B:我想补充一下笔算的具体方法,以234乘65为例,我们先算5乘234等于1170,再算6乘234等于1404,最后把两部分相加(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

生C:常见的数量关系中,我想补充我们学习的常见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

生D:我们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还能对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进行简便计算。

师:听了伙伴们的分享,你一定有一些心得和体会吧!给你的伙伴的学习单一个评价,可以提两个优点、两个缺点,并且对自己的学习单进行修改,想一想通过这节课的分享你有什么收获。

生A:我知道整理单元内容可以抓住一条主线,慢慢将详细的内容填充进去。

生B:在今后整理知识点时,我可以举一些例子,方便说明。

生C:我学到了整理与复习的小技巧,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以表达更生动。整理知识要简洁、全面,既要写出所有知识点,又不能像新课那样每一点都涉及。

在开展分享式伙伴学习的研究中,我们还发现:原先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多次参与该活动后发生了转变,其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开始增强,发言次数也开始增多,发言内容也越发精彩。当课堂角色出现了翻转,学生成为课堂的小老师后,他们就能真切体验到作为一名老师的光荣和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往往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二、思辨型伙伴学习:思维有深度

从中年级开始,我们的教研组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质疑能力,即思辨型伙伴学习的核心内容。在课堂上,教师们从渗透方法开始,不断启发和引导孩子们开展有深度的学习和思考,包括掌握对话的艺术和技巧,学会自我反思与大胆质疑。

例如,在L老师执教三下《解决问题的策略——从问题想起》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教师出示例题:裤子每条48元,上衣的价格是裤子的3倍,买一套衣服要用多少元?

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说思路。

生1:先求每件上衣多少元?再求一套衣服一共多少元?(结合线段图边说边演示图形中的相关部分)

生2:我还有一种思路,就是可以先用3+1=4,求出一套衣服一共有四份,再用48乘以4得到一套衣服多少元。(结合线段图边说边演示图形中的相关部分)

师:两位同学说的都很好,都能结合线段图说出每一步的含义。还有别的思路吗?

生3:我还有一种思路:从图中可以看出,上衣的3份给一份裤子,两个量同样多,再用48乘以2得到96元,最后用96乘以2得到一套衣服192元。

许多学生掌声表扬生3发言,老师微笑,问:对于这位同学的思路,你们有什么评价?

生4:我觉得他的方法很好,用了移多补少的方法。

生5:我不赞成他的看法。我认为生3的方法有点绕,反而更麻烦了。万一遇到特殊请况就不能这样做了。

师:(现场统计)你喜欢生3方法的请举手?(举手人数不多)

师:首先要表扬3号同学的独立思考。3号同学的方法也能正确解题,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从问题出发找到相关条件直接解题,而不是自己设定新的问题再去绕弯路解题,那样就变得复杂了。

借用鲁迅先生所言:“从来如此,便是对吗?”其实,数学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包含着反思与质疑。在思辨型伙伴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并不要求学生做一个听话的顺从者,相反,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权利,让他们大胆地做一个主动思考与反思质疑的“思想者”,一个勇于挑战老师权威和同伴的“数学专家”。“老师说的,一定对吗”、“学霸的观点,一定对吗?”——这两个疑问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激发起思维的碰撞,让平静的课堂发生思维的进阶,从而真正实现有深度的学习。

三、互助型伙伴学习:方式有温度

伴随小学中年段的到来,数学学习的难度开始增加,很多学生都会碰到不会解答的问题。那么,如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答?同时,作为教师,又该如何有效解决学生这些问题呢?基于此,我们中年段数学组开展了研究,并尝试开发出以答疑卡作为工具的互助型伙伴学习模型,使得学生学习的方式有了温度,目前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具体而言,答疑卡的内容主要由“我提问+我来答+说道理”三部分组成。在使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三步走的基本流程,即初步解答——回收评价——深入辨析。

(一)初步解答

①摘录疑问:首先,学生在答疑卡的提问栏记录自己的疑问,张贴到班级答问展板上,公开征求解答者。

②伙伴解答:解答者从问答展板上挑选自己能够解答的题目,在答疑栏完成解答。

③兵教兵:解答者解答完毕后,找到提问者,进行一对一辅导讲解,可以利用课间十分钟、午间休息、课内专门时间三种途径进行。在这过程中,可以通过层层追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析、说算理(数量关系)等方式促进伙伴之间的共同探究走向深度。

(二)回收评价

①回收整理:每周安排专人回收一次提问卡,记录每位同学提问与答疑的质量与次数,作为评价的依据。

②评价反馈:每月进行一次最佳提问、最佳答疑的评比,每班选出5个最佳提问者、5个最佳答疑者。

(三)深度理解

①循环使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答疑者找到曾经的答疑题目再度追问提问者,检验自己的答疑效果。如果提问者还有疑问,则答疑者进行二次答疑,并可进行巩固练习,确保提问者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

②每个学期整理成册:学期末,提问者整理自己的答疑卡的问题,装订成册,形成自己的疑问集,也是一份丰富的过程性学习资料。

从2018年2月至今,中年级在使用答疑卡开展伙伴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的伙伴互助意识得到了空前高涨,学习自主性大大增强。这种互帮互助的伙伴学习方式产生了浓厚的温度,让孩子们在互相帮扶中体验到了深深的伙伴之情,对伙伴学习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伙伴学习的实践样态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习体验方式,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在小学数学中年段的研究中,我们探索了以上的一些實践做法,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但问题和不足依然存在。比如,针对不同孩子的个体差异,其伙伴学习的实践样态该如何开展?如何将伙伴学习的方式与现代信息教学技术有机融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小学部)

猜你喜欢
提问者样态伙伴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构建指向“五要素”的乡村初中教学样态
我的“好伙伴”
伙伴,爸妈叫你吃饭啦
分答与知识共享
天才与锻炼(节选)
天地相隔三尺远
走向雅典娜:哲学.东方.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