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策划学生综合活动的实践策略

2019-06-11 07:28沈春法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4期
关键词:年级组育人活动

沈春法

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秉承“全人教育”办学理念,在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理念的引领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坚持学生立场,积极转变学生工作观念,创造性开展学生综合活动,努力开发学生综合活动的育人价值,形成了初见成效的实践策略。

一、从点状、分散的活动统整为系列主题活动

加入新基础教育研究之前,学校的学生活动很多,很杂,点状、分散,常常是搞完一个活动,还没好好总结就又投入到另一个主题的活动设计、组织中去,很少考虑活动的长程、系列化设计,主题也较散乱,不聚焦,缺乏对活动系统、整体的思考。

加入新基础后,学校认识到学生活动系列化、长程化的重要性,开始新的尝试。其中最具影响力、最有活动成效的,就是“学校四季综合活动”。譬如学校把以往散状的植树活动、种植基地活动、春游活动、清明坚韧行、祭扫革命烈士等活动与春天的各个节气有机融合,同时结合生命教育活动,整体架构“访春”、“嬉夏”、“品秋”、“暖冬”系列活动,让学生从节气的变化中聆听生命拔节的声音,感受生命成长,体悟生命价值,同时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从关注活动内容与形式向重视活动的深度实践与体验迈进

以往的学生活动,虽然也重视活动的体验,但学校更多的是关注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总想着如何让活动在形式上是别人没有的,如何让活动博得更多人的眼球,对活动过程对孩子的影响考虑得不多。如今,学校的活动设计,更多的是考虑活动实践性是不是与孩子的生活紧密关联,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是不是真情投入、深度感悟。譬如,每年的爱心义卖活动,以往学校认为,这样的活动既有形式,也有体验,已经做得不错了。学校深刻反思,这项活动原来的侧重点在“义卖”,也就是关注“卖”这个职业的体验,但是这个“爱心”“义”的体验,却是缺失了。于是,学校再设计这个活动时,首先和助残日结合,利用班队课、品德与社会课进行相关的了解、教育,然后组织学校的小记者和足球社团前往常州市光华学校,了解同龄的那些特殊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感受他们的坚强与乐观。在义卖之后,各班再派学生代表携带慰问品与作品,再次前往光华学校表达爱心,和特殊孩子一起活动联欢。这样,这项活动的体验就有深度了,活动效果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从学校、教师的需要到聚焦学生的合理需求

学生活动是基于学生需求而存在的,活动是否有实效,主要看学生成长的合理需求有没有得到尊重和满足。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学校往往站在学校和教师的角度,认为学校需要的就是学生的需要,缺乏对学生需求的全面分析和了解。当反思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学校设计活动的重心就有意识地转移到学生是否需要、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这个角度。

如圣誕庆祝活动。虽然现在许多人对过西方的节日持保留态度,但现实是,在中西融合日益紧密的今天,孩子们对圣诞的好奇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一味忽略这样的洋节也是不明智的。如何让圣诞的气氛融入学校的活动?学校找到了一个结合点——校园足球。每年的“暖冬”活动我们都组织开展足球嘉年华活动,而且时间刚好是十二月。于是,学校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圣诞节时开展了“圣诞足球嘉年华”。活动中,学校设置了十几个足球闯关游戏,放着圣诞节的音乐,孩子们戴着圣诞小红帽在各个项目场地穿梭,闯关成功了还可以从“圣诞老人”那里得到圣诞礼物,并和圣诞老人合影。那一天,当孩子们一个个戴着圣诞小红帽走出校门时,兴奋还在脸上绽放。

四、从单纯的德育活动过渡到多元综合融通全面育人

以往,常常会把学生活动理解为狭隘的德育活动,因而也常常把学生活动与学科教学割裂。设计活动时,学校常常站在德育的角度,站在条线的位置,却忽略了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深度挖掘,忽略了学科教师也是德育工作者这一角色的存在意义。新基础明确提出:学生工作要与学科教学综合融通,打破课程、学科和活动的壁垒,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学校逐步更新观念,重视一些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有清晰主题序列之下的课程内容,呈现教学资源相互融合互通的通识教育功能,更好地开阔学生知识视野,锻炼和提高各种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去年,学校在“访春”活动开设了种植课程,专门划了一块菜地给四年级。从平整土地到撒种、浇水、日常看护,各班学生邀请了有经验的家长来校授课;针对具体的种植品种,科学老师利用科学课带领孩子们研究蔬菜的生长特点、习性、营养价值等;到了收获的时候,语文老师开展口语交际活动,指导孩子们如何“叫卖”,这些蔬菜在孩子们的开心叫卖下,常常被老师们“一抢而空”。整个活动,孩子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种植知识,更体验了菜农的辛苦,收获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从学校包揽活动的策划组织到年级、班级自主策划开展

很多年来,学生活动习惯于由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从头到尾,从策划到组织开展、总结评价,全部包揽。在这样的工作模式下,班主任成了被动的执行者,学生也往往成了被动的参与者。参与新基础研究后,学校认识到,学生活动也要做到“重心下移”。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做的是顶层设计,然后由各个年级组根据学校整体活动方案,制订具体的年级组活动方案,学校学生成长中心负责活动的指导、协调,保障活动的正常开展。

比如学校的四季活动,学校负责设计整体方案和学校层面的活动,对年级组活动给出指导性意见,但具体的活动方案由年级组召集各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商讨制订。这样做的最大好处,一是发挥年级组和老师们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因为有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参与,使得活动内容、形式等更接地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再如,每年年末举行的元旦迎新活动,放手让班级自行组织。班主任和学生一起策划,从主持、创编、排练、展演,无不体现学生主动参与,有的班级主动邀请班级家委会一起参与活动,有的班级邀请社会人士参与,极大丰富了活动资源,也让学生呈现出不一样的自我。

六、从校内走向社会,从单一走向立体

从空间和时间上说,学生活动不应该仅仅是在学校里,也不应该仅仅在学校活动,而应该是开放的、立体的。长久以来,学校出于学生的安全、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把学生活动限制在校园里,学生活动的时间也相应受到限制。最近几年,学校努力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生活动,在努力提升学生活动内涵的同时,将学生活动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拓展活动的外延,丰富育人的资源。

学校参与区《中国传统家训文献资料整理与优秀家风研究》家庭教育课题研究,申报子课题《家校合作共同培育优秀家风文化研究》。依托课题研究,以优秀家风文化为载体,助力家庭教育,创新家校合作新的途径与策略,赋予家校合作新的内涵。

学校携手社区,与东青村社区合作建立了“常青藤公益讲堂”,定期开展公益讲座,面向社区居民,面向广大家长和孩子,努力提升社区居民和家长家庭教育水平。

学校与东青村社区携手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引导孩子在休息日、节假日开展健康阅读,解决多年来寒暑假、节假日学校对学生活动的有效组织问题。

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建立多个德育基地。学雷锋月,走进郑陆敬老院;清明前夕,徒步往返横山桥烈士陵园;消防安全日,走进郑陆消防中队;“八一”前夕,走进横林武警支队慰问武警官兵,体验军营生活;秋收时节,组织学生赴孟河农场,体验秋收;感恩教育月,走进远东连杆有限公司,参观体验爸爸妈妈的工作环境……

策划学生综合活动,开发学生活动的育人价值,需要立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打破课程、学科、活动之间的壁垒,促进学科间的整合,打通家庭、学校、社区间的教育通道,使教育的综合大课堂为学生开放,真正创造属于每个孩子的学校教育新生活。

(常州市东青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年级组育人活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活动随手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踢毽子
基于教师现场学习力提升的年级组考核完善策略
加强管理提高学校年级组执行力研究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浅谈幼儿园年级组管理与教研组管理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