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究:品味节日的色味香

2019-06-11 07:28李春武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4期
关键词:闲暇内涵中学生

李春武

一个节日,就是一种文化,世界各国人民在不同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的、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这些节日礼俗与节日背景各不相同。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具有不成熟性、不稳定性和片面性,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易扭曲节日本意,片面地追求热闹、好吃、好玩,而对于节日背后文化内涵的探究相知甚少。

一、知:屡见不鲜中的冷漠

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它源于传统习俗,源于对某人或某事的纪念,源于国际组织提倡的活动指定的日子等。我国的节日数不胜数,在星罗棋布的节日世界里,在屡见不鲜的节日氛围中,人们的热情逐渐冷漠,节日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1.特定节日的失色

近现代出现的节日,大多与环境和人文有关,适应人们日常生活衍生出来的节日,从一小部分人倡导到后来广为流传,如:世界消费者权益日、世界无烟日、中学生营养日等。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需要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为此,相关国际组织和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陆续设立了有关的节日,如:国际红十字日、防震减灾日、禁毒日等,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有些节日,如世界气象日、世界高血压日等,与学生的感知相去甚远,名目众多、种类繁杂的这些节日的充斥使得特定节日黯然失色。

2.民族节日的逊色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不少民族有其独特的节日活动,并深受世人喜爱,如:傣族的泼水节、回族的开斋节、藏族雪顿节、僳僳族刀杆节、彝族火把节等。

在以汉族为主要人口的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虽然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每个少数民族的人口毕竟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且有些民族的节日只能在特殊的环境下进行,只能做为地方的民族特色或文化遗产加以保存和流传;国人虽然对少数民族的节日略有耳闻,但对其来源、历史背景知之甚少,能有机会亲历其中的更是微乎其微,使得民族节日在中国大舞台上略显逊色。

3.传统节日的褪色

传统的节日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之一,是一个国家共同创造、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如:端午节、清明节等。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社会,以年轻人为主流的当今,西方节日不断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日渐强盛,究其原因,国外的节日以娱乐为主,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活动精彩纷呈,收获惊喜连连,而国内的传统节日多以纪念活动、吃点传统食物为主,形式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尤其是参与者没能深入体验,只是走一些过场或一些形式,使得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逐渐褪色。

二、情:墨守成规里的淡漠

我国现有节日100多个,作为未成年人教育的主阵地——学校,通常会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有甄别地选择合适的节日,有目的、有计划开展教育活动,但大多只是简单地通过电子屏幕、展板等形式宣传,利用主题班会进行教育,并没有真正挖掘出节日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特色的主题教育体系。长此以往,学生对节日在期待中淡漠,从而淡漠了节日文化的味道。

1.节日活动的乏味

一些重要的的法定节日,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没有取得它在校园节日文化中应有的地位,学校也未给予特别的重视,加之升学压力的影响,很少举行庆祝活动,即便组织庆祝活动,也多以文艺晚会的形式出现,流于形式化、表面化,使其本来具有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没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应有的重要作用。

冯骥才曾说:一个节日有很多载体,它必须有传说,有故事,还必须有活动和仪式,这些都能创造和表现中化民族文雅、雍容、浪漫的气质。如果总是穿旧鞋,走老路,年复一年活动形式的一层不变,或换汤不换药的内容机械重复,活动的乏味使得中学生丧失了期待的激情。

2.节日内涵的变味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在我国有着很浓厚的文化,都有着自己特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不知何时开始,节日成了吃喝的代名词,在不少的人眼里,端午节就是吃个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仅此而已,甚至发展到从吃喝到“小赌怡情”。中国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由于挖掘不够或载体单一,变得只剩下热热闹闹,玩好吃好,奢靡浪费。甚至于节日时期的潜规则送礼和面子工程,也正使节日受着腐蚀和扭曲。

节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尽管时代在变迁,节日的形式可以不同,品味节日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必须要坚守好节日的传统和精髓,这是底线,而不是看到的只是节日的吃喝玩乐或是一个功利性的工具,让人们越来越失去节日的概念。

3.节日熏陶的无味

“五四”精神一直激励着无数革命先烈和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和祖国繁荣富强而舍生忘死英勇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的代名词;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精神,在近200年的历程中,她飘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飘扬在瘟役肆虐的地区……现如今,不少学生只知道“五四”精神就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游行活动,雷锋精神就是做一件好事,“紅十字会”精神就是捐款,更有许多蕴涵着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的节日只是日历上的一个红色符号而已。

重大纪念性节日,是对历史上重大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肯定,是对光荣历史业绩的赞颂,是对英雄人物的怀念,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我们要通过这些节日活动,让学生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思维,发挥想像力,学会吐故纳新。如果我们的节日文化只是为了完成某种功利性的目的,完成某个部门下达的目标性任务,为纪念而纪念,为活动而活动,这样的节日必然是无味的。

三、行:推陈出新下的广袤

节日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开发不同节日的潜在资源,营造节日教育的良好氛围,让节日文化走进学生的心田,对促进未成年人的知、情、意、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节日课程的清香

当今中学生的闲暇意识淡薄、自觉性差,闲暇生活呈随意性,技能贫乏,存在庸俗化、成人化倾向,不仅白白浪费了闲暇时光,往往还给家庭、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众多闲暇时间,也是中学生事故高发时段。节日文化教育活动,可以为闲暇教育提供合适的舞台,中学生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可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为此,我校进行了“基于节日文化的中学生闲暇教育的实践”,由学校拿出主导性的行动指南,由家长进行监督和管理,通过社会资源的开发或利用,最后再通过文本性的材料反馈给学校,有效地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

通过节日文化的闲暇教育,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文化特点、情感体验,有力地推进班会课程化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校内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丰富我校“清泉”文化的内涵,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节日课程带来的清香。

2.节日文化的芳香

学校根据每个月节假日的时序,有甄别地选择部分节日,制定实施的时序表,确定每周一节日主题,并制定各节日活动的方案,要求各年级学生的目标达成不同,循序渐进地实施,以期三年能实现各年级阶段的不同目标。如元宵节:初一年级能简述3种以上元宵节起源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统节目;初二年级能讲述3个以上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活动并记录你最感兴趣的几个灯谜;初三年级能够知晓各地不同元宵节的习俗和制作元宵与家人分享。学生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利用周末的闲暇时间,积极围绕节日文化方案开展相关活动,并通过自我实践,努力达到各年级的目标;学校给每一位学生装订一本《节日文化实施手册》,平时由各班主任收交至德育处,在评价特定的节日期间发给学生,用于记录学生的节日文化活动。

通过节日文化的探究,梳理节日文化的类别,挖掘节日文化的知识要素、观念要素、情感要素、实践要素,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通过不同的活动载体,制定不同的活动方案,并对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监控,使得活动取得实效。学生了解了节日的文化内涵,懂得各国文化背景不同,节日活动方式不同,初步形成东西方文化融合、多元文化并存的理论知识,使学生的闲暇教育弥漫着节日文化的芳香。

3.节日教育的馨香

活动实施以来,学生节假日的闲暇时光有事可做,遏止了学生进网吧游戏、到池塘游泳等一些危险性的活动,有效地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提升生活品质和文化素养。在实施的过程中,家庭与学校互动,家长适时监督,掌握孩子学习的动向,并在监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学校定期对学生实践活动评价反馈,让家长知道孩子在自我实践过程中,对节日文化知识掌握的情况。实现学校与社区的共育,加强与街道各社区关工委的协作,在相关的节日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给予场地、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对实践过程中学生出现思想、行动偏差时,加强教育和监管。学生在领悟节日的内涵和意义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完成自我教育,品味節日教育的馨香。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节日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提升了素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源头活水”。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让节日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常规化、系列化、创新化,使其更有吸引力,更俱色味香。

猜你喜欢
闲暇内涵中学生
人在何时最清醒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闲暇:教育蕴藏其中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闲暇时间干点啥?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