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音乐视唱练耳“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19-06-13 11:27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雨课堂笔者传统

刘 斌

一、引 言

社会发展是高速的、全方位的,教育界主要体现在教学技术的硬件更新、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教学内容的相应拓展等方面。多媒体信息技术带来了丰富的音响体验,成为教师教研的热点。教学手段工具的更新、学科内涵外延的扩充均趋于科学化,同时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矛盾也逐渐显现。

首先是扩大招生等发展问题。视唱练耳是音乐基础课,其要求教师对学生作各种音乐要素的练习,以达到精确的反应,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视唱练耳作为技术型学科,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扩招”等发展问题所带来的矛盾逐渐显现。传统的视唱练耳课教学一般是小班教学(15人以内),扩招之后班级人数甚至达到七八十人。教学难度明显增加,这已经成为扩招之后音乐院校面临解决的普遍问题。如林松源《“扩招”后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初探》注林松源:《“扩招”后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初探》,《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72页。一文指出:“扩招”后若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则要么投入大量的教学资源,要么牺牲教学质量,必将呈现一种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局面,而师资的缺乏,教师压力过重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等等。

其次是新的学科标准所需课时量和有限课时的矛盾。视唱练耳的原课程标准在20世纪中叶前苏联音乐教育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论文集》写道:

视唱练耳的目的不仅仅是读谱。学会读谱和准确的演唱只是教学的必要基础和解决较困难的任务的必然条件……视唱练耳习题的完成要求,表现出音乐性……也要求具有一定的情感。不言而喻,按照乐谱有表情地演唱艺术作品的范例会使这一课程接近于表演课。[注][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论文集》,孙静云译,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年,第173页。

2004年10月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中法视唱练耳教学论坛”中,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视唱练耳学科教授巴塞希尔·枫丹教授[注]“中法视唱练耳教学论坛”于2004年10月25—29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 该活动由法国巴黎凡尔赛国立音乐学院教授、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塞希尔·枫丹女士主讲《在音乐院校中创立音乐能力培养——Formation Musical的新思维及视唱练耳的改革》。说“法国各音乐学院已将‘视唱练耳’课更名为‘音乐能力的培养’”。这一改革理念的提出标志着视唱练耳学科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新的课程标准将以往音乐各要素追求“高、深、难”转变为对音乐艺术性本身的追求。学生在掌握音乐各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还需从各方面扩充学习,以更好地表现音乐艺术,但是在课程量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达到这一更高要求是教师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雨课堂”的教学实践

自2015年至今,笔者在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视唱练耳课上针对该系学生的特点,补充了岭南音乐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雨课堂2016年、2017年在其他学科领域教学研究增多,音乐艺术类学科运用雨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较少,运用雨课堂进行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目前尚为空白。笔者尝试运用雨课堂帮助音乐学系学生学习岭南音乐,下面以汉乐筝曲《出水莲》为例,谈谈传统音乐在视唱练耳教学的实践研究。

(一)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

雨课堂是由清华大学推出的智慧教学工具,它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支持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应用的智能、高效的课堂[注]孙曙辉、刘邦奇、李新义:《大数据时代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应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Z1期,第112—114页。。

“雨课堂”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笔者认为其有以下特点:

1.雨课堂借助我们日常生活常用的智能手机和PPT为基本条件,借助社交软件“微信”,快速实现讯息互通,且易学、方便操作,更贴近“00后”的学生生活,使他们上课更有亲切感。

2.雨课堂能关照到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课前通过微信,老师能将预习材料推送到微信学生端,使学生能及早预习;课中通过限时答题、弹幕等方式能加强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能使学生学习更为专注;课后向学生推送作业等。

3.雨课堂能快速、准确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前教师能了解学生的预习表现;课上学生可以通过“不懂”按钮匿名向老师反映某个知识点,且操作简便;课后能及时收集学生的作业数据。

基于雨课堂的众多优点,笔者尝试结合雨课堂进行岭南音乐的视唱教学,发现雨课堂的运用能相当程度上缓解或解决前文所述两点矛盾。

图1 雨课堂教学的流程图

(二)课前教学

首先,笔者课前利用雨课堂的推送材料功能,在课前将关于广东汉乐的源流、乐种分类以及上课的主要内容“汉乐筝曲的产生背景”发送给学生。当手机端雨课堂显示“已将PPT发送至班级”,学生即可从微信接收到教师传送的资料进行课前的预习。教师的手机微信端能看到学生的即时预习数据,了解到学生预习的大致情况。如完成情况的图标显示几位同学已完成预习。以往学生的课后预习教师通常要在第二次课的课堂检查才能了解,而雨课堂能实时反映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雨课堂的课前教学中教师对部分内容的叙述讲解,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课时有限的矛盾。有时教师会通过雨课堂收到学生的匿名反馈。如笔者在推送预习资料后,收到一位同学匿名留言:“老师,我不是广东的,只了解一点广东音乐,但我会去学习”。笔者认为这位同学想表达的是:课堂做题可能准确性不高,但不是因为不想学,而是因为了解不够,教师理解到这一点也会更关注这方面的补充,使同学学习过程能更加顺利。雨课堂能使教师更快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现状及想法。

(三)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随机请同学对预习的内容述要,并谈出自己的理解。比如有的同学简述时漏掉了预习内容中的细节问题,其他同学可以课堂补充。笔者在课堂上讲到汉乐筝曲《出水莲》的音乐表现时,给学生布置了主观题:“请简单描述《出水莲》表达的意境?”限定的5分钟时间内收到了几乎全班同学的答案。在PPT展示各种答案时,学生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些学生寥寥数语太简单,对音乐的感受不太会表达;而有些学生不但表达充分,还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看到有的同学对音乐有自己的观察视角,有的认为“雅致、脱俗,曲调清新,节奏富有变化,但又有其内在规律”;有的同学认为“表现了一种月下萧瑟凄凉的景象……”;还有的认为“……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孑然独立”“出淤泥而不染”,等等。当教师让学生即时记谱时,各种答案也能迅速传到教师的手机。教师可以实时看到学生的问题,如拍号、节奏还是音高不清楚等。传统课堂是通过教师走到学生旁逐个检查或学生人数多时抽查部分同学的作业本课堂上唱出自己的答案的方式检查,雨课堂基本上可以检查到全班同学。如笔者在为音乐学系同学上视唱课时,对于记谱的统计,教师大致了解学生的情况,如14位提交的答案节奏记写不明,没写节拍,没标明小节线。全班有5位同学记录了演奏的细节,如装饰音等。

教师通过雨课堂的数据反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能迅速了解。学生也不需要为了记好正确答案忙着记写或拍照。教师还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当大多数同学同一知识点错误较高时,教师可通过讲解—练习—讲解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果有学生对知识点不懂时,他可以点击幻灯片的“不懂”按钮,教师通过课件数据统计,能够快速知道有多少同学还不清楚这个知识点,能在合适的时间及时再讲解。如笔者在讲《出水莲》时,课件数据显示有三页课件均有1人不懂(如图2)。

图2

课堂的实时互动使教师更清楚了解到学生不明白的地方以及他们的想法。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错误可以迅速提取,在课堂讲解,当场解决。各位学生的优点也可以体现,使他们能实现高效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如果学生人数较多,也会有大数据显示他们的学习情况。雨课堂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数较多的大班教学效果。

(四)课后教学

课后雨课堂自动生成“课后小结”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教师据此调整教学安排,布置相应的课后练习。笔者在岭南音乐的教学实践课堂及雨课堂的“课后小结”中发现,学生不懂岭南音乐的特点。很多学生基本按西方音乐的思维分析这首广东音乐作品。通过听辨乐曲判断结构曲式,有些同学脱口而出单二部、单三部等等,这些答案虽然有部分对得上传统音乐,但毕竟是不同的音乐,再深入地理解就会觉得不得其解。课后,笔者将课堂内容之难点作了进一步补充发给学生课后学习,如《出水莲》是宫调式六十八板大调,而六十八板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特有曲式。这里的大调不同于西方的大调式、小调式。

《汉乐》曲目分为“大调”、“小调”俩种。大、小调的概念主要是指曲式的长短而言,一般地说,曲式结构超过六十八板(68小节)以上的曲目则称之为“大调”,以下的则称为“小调’。……《汉乐》“大调”中,有一种特别引人注目的曲式—“六十八板”。每首曲目皆由六十八个小节组成,节拍形式有四、二、一拍三种。[注]王卓模:《〈汉乐〉“六十八”板的曲式及其变体》,《中国音乐》1988年第1期,第69页。

中国的传统音乐完全不同于西方音乐,学生的答案真实地反映出我们教学内容对传统民族音乐知识十分不足。在学习岭南音乐之汉乐《出水莲》后,笔者传发了几个关于学生了解本民族音乐的投票。投票调查显示:83%的学生能认识到传统音乐的独特性;96%的学生认为应该将岭南音乐传承发扬下去;86%的学生认为传统汉乐能安定心灵,有独特的美。对比在课前预习的投票选项中,数据都得到一定幅度的提升。如课前55%同学表示对传统民族音乐一般通过以往课堂的学习,82%的同学会翻阅相关资料完成专业学习,34%的同学听过相关讲座,3%的同学很少关注该领域。更有个别同学表示,没关注到传统音乐和西方德奥经典音乐差别如此之大,他们认为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自己的理论研究。的确,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对不同的音乐实例听辨分析,学生从中能感觉到民族音乐的奥妙,对他们的学习、认识都有帮助。

三、结 论

综上所述,雨课堂是一项教育工具改革的新创举,是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混合式教学。它运用于艺术院校的视唱练耳课堂,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扩招”带来的大班教学的问题,也能相对实现课堂的高效率,弥补传统教育的些许不足。良好的互动能激起思维碰撞的火花,当听到不同角度、不同背境下的知识理解分享,大家均感受益。师生的互动、学生间的交流能激发思维的拓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我们思维的创新。在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很大的冲击,口传心授的音乐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之时,应积极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雨课堂的运用能将引入传统音乐的视唱练耳课堂塑造得更完整、更生动,使传统音乐在教学中得以补充加强。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优质教育是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的。在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断改善教学条件,这对教学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而日益完善的教学条件是否一定能相应地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这一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猜你喜欢
雨课堂笔者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老师,别走……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电工基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