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发酵第2 阶段能量释放生物学教学研究

2019-06-15 01:33赵玉丹杨莹艳龚记熠
生物学通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丙酮酸糖酵解脱氢酶

王 希 洪 鲲,2 赵玉丹 杨莹艳 龚记熠,2 乙 引,2*

(1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1 2 贵州省植物生理与发育调控重点实验室 贵州贵阳 550001)

0 前言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关于乳酸发酵的概念叙述: 无论是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是转化成乳酸, 乳酸发酵都只有在第1 阶段释放出少量的能量,生成少量ATP[1]。 而能量的形式多样,可以是势能、热能、化学能、电能等,这里的“能量”是否特指生物体可直接利用的能量则表述不清晰。这就可能会使学生在理解该概念时进入误区:乳酸发酵第2 阶段没有除可供生物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之外其他能量的释放。 从已发表的文献研究表明, 乳酸发酵第2 阶段的确没有ATP 产生,但丙酮酸到乳酸的转化过程要能自发进行,需满足ΔGθ<0,释放能量。

1 乳酸脱氢酶催化下H 的转移

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肌肉中,L-乳酸脱氢酶使用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作辅酶(氧化型和还原型分别为NAD+、NADH),可逆催化氧化还原反应,使L-乳酸和丙酮酸相互转化[2]。 李璟等[3]研究中发现乳酸脱氢酶催化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丙酮酸和乳酸既是底物又是产物。 在骨骼肌运动等缺氧环境中,催化反应向释放乳酸的方向进行。Anderson 等[4]证实丙酮酸被NADH 还原为乳酸的反应过程, 是氢原子H 以氢负离子(H--hydride anion)以含有2 个电子的状态可逆地转移到丙酮酸的2-C 位上。 侯若冰等[2]采用量子化学ab initio 计算方法分析频率,表明反应只含一个频率。 这与王镜岩等[5]编著的《生物化学教程》 “在340 nm 波长处还原性NADH 有一个吸收峰,而氧化型NAD+则无”的相关表述一致。 侯若冰等[2]通过对反应物复合物、过渡态及产物复合物的能量进行精确计算,验证结果表明反应的过渡态是H-的转移, 即NAD 的氧化型NAD+是H-的电子接纳体,NADH 是还原途径的电子供体。该反应过程如下:NADH⇌NAD++H-;NADH→2e→NAD+(-0.315 V)。

生物体的代谢中,高能物质NADH 被氧化,提供2 个电子进入电子传递链,同时释放H+,而H+在线粒体基质中可自由移动[6]。

2 H 在复合体Ⅰ中穿梭

复合体Ⅰ(complex Ⅰ)或称NADH-Q 还原酶(NADH-Q reductase), 含 一 个FMN 辅 基 黄 素 蛋白,L 形;一个臂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另一个壁伸向线粒体基质。 有氧呼吸和乳酸发酵第1 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糖酵解反应,1 分子葡萄糖释放2 分子丙酮酸、2 分子NADH。 糖酵解中释放的NADH 不能透过线粒体膜进入线粒体,而细胞中NAD+含量有限, 有氧条件下,NADH 释放的电子最终被电子传递链下游复合体Ⅳ中的分子氧所接收即氧化磷酸化过程[6]。 电子经过电子传递链时,途中经过多个蛋白质复合体。复合体Ⅰ只为电子传递链中的第1 个复合体, 只有经过复合体Ⅳ时电子才能传递到O2,势能足以转化为ATP。 无氧状态下, 糖酵解释放大量的NADH 发生堆积,则NAD+被大量消耗,细胞质基质中NADH/NAD+值远大于线粒体基质中NADH/NAD+值, 此时NADH可通过甘油-3-磷酸穿梭途径和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等途径进入线粒体内膜,NADH/NAD+回到正常水平,以维持机体NADH/NAD+平衡[5]。

因此,无氧条件下电子传递链中断,电子不能传递到O2,不能产生ATP。

3 无氧条件下的丙酮酸-乳酸发酵

人的骨骼肌在剧烈运动时处于无氧状态下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细胞利用糖酵解释放少量ATP暂时缓解能量不足。 糖酵解释放的NADH 急需被氧化成NAD+,才能使糖酵解途径中的甘油醛-3-磷酸继续被氧化。丙酮酸被乳酸脱氢酶催化,成为NADH 的氢受体,生成乳酸。 反应如下:

4 标准还原势计算乳酸发酵过程自由能变化

根据能斯特(Walther Nernst)方程,任何浓度下还原势和标准还原势的关系如(a)所示:

R为气体常数R=8.315 J/(mol·K),T 为热力学温度,n 为每分子物质转移的电子数,F 为法拉第常数F=96480 J/(V·mol),Eθ为标准还原势。 在25℃的情况下T=298 K,人体或哺乳动物体内释放的生物化学反应都是在pH=7 环境下,标准还原势用E′θ表示,代入(b)中即可计算出E(25℃、pH=7)。 生物体 内 一 些E′θ可 查 询:丙 酮 酸+2H++2e-→乳 酸 的E1′θ=-0.185 V, 丙 酮 酸/乳 酸 的E1′θ=0.185 V;NAD++H++2e-→NADH 的E2′θ=-0.320 V[5]。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标准自由能变化(standard free energy change)ΔGθ=-nFΔE′θ。 当ΔGθ<0,反应自发进行且释放能量;ΔGθ>0 时, 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通过计算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时ΔGθ的大小, 即可判断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由NAD+/NADH 的氧化还原电对的E′θ=-0.320 V,丙酮酸/乳酸的氧化还原电对的E′θ=0.185 V,推导出ΔE′θ=-0.135 V,则ΔGθ=-2×[96.5 kJ/(V·mol)]×(0.135 V)=-26.055 kJ/mol,ΔGθ<0;而在无氧条件下发生糖酵解释放的NADH/NAD+值远远大于标准状态,实际情况下ΔGθ值更小。 因此,该反应可以自发进行,反应过程释放一定能量(ΔGθ=-26.055 kJ/mol),在贾金堂等[7]的研究文献和周海梦等[8]译《生物化学原理》中也得到证实,但是该放能反应无法驱动ATP 的合成。

5 乳酸发酵第2 阶段ATP 的释放研究进展

通过文献综述, 发现明确指出乳酸发酵第2阶段能释放能量的较少, 很多研究者较为关注乳酸发酵机理。 例如胡晓辉等[9]研究表明氧气不足时植物有氧呼吸受到抑制同时启动乳酸发酵,以缓解糖酵解中NAD+的不足。 刘明厚等[10]持相同观点: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胡萝卜叶和玉米胚在进行乳酸发酵时,释放乳酸。 贾金堂等[7]通过研究氧化还原反应中自由能变化提出乳酸发酵第2阶释放能量。 刘学廷等[11]通过比较有氧呼吸和乳酸发酵的异同点,得出乳酸发酵第2 阶段丙酮酸在酶的催化下释放乳酸,释放少量能量。 胡四新[12]通过分析无氧状态下糖酵解释放的2 个NADH 全部参与乳酸发酵第2 阶段反应, 提出该过程没有ATP 的释放。 靳国祯等[13]则持相反观点,乳酸发酵第2 阶段不但没有ATP 的释放,同样没有能量的释放。对此,笔者比较认同乳酸发酵第2 阶段没有ATP 的产生,但NADH 携带的化学能一部分储存到乳酸分子中,另一部分以热能等形式释放。此外,张春晖等[14]在研究苹果酸-乳酸发酵(MLF)时发现第2 阶段的确没有底物水平磷酸化发生,但其后续研究表明, 一些厌氧细菌在无氧状态下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得ATP, 该类细菌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主要源于L-苹果酸摄入和(或)L-乳酸跨膜流出释放质子电动势(pmf),pmf 驱动F0F1-ATPase 合成ATP。 这表明,虽然MLF 中没有直接产生ATP,但通过相关物质转运间接产生ATP。

综 上 所 述, 乳 酸 发 酵 第 2 阶 段 ΔGθ=-26.055 kJ/mol,ΔGθ<0,释放一定能量;但不能合成ATP, 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等形式散失,还是用于其他途径,没有在文献中找到相关论证,期待有后继研究。

猜你喜欢
丙酮酸糖酵解脱氢酶
3-溴丙酮酸磷脂复合物纳米乳的制备及其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
丙酮酸钠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前景研究进展
传说中的快速解酒方法有效吗?
酒量是可以练出来的?
乳酸催化转化丙酮酸溶液中乳酸与丙酮酸络合萃取分离技术研究
糖酵解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白头翁皂苷PSA对SW480人结直肠癌细胞糖酵解途径关键蛋白及调节因子HIF-1α的影响
膳食补充剂丙酮酸钙的合成工艺研究
人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实验研究
放射对口腔鳞癌细胞DNA损伤和糖酵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