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真有“六月雪”吗

2019-06-15 03:32霍寿喜
幸福家庭 2019年6期
关键词:雹灾六月雪冰雹

霍寿喜

提及“六月雪”,人们自然会想起我国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的名作《窦娥冤》。在《窦娥冤》中,关汉卿用“暑天刑场飘飞雪”烘托窦娥之冤。这种时间、空间和天气的异常组合,突出表达了关汉卿对善良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阶层的不满。从自然科学角度看,这种“组合”的出现并非是“天方夜谭”。此种气象现象当然不多见,但如果翻开我国的气象史料,有关“六月雪”的记载还并非很少。

据江西《金溪县志》和《抚州府志》记载,公元1653年,金溪夏六月,炎日正中,忽下大雪,仰视半空,玉鳞照耀,至檐前则溶湿不见。同年,福建《罗源县志》也记载:“五月大寒如严冬,老弱煨火盖棉。”在我国湖北宜昌境内,至今还保存着一块完整的石刻,上面写道:“庚申年……立夏下雪。”

近20年,由于气候异常,仅出现在6月份并被气象部门记载的“六月雪”至少就有3次:1981年6月1日,山西管涔山林區普降大雪,雪深达25厘米;1987年农历闰6月24日,上海市区飘起了小雪花;同年6月5日,河北张家口地区降了一场大雪,最低气温降至零下7摄氏度。

夏季降雪,国外也有记载。1947年6月4日,莫斯科气温骤降,上午,天上还飘着毛毛细雨,下午,毛毛细雨就变成了片片雪花。1982年7月24日,位于赤道附近的印度尼西亚伊里安岛的伊拉卡山村,下了整整一天的大雪,气温也随之剧降,由于此地常年不下雪,人们对寒冷缺乏准备,因此,许多人在全身涂上猪油,以御严寒。

六月冰雹不稀奇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个别地方夏季会有颗粒较密的“雪花”飘落,其实它不是雪,是细小的冰雹,我国民间称“雪子”。夏季冰雹与“六月雪”虽然都是固体降水,但形态和性质却完全不同:前者个体光洁如冰,降落时近地层气温较高并伴有雷声;后者个体常呈片状、絮状,降落时气温很低。

和夏季降雪相比,夏季降冰雹的机率要高得多。冰雹是一些小如绿豆、黄豆,大似栗子、鸡蛋的冰颗粒,特大的冰雹比柚子还大。我国除广东、湖南、湖北、福建、江西等省冰雹较少外,各地每年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雹灾。尤其是北方的山区及丘陵地区,地形复杂,天气多变,冰雹多,灾害重,对农业危害很大,猛烈的冰雹砸毁庄稼,损坏房屋,甚至人被砸伤、牲畜被砸死的情况也时常发生。

冰雹在我国夏季时有发生,并具有“雹打一条线”的特点。因为冰雹云的个体直径很小,一般不超过15千米,而其中真正下冰雹的上升气流区的直径更小,一般只有3~5千米,有的还要更窄。但是这种云移动的速度特别快,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走几十千米,因此,冰雹云所经之处就会形成一条狭长的降雹区。一般冰雹带宽5千米左右,长20~30千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雹打一条线”。

2003年6月8日、9日,河北磁县、肥乡等地区出现大风、冰雹天气,最长持续时间约20分钟,冰雹最大直径2厘米。据不完全统计,作物受灾面积达3.5万亩。成安县8日遭受暴风雨冰雹灾害,“雹打一条线”涉及4个乡的25个村,持续时间35分钟,刮起6~7级大风,农业生产受损严重,有的棉花甚至被打成了“光杆”,受灾作物面积达9.9万亩,成灾面积8万亩,绝收面积2.3万亩。

夏季冰雹是中纬度地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因夏季正处于农作物生长旺季,所以夏季冰雹是农作物的“天敌”。世界各国农业生产每年因雹灾损失达几十亿元之多。我国甘肃、山东、黑龙江等省,每年因雹灾损失近2亿斤粮食。多雹灾的美国,每年雹灾造成的农业损失达7亿多美元,加上其它财产损失估计总达8亿2000多万美元,超过台风与龙卷所造成的损失。

夏季为何会发生“固态降水”

依形态划分,大自然的降水有“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两种(也有学者认为浓雾是一种“气态降水”,而“雨夹雪”是一种“混合态降水”)。固态降水(如“雪”“冰粒”等)主要集中在冬季,液态降水则可出现于一年四季。但夏季也会出现固态降水,其中以“冰雹”最为常见。夏季有可能下雪吗?一般不会,但也不是绝对的。夏季下雪,民间通常称为“六月雪”,确实是罕见的天气现象。

依据天气动力学分析,产生“六月雪”的直接原因,多半是夏季高空有较强的冷平流。例如,1980年莫斯科下的“六月雪”,就是斯堪的纳维亚北部寒流的入侵所致。最近,也有专家认为“六月雪”的产生与可导致气候异常的太阳活动、洋流变化、火山爆发等因素有关。

作为夏季较常见的固态降水,冰雹一般产生于强对流天气,是在积雨云(也叫冰雹云)内的上升气流中形成的。在云体内,由于高空温度低,空气中的冰晶和过冷却水滴碰撞会形成一种小雹块。上升气流把小雹块带到云顶附近,顺着高空风便在前方被向下抛出,当它下降到一定高度,又被上升气流“顶”住,重新上升。如此反复,雹块就会越来越大。当然,某一个雹块几次落入上升气流区而上下波动的机率还是不大的,所以,真正的大雹块(直径超过5厘米)也是不多的。没遇到上升气流的雹块当然会一直下落,直到落地,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冰雹。由此可见,形成冰雹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强烈的上升气流,二是充分的水汽。所以,下冰雹前气压低,闷热;冰雹降落时,常常伴随着狂风骤雨和电闪雷鸣。

“旱年多冰雹”,是我国劳动人民总结出的气候谚语,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类似的有关预测冰雹的民谚还有:“春季多陡风,夏季多冰雹”“不刮东风不天潮,不刮南风不下雹”“乌云宝塔形,下边泛红云,冰雹到眼前”,等等。当然,民间总结只是预测冰雹的初步方法,要想精确辨别冰雹云,还必须借助天气雷达和气象卫星等现代高科技手段。但由于冰雹发生范围小、出现概率低,持续时间短,所以现阶段还比较难以预报冰雹出现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目前,各级气象台站只能以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监测和天气图等大量实时气象信息对冰雹天气进行追踪监测和外延推报,尽量做到提前几分钟到几小时进行预警。

(摘自《百科知识》2018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雹灾六月雪冰雹
小诸葛漫“话”天气之冰雹
六月雪的栽培技术及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露地甜樱桃雹灾前后的管理措施
1644-1948年间河北地区雹灾的时空特征分布及分析
冰雹的优点
王玉林教授运用六月雪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总结
康平县雹灾发生规律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快跑啊,下冰雹了
山西省明清时期雹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苗药六月雪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