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股票研究

2019-06-16 05:18福建龙岩
中国钱币 2019年5期
关键词:闽西股份制工农

(福建龙岩)

一 苏区股份制经济的兴起

毛泽东同志早在1927 年3 月总结湖南农民运动经验时,就敏锐地意识到股份制经济是农民摆脱土豪劣绅的盘剥,实现自救的最好手段,其核心是组织合作社,特别是消费、贩卖、信用三种合作社。

1929 年5 月23 日,毛泽东在率领红四军攻打龙岩城取得胜利之后到达永定,住在坎市“正夫楼”。会见了邓子恢、张鼎丞、阮山、赖祖烈等当地革命骨干。主持召开中共永定县委会议,成立永定县革命委员会。

7 月,毛泽东在蛟洋文昌阁指导召开了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对闽西的土地改革、政权建设、苏区经济发展制定了各种策略。

8 月21 日,毛泽东与夫人贺子珍,在红四军粟裕支队的护卫下秘密来到牛牯扑,在华兴楼和青山下竹寮居住达28 天之久。经常接见红军和闽西的党政领导同志,如张鼎丞、阮山、卢肇西、陈正、卢其中、曾木村、谢宪球、陈兆祥、林海汀等。他们一起商谈贯彻闽西党的“一大”的各项决议,研究建立革命根据地等问题。毛泽东同志还向大家介绍了井冈山根据地革命斗争的经验,并亲自指导张鼎丞、阮山、卢肇西等总结永定暴动的经验教训。在养病期间,毛泽东还经常深入群众,到彭坑、白腊坑、雨顶坪、河凹头等地找贫苦农民作调查。那时候毛泽东使用的名字叫杨子任,人称杨先生。此后,毛泽东还展转永定的湖雷、溪南、虎岗,上杭的白砂,蛟洋等地。

根据毛泽东同志的指示,1929 年9 月中共闽西特委发出《关于剪刀差问题》的第7 号通告,分析了闽西“剪刀差”的产生极其危害,确定了调剂剪刀差的政策,提出县区苏维埃政府经济委员会要有计划地向群众宣传,并帮助奖励群众创造合作社,如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使农民卖米买货不为商人所剥夺,而农村贮藏资本得以收集,使金融流通。在闽西特委的倡导和组织下,10 月在太平区办起了信用合作社,这是中国最早的一个股份制红色信用合作社。差不多同一时期,在湖雷区、上杭县北四区也相继创办了信用合作社,上杭县才溪区创办了最早的股份制消费合作社。至1931 年9 月,永定全县苏区12 个区全部创办了信用合作社,共有基金10528 元。

为更好地推动信用合作社的发展,1930 年3 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又制定了《信用合作社条例》、《借贷条例》和《取缔纸币条例》。

信用合作社的资金主要靠群众集股。股金每股为大洋1 至5 元,1 户为1 社员,社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拥有5000 元以上现金的信用合作社,报经闽西苏维埃政府批准,可发行不超过50%的纸币在市面流通。

闽西大办合作社的做法得到临时中央政府的肯定,1932 年9 月,临时中央政府制定《合作社工作纲要》。1933 年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大会以后,信用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在中央苏区蓬勃发展。

二 苏区合作社及其股票的种类

为引导和促进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1932 年以后,苏区政府先后颁布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合作社工作纲要》《发展合作社的大纲》《粮食合作社简章》《消费合作社标准章程》《信用合作社标准章程》《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关于组织犁牛合作社的训令》等文件,推动了苏区各类合作社组织的规范、快速发展。苏区时期的各类合作社,虽然各自的组织职能、成员规模、发展方式不同,但都坚持了进出自由的组织原则。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不仅弥补了国营经济、稳定了物价、改善供求关系,为经济困难者提供经济帮助,而且提高了社员的民主意识与政治素质。

苏区合作社大致可以分为信用合作社、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股份制银行5 种类型。到1934 年,中央苏区已有各种类型的合作社12 万余个,股金62 万余元。

为办好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发展壮大苏区股份制经济,支援革命战争,苏区内部发行了多种多样的股票。其中包括信用合作社股票、生产合作社股票、消费合作社股票、粮食合作社股票、股份制银行股票等。

信用合作社及其股票:

合作社的模式就是股份制经济模式,为了给群众吃上“定心丸”,苏区政府按出资情况,发给每个出资人一张记名式股票,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每股大洋1 至5 元,凭股票分红。1930 年4 月30 永定县第一区信用合作社股票(图1),就是苏区最早发行的股票,它见证了苏区股份制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历史。有些地方,在正式股票印制以前,发给群众临时收据,有些则与“社员证”联系在一起,一证多用。

生产合作社及其股票:

苏区生产合作是提高生产效率,壮大生产规模的重要组织。土地革命初期,苏区的生产落后,生产规模弱小,生产效率低下,物资极度匮乏。中央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认识到,生产合作社的组织是群众最迫切的需要,要把开展合作社运动,成为最广大群众的运动,成为经济建设的主要工作。于是苏维埃政府成立以后,积极号召群众用合作社的形式把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恢复手工业的生产能力,解决失业工人的生活,增加社会生产,丰富苏区的物质财富。

图1 永定县第一区信用合作社股票

“一苏大”以前,由于苏区的局面不稳定,政权机构也不够健全,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开始较慢。如闽西苏区的永定县,1929 年就开始创办生产合作社,但到了1931 年4 月,才有生产合作社4 个,资本金628 元。再如赣西南,1930 年3 月15 日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建立生产合作社问题,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只有东固办了一个贫民工厂。

1931 年,第三次反“围剿”取得胜利以后,苏区局面才比较稳定。尤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以后,临时中央政府颁布了《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案》,对生产合作社作出明确指示,各级政府也纷纷制定发展生产合作社的具体措施,有力推动了生产合作社的发展。此后,苏区生产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如江西永丰县的良村区,到1932 年7 月,建立纸槽合作社11 所,染布合作社1 所,锅炉合作社1 所。福建铁矿比较多,永定县的金丰、合溪,上杭县的大阳坝、南阳,长汀县的红屋、童坊、武平县的湘湖等地方,对生产合作社进行恢复和扩大,如南阳铁业生产合作社股本金扩大的大洋3000 元。

1933 年8 月,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召开江西南部17 县经济建设大会,会议号召各级政府努力发展生产。9 月10 日,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生产合作社标准章程》,中央苏区的生产合作社进入鼎盛时期。至1934 年2 月,中央苏区生产合作社社员人数达到32761 人,股金58552 元。

苏区生产合作社股票种类较多,例如纸业、烟叶、耕牛、染布、石灰、织布、药业等,这些股票有石印版、铅印版、木刻版和蜡刻版的。

消费合作社及其股票:

消费合作社是苏区合作社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乡村、工厂、学校、机关或者城市街道、部队为单位,由广大劳苦大众自愿消费活动而联合起来的一种股份制经济组织。消费合作社对于外来工业品,进行大量买进,零星卖出;对于本区生产品则相反,零星买进,大量卖出。合作社所赚的钱,除了提留公积金外,按照社员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分红。社员有了合作社,工农群众可以更便宜地购买商品,更高价地卖出他们的生产品,得利颇多,群众非常满意。

苏区建立消费合作社的组织原则是:1、合作社成员以家为单位,只允许工农群众集资,富农、资本家及其他剥削者无权参加。社员进退自由,入社后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消费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关为社员代表大会,每3 个月召开一次。选举、罢免或处分管理委员会及审查委员会,按排分红比例等。3、股金每股不超过5 元,入股数限于10 股以下。4、合作社业务是群众日用必须品的买卖,不允许买卖迷信品和奢侈品。5、经营上实行薄利原则,买卖利润在5%-15%之间。6、优待红军和红军家属。7、红利中50%为公积金,10%为公益金,3%-10%为奖励金,其余按股平均分红。

由于在苏区建立了消费合作社,有力调节苏区内部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相差极大的剪刀差现象,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发展了苏区的经济,消灭了苏区内部商人资本的剥削,巩固了工农联盟。

消费合作社股票形式多种多样,有正式股票也有临时收据,有纸质股票也有布质股票,有的与购买证结合在一起,既是股票又是购买证,还是合作社社员证。形状有长的也有方的,还有椭圆形的。

粮食合作社及其股票:

由于国民党军队对苏区红军的“围剿”,直接威胁到苏区政权的巩固,威胁到苏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红军部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紧紧依靠苏区政府和群众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提高战胜敌人的实力。但在发展壮大红军部队的同时,也给苏区政府对红军的粮食供给带来很大的问题。苏区群众一方面要解决自己的食粮,另外一方面又要供给不断发展壮大的红军部队。

1930 年,邓子恢率先在闽西创办了合作社性质的粮食调剂局之后,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办了粮食合作社。邓子恢组织粮食调剂局和粮食合作的初衷是为了对苏区内的米价进行调节。1930 年6 月14 日,邓子恢以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兼经济委员会主任的身份,签发了《闽西苏维埃政府布告第15 号——关于组织粮食调剂局问题》,希望调节米价,提高农民购买力和生产力。但是,由于流通现金的缺乏,引起了通货紧缩,现钱的购买力变强,与米谷的兑换比也就变大,米谷价格反而下跌,于是邓子恢提出了创办粮食合作社的设想。

粮食合作社的基本运作原理是:向社员购买谷子,谷价要比市价高一些,收购来的谷子,存储到明年,又比市价便宜一点卖给社员,多余的则运到米价高的地方去卖,结算后赚得的钱,除留公积金外,其余按照社员所持有股票的比例分配。粮食合作社采取由中农、贫农、雇农群众自由入股的方式。参加粮食合作社的社员将米谷卖给合作社而不到市场卖米谷,缓解了市场米价的下跌;同时,合作社储存谷子,既维持了苏区的粮食供应,又限制市场米价暴涨,这样就具有了稳定米价的作用。由于合作社本身有一定的盈利,所以社员便有了一定的分红,不至于生活越来越差,反过来又限制了资本的剥削。粮食合作社对于政府和军队的好处在于,谷价稳定,政府的税收也得以稳定,政府财政税收增加,更加有力支援革命战争。通过创办粮食合作社和粮食调剂局,对苏区粮食价格的稳定,发展苏区经济起到极大的作用。

粮食合作社股票是合作社社员入股的凭证,从理论上说,粮食合作社在中央苏区范围内的各个县、区、乡都有。但从收藏实践看,粮食合作社股票是苏区所有合作社股票中最少的,其主要原因是,粮食合作社的发展在苏区是不平衡的,真正建立发展的比较好的合作社比较少,入社的社员比较少,所以股票发行也就比较少。

股份制银行及其股票:

苏区股份制银行的创办是从闽西工农银行开始的。1930 年3 月18 日(巴黎公社纪念日)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经济政策决议案》,要求普遍发展信用合作社组织。同年5 月苏维埃政府明确提出要“成立闽西工农银行,发行钞票,以维持金融和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生产,准备与敌人作长期的斗争(《福建革命根据地货币史》第43 页)。”在9 月召开的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修正财政问题决议案》,进一步明确设立闽西工农银行的事宜。1930 年11 月7 日(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闽西工农银行正式成立,阮山担任行长,曹菊如担任会计科长。

闽西工农银行是工农群众自己集资创办的股份制银行,资本金为20 万元,分20 万股,一块钱一股。股金以大洋为单位,只收金银不收旧政府纸币,旧银器每两折大洋陆角,金器照时价推算。缴交股金后,发给股民统一印制的股票,作为以后领取红利的依据。通过向群众募资来建立银行,这种方式在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中是首创性的,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既使银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使得在筹募资金的过程中宣传了工农银行的宗旨,扩大了工农银行的影响。

闽西工农银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福建最早、影响最大的革命根据地银行,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功能较多的金融机构和初步的货币体系,并得到革命根据地人民的认可和欢迎,其历史作用和地位在福建革命根据地货币史上是不可小觑,也为1932 年初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的成立,提供了创办的经验。

此后,湘赣省工农银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鄂赣省分行、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都采取股份制银行的办法创办和运行。

在苏区股份制银行股票中,闽西工农银行和闽浙赣省苏维埃银行两个银行股票,是固定一元面额的股票;而湘赣省工农银行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湘鄂赣省分行股票,则是不固定面额的可以自由填写数额的股票。

三 苏区股票的基本特征

苏区发行股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苏区最早从1930 年开始,一直到红军长征前后都有发行股票。长征以后至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这段时间,目前没有发现股票实物,也没有发现相关文献资料的文字记载。

苏区股票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股票的设计融入了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题元素。许多股票的图案有马克思、列宁头像或者中国共产党党徽,如“永定县第一区信用合作社股票”,在股票的正中上方位置有两面交叉的红旗,红旗中间各有一个镰刀和铁锤交叉的中国共产党党徽图案,最上方有一个鲜红的大五角星。“闽西工农银行股票”(图2)的主图左右两边有马克思和列宁的头像,这是中国第一次以外国人头像装饰股票。此后在“兆征县消费合作社股票”、“列宁书局股票”、“汀州市调剂粮食合作社股票”、“联合消费合作总社股票”(图3)中都有马克思和列宁的头像,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途径。

图2 闽西工农银行股票

图3 联合消费合作总社股票

图4 胜利县总商店集股证

二、正式股票与临时收据联合并用。在收藏实践中,我们发现正式规范印制的股票不多,不少是简单的临时收据。这些临时收据有铅印的,有木刻的,有钢板蜡纸刻写的,还有使用印章直接盖在布上的。如“闽西工农银行股票”,既有非常规范的石印版正式股票,也有铅印的股金收据,两者具有相同的股权。这种现象,有可能是当时来不及印制正式股票,也有可能是先发行正式股票,后来感到没有必要印制正式股票而改为简单铅印的股金收据。因为发现有股金收据填写时间比正式股票更迟的现象。

三、形式材料不拘,就地取材印制股票。苏区股票从形式上看,有长有方,还有椭圆形的。印制股票的油墨有红色、黑色也有黄色、蓝色甚至绿色的。从材料看,大部分是纸质,但也有布质。如“胜利县总商店集股证”(图4),是用一面红布一面白布缝制而成的,上方还有个挂带。这是目前发现唯一一种可以“挂在身上的股票”,非常美观大方。

四、集多种功能一身,体现勤俭节约的作风。苏区股票与其他股票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在于“一证多用”。如“中央农具生产合作社社员证”(图5),既是股权证明,又是社员证件,还是购买物品的记录表。

图5 中央农具生产合作社社员证

四 苏区股票的历史地位

苏区股票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生产关系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这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运作模式,而这种运作模式由于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促进苏区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苏区股份制经济的创立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红色金融的第一次尝试。从1927 年秋到1929 年秋的两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武装起义,但对于经济建设问题还来不及提上议事日程。从上杭县才溪区消费合作社和永定县信用合作社建立开始,尤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以后,才逐步把苏区的经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由于革命战争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苏区内部发展生产,努力增加物质财富成为当时非常迫切的任务。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让群众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从政治上解决了他们的社会地位问题。但是,由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使得苏区内生活非常艰苦,革命战争又需要大量的物质财富支援。共产党人通过大力发展股份制经济,实现社会资源共享,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930 年以后,苏区的经济逐步发展,到1933 年底达到鼎盛时期。在苏区创办股份制合作经济的实践中,共产党人探索了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怎样组织群众发展经济、规范股份制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处理苏维埃政府、合作社与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等方面的道路,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苏区股份制经济创立和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人才。包括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有邓子恢、毛泽民、李六如、曹菊如、赖祖烈、黄亚光等诸多耳熟能详的后来从事金融财政工作的人才。

苏区股份制经济虽然只是刚刚萌芽,处于初级阶段,各级苏维埃政府还是制定了不少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各种合作社的创办和运行。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了借鉴作用。

虽然由于当时制作工具落后,人员素质较低,文化水平不高,苏区股票式样比较简单粗糙,但却开创了红色政权发行股票的先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这一成功尝试,为此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猜你喜欢
闽西股份制工农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适时适度:闽西乡土历史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员工持股计划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梭镖
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
建立财务治理机制 推进地方中小型国企股份制改革
闽西汉剧的民间社会背景与文化意义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