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与实践

2019-06-18 01:26张建
理论导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张建

摘 要: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发展进程而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这一跨越理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在探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越发展成为新中国70年来社会发展的主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紧扣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跨越的基础上,更要实现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生产力的跨越。

关键词: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5-0077-05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行了理论探讨,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通过社会革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回答。因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在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如何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是摆在社会主义实践者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突破理论框架、摆脱现成经验,直面现实国情、历经持续探索,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向新时代,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涵,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跨越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在特定条件下通过跨越或缩短资本主义发展进程,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理论,人们通常简称为“跨越论”。马克思恩格斯依据19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指出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在1877年到1882年期间,马克思通过对俄国农村公社特殊性的剖析,初步提出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俄国,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1]。此后,恩格斯、列宁对这一思想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跨越”理论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基础。归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跨越”理论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跨越的可能。即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是否可以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跨越。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依次更替的一般规律。但“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2],并且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正是在各民族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中体现出来的。这就深刻表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都可以从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这一跨越既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立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发展的特殊根基。因而,新中國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跨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既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又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既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又立足于我国特殊国情。

2.跨越的方式。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以何种方式实现跨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直接跨越的方式,认为在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前提下,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列宁根据时代发展的现实状况,提出了迂回跨越的方式,认为“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不是实行强攻,而是进行极其艰苦、困难和不愉快的长期围攻,伴以一连串退却”[3]。这就深刻表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从夺取政权到进入社会主义,需要有一个过渡时期,无论是直接跨越,还是迂回跨越,这一过渡时期都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因而,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我们党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过渡时期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导致方法简单、转变过快,以致在很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3.跨越的内容。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哪些方面可以跨越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这一跨越既包含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跨越,也包含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生产力的跨越。因为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4]。这就深刻表明,随着各民族交往的扩大,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实现生产力的跨越,是实现制度跨越的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跨越,制度跨越也不可能得到巩固。因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只是表明我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跨越,在生产力发展上我们还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任务认识不清楚,我们党在很长一段时间过分注重生产关系的变革、盲目追求一大二公,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总之,“跨越”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探索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是我国探寻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跨越”理论是合乎历史发展逻辑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中,既在理论上继承了“跨越”理论,更在实践中发展了“跨越”理论,使得跨越发展成为新中国70年来社会发展的主题。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探索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到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力奋斗,对这一课题给予了响亮的回答,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华大地不断彰显出强大生机活力。

1.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艰辛探索社会发展道路中推动社会生产力实现巨大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基础上能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开始进行思考和探索。毛泽东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殊国情出发,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首先论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分“两步走”,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纲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等,开展了“广泛发展资本主义”“容许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存在和发展”的有益探索。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在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跨越。

在此后2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基本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得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然而,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没有完全找到一条经济文化落后状态下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以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推动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社会主义起点低的实际,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响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理论上,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肯定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又强调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状态,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强调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相结合,实现共同富裕。在实践上,邓小平发展了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我国打开国门、实行对外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入思考“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根本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第一要义,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奋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我国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紧扣“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接续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在理论上,形成了以“八個明确”为核心内容、“十四个坚持”为基本方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实践中,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总结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我国实现制度跨越后,艰辛探索我国社会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透视这一艰难而曲折的历程,带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者对于这一问题没有给出具体答案,而社会主义国家的后继者也没有找到明确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经过接续奋斗、艰辛探索,对这一问题给出的既明确更准确的回答。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

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70年的奋斗历程中,艰辛探索如何摆脱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终于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为科学社会主义丰富了理论谱系、提供了实践素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内涵,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主题词,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远眺前行的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奋斗目标召唤我们,必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行。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源头,是引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活水浇灌的结果。近代以来,面对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在历史的反复比较中,在各种主义、各条道路的反复权衡中,在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5],中国人民自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在新中国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艰苦的实践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双向互动,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深了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历史的实践告诫我们,在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决不能出现颠覆性错误,既不能固守传统、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接轨西方、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7]踏上新的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又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我国具体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根基,是经济文化落后现实国情所决定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7]这一论述深刻表明,我国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迈入社会主义的“门槛”很低,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现实国情,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困难和问题,必须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夯实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基础。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特色”表现在实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遵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和平发展道路。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6]。踏上新的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既要看到新中国70年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更要看到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差距,正视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自信,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创造了世界奇迹的结果。从“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到“发展是硬道理”;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都深刻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抓住生产力这一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历经70年的奋斗,从贫穷落后到走向富强,从落后的农业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百姓温饱不足到即将实现全面小康,从与世隔绝到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从世界舞台的边缘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国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故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既实现了高速度,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贡献者,更转向了高质量,推进增长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能够引领我国摆脱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是完全能够引领人民摆脱贫穷、过上美好生活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指出,“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8]踏上新的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既要看到正是依靠发展,我国才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又要看到完成现代化的任务还很艰巨,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活力,是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摆在至上地位产生的效应。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世界瞩目的成绩,更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致力于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全面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和成果共享。70年来,我们党顺应民心,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构建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尊重民意,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催生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关注民情,广听人民群众的心声,指导日新月异的发展实践;致力民生,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创造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党的群众路线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强调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能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盼美好生活的诉求,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始终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9]踏上新的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既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作用,以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事业发展的目标。

新中國70年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前行的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前行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我们要干的伟大事业。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让中国社会扭转了经济文化落后的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时代飞跃;让社会主义运动摆脱了苏东剧变带来的阴影,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让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看到了既加快发展又保持独立性的希望,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面对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坚定正确方向、永葆奋斗精神,勇于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敢于推进伟大自我革命,就一定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25.

[2] 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0.

[3]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4.

[5] 陈曙光.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学习时报,2018-01-08(01).

[6] 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01).

[7]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

[8]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9] 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9-01-01(01).

【责任编辑:宇 辉】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