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策略

2019-06-18 01:29梁露
广西教育·A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必要性小学语文

【摘要】本文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提出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通过深挖教材,提炼文本情感核心;运用多种方式,体验文本情感等,帮助学生体会文本情感,以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必要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4A-0038-03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信仰缺失、道德危机等问题。少年儿童正处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中。党和国家对新时代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学科特点看,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认知活动,更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的教学活动,在培养和发展信仰与道德精神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学阶段正是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需要每一位教师思考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及策略,认为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炼文本情感核心,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体会文本情感,以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情感的核心是自我感受,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种丰盈的、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会促使人们发挥内在潜能,丰富人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成就。而“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同时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以及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的教育”。[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则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和信念,尊重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并养成积极丰富的社会情感。下面,笔者将从三方面阐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社会环境的要求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和信息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它给少年儿童带来了更多的选择,但同时也给少年儿童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信仰与道德有关的精神危机、道德赤字与坏账在这个社会凸显。如网络上低俗的言语、没有底线的恶搞被争相模仿;诋毁历史英雄的文章和视频被转载无数;抖音上未成年的孕妈妈和低胸出镜的女性成为追捧的偶像;13岁男孩毛毛因为痴迷打《王者荣耀》,和父亲发生口角,从四楼一跃而下;深圳11岁男孩趁父母不在家,偷取父母手机玩《王者荣耀》而花光家中3万元积蓄……关心各类娱乐新闻,把网红偶像的话语当做至理名言,对各类游戏上瘾,沉迷于刷微博、看抖音等已然成为了当今少年儿童的共性。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形成之际就被注入了大量光怪陆离的信息。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在教育上予以重视,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少年儿童脱离“娱乐至死”的深渊,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

处在6-12岁的少年儿童,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培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智力上,他们的思维通过受教育慢慢从感性走向理性,逐渐开始独立思考并对客观事物进行批判,并且智力水平在这个阶段会得到跨越式的发展和提高。而随着身体的发育和智力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将逐步形成,他们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质等萌芽和发展,所以这一阶段,是学生一生中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这时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将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而关键的作用。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虽然在过往的教育中涌现出许多优秀人才,但也有一部分存在“高分低能”的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弘扬劳动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等方面下功夫。新时代教育把对受教育者的情感教育提到了新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应通过语文课程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创造力。可见,在课程设计上,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取的作品,不管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小说,都不仅包含听说读写的知识,更是饱含作者的真挚情感,具备一定的思想性,传达一定的审美旨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上面的阐述中谈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笔者有如下教学体会:

(一)深挖教材,提炼文本情感核心

文为情而作。“教材课文带给我们的不是纯粹的语言符号的堆积,而是充满着意义和思想、热情和灵魂的精神世界。”[2]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形式,是感情的载体,要真正领会作者的内在情意,首先要解读其语言文字,并充分调动自己的语感,力求悟解其内在的情感与魅力。比如,《山中访友》一文,山泉河流、花草树木不过是大自然中的纯粹自然物,没有感情,没有思想,但是,在李汉荣的笔下,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有了豐富的情感,它们不仅能与自然交流,而且能与人交流。与其说是万物有情,不如说是人有情,作者正是通过与自然交友感受到自然的美好、生命的美好,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按照作者的思路,沿路而进,登堂入室,才能见到文章的真境,体验到作者的真情,明了文章的真谛。”[3]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前必须反复、认真地研读教材,依文寻路,体会作者情感,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解读过程中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文本的感情基调是作者主观世界的反映,是作者以情感形式对客观世界的评价判断”[4]。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教材时,不仅要遵循文本,也要知人论世,在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和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解读和感悟。例如,对杏林子《生命 生命》的解读: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它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这样优美的文段,如果不注重其情感性,对其的解读就会仅仅停留在分析飞蛾的求生上。而如果我们从杏林子的身世来看,杏林子自12岁起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这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但残而不废的她,凭着坚强的毅力,在家自学成才,坚持用笔描绘人生,共著有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传记、剧本,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所以杏林子笔下挣扎求生的飞蛾,正是她自己的映射,那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的正是杏林子,那跃动的生命,那强烈、鲜明的求生欲正是杏林子自己的顽强意志。如此和学生交流学习,便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对“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产生更为深刻的体验,并感受到杏林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进而培养自己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抓住文本中的情感性,将其与学生的道德品质、爱国精神、个性发展等结合起来,并引导学生用心用情去品味欣赏其中的情感,就能一改从前死板的记忆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并引导学生走向真、善、美的情感世界。

(二)通过多种方式,体验文本情感

1.创设情境,体验情感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无论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还是语文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才有意义,因为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学生才能理解文章中的一字、一词、一句,才能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巧妙,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情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利用情境教学的技巧为学生进入作品、领会作者情感铺砖引路。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帮助学生体会文本情感。

(1)背景资料,还原情境

在教学《开国大典》《别了,不列颠尼亚》《最后一分钟》《狼牙山五壮士》等历史性的纪实文章时,可以给学生播放事件的视频材料或是分享其文字材料还原故事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自豪之情。比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通过影片《狼牙山五壮士》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危急以及五壮士的英勇果断,也可以通过整理背景的文字资料、用语言描绘情境: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狼牙山地区进行了连续扫荡。为了解救游击队员和当地的百姓,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名战士担任拖住和吸引日军的任务。他们把日军引向悬崖绝路,当子弹打完,日军蜂拥而上时,他们高喊着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纵身跳下悬崖。这是何等悲壮?幸存的葛振林回忆说:“我闭着眼睛静听,那声音离我不过半里来路,很清楚。日本鬼子在哇啦哇啦地说着什么,一个伪军说:这些八路真有种,死也不缴枪!不一會又向山沟里打了一阵子枪,子弹嗖嗖地从我头上打过去。”而葛振林的救命恩人李元忠回忆说,他亲眼目睹五壮士跳崖,当时他就躲在崖缝中间,看见日本兵列队向五壮士敬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他们为革命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吧!

影片加上叙述的语言为学生再现了狼牙山上五壮士力斗日寇的场景,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就被带入其中。在接下来对文章的解析中,学生就能准确把握作者情感,理解“狼牙山五壮士”历史事件背后蕴含的保家卫国、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2)角色扮演,深入情境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行。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扮演文本中角色,不仅能让文本内容迅速地形象化,而且能使学生切身体会文本情感。在教授《穷人》《半截蜡烛》《梅花魂》这类有情节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丰富的文本时可以通过进入角色、角色朗读、直接表演和改编课本剧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进而感悟情感。比如,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写的《穷人》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桑娜的角色,用“我心”感受桑娜的贫穷与善良,或通过角色朗读让学生分别扮演桑娜与渔夫,从而感受到桑娜内心的极度紧张与不安,感受到渔夫的善良。又如,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让学生通过课本剧表演感知伯诺德一家的形象和性格。课本剧表演要求表演者全身心进入角色,还要对其中的场景、冲突、言语和感情有精到的把握,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将加强对德国军官到来时的紧张与危险的深刻体验,也更能体会伯诺德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角色扮演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会情感,切勿本末倒置,把关注点放在学生扮演是否规范美观上,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师生之间的共同参与,共同体味和分享,力求感之入心。

2.联系实际,体验情感

在语文课堂上实施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其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慈母情深》一文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辛苦劳作,不听同事劝阻,坚持让“我”买书的伟大的母爱,目的在于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引发学生自身的经验体验,甚至是将其情感投射到关爱其他人身上,最终达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在的情感体验,这时,教师及时地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把感情投射到他们生活中的人和事物身上,他们的情感才算是得到了一个更深刻的体会,才真正完成情感的深化和升华。同样是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在文章的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还认识哪些平凡又伟大的母亲,自己的母亲又是如何爱自己的。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梁晓声母亲对梁晓声的爱,而且还拓展了情感体验的领域。值得提醒的是,教师切记不要把口头表达当做口语交际对学生进行训练,写作也不要当成作文课要求学生,只要学生能说出、写出真情实感就是成功。

3.情感互动,体验情感

在诺尔曼·丹森《情感论》中,诺尔曼·丹森指出“情感理解还需要共享的体验”[5],“还须具有与他人共同享有的知识结构、相互可以交流的视界等条件,才能达到情感的理解”。[6]在现实生活的情感互动中,人们对情感体验可以通过共有的感受、情感的传染、情感的分享获得。同样,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平和温馨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和升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用情感策略组织课堂。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当教师以饱满的感情,与学生建立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时,师生间便有了安全的心理感觉,这时感情的体验和抒发才是最真实最深刻的。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善于在平时的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中挖掘情感因素,热爱、信任每一名学生,并努力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点,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比如,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多对孩子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尊重的语言,让他们感受到平和与温馨;在课堂组织上也可以一改传统式的“秧田式”座位,根据课堂需要把座位摆成“蜂窝状”或“马蹄形”。

总而言之,进行情感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造平和温馨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那一名艺术师,但学生不是毫无情感的艺术品,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人,要使学生真正成长,必然要进行情感教育。教师通过向学生传达积极美好的情感,教给学生明辨是非、调控情感和培养高尚情操的方法,将使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最终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通过课文联系自身实际,体悟人世情感百态,感情自然会丰盈充实。相信在良好情感的熏陶和引领下,学生对人、事、物的感悟能力将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朱小曼.情感教育的意识及其特殊机制[J].教育研究,1993(7)

[2][4]曹明海.語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5][6]〔美〕诺尔曼·丹森.情感论[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梁露(1990— ),女,汉族,广西兴业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天桃校区)语文教师及班主任,曾荣获“我最喜爱教师”“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参加南宁市中小学班主任技能大赛获一等奖,所带班级在2017年被评为“南宁市优秀班集体”。

(责编 黎雪娟)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必要性小学语文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