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Traystman
——实验卒中宗师

2019-06-20 07:40张和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麻醉科血流教授

张和

作者单位

California,92350 Director of Center for Neuroscience Research (NIH P01),Loma Linda University;Full Professor in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Full Professor in Neurosurgery,Director of Neurosurgery Research Program,Loma Linda University;Tenured Professor in Physiology,Vice-Chair of Basic Sciences Department,Director of Physiology Program,Loma Linda University;Full Professor of Anesthesiology,Full Professor of Neurology,Full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Anatomy and Pathology,Loma Lind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Richard J.Traystman(1942-2017,图1)是美国心脑血管生理和药理学家,是研究心肺复苏对脑血流和代谢影响的先驱之一。他主要研究卒中、心功能衰竭、高氨血症、脑缺氧和高颅压等病理改变时脑循环调节和脑损伤机制,是早期脑循环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的成功学者。

Traystman对卒中研究有三大贡献:一是对卒中后脑循环改变的实验研究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各种神经保护机制。他研究了缺氧时脑血管的反应、脑血流的变化,揭示了脑血管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机制。二是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麻醉科建立了卒中转化医学研究实验室,将临床医师与基础学科的学者组成卒中研究团队,成为临床转化医学研究的模型典范。三是参与和领导了脑循环与代谢研究的国际协会——AHA、ASA及美国生理学会,是卒中实验研究领域的国际领袖。

Traystman(图2)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1963年在纽约的长岛大学(Long Island University)获得生物学士学位,1966年获得生理学硕士学位。Traystman的硕士论文也是他的第一篇文章:高温对雄性大鼠血小板的影响研究。

1971年,Traystman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心肺循环。毕业后他在北卡罗来纳州的Bowman Gray医学院脑循环先驱Harold D.Green和Carlos E.Rapela的实验室做了一年博士后。1972年Traystman回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公共卫生学院做助理教授。

年轻的Traystman同时研究了两个学术方向:一个是心肺循环,心肺复苏,尤其是肺的“侧支通气”机制;另一个是多种生理病理状态下的脑循环代谢改变。

俗语云:“一心不能二用。”孟子的《奕秋》中提到“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里孟子讲的是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专心一致。但是研究学术的境界远大于做一件事的范畴。现代学术更重要的是学识广泛,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尤其是当不同领域有跨学科互补时,互通优势都会增大。如《周易》所言“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心肺循环与脑循环更是“你侬我侬”,“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元代管道升《我侬词》)。

图1 Richard Traystman

图2 Richard Traystman

1975年Traystman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论交感神经刺激对狗脑血流的影响。他发现刺激交感神经可减少脑静脉血流。

1976年Traystman发表了氧和二氧化氮对狗肺组织“侧支通气”的调节研究。1978年在N Engl J Med上与他人合作发表了对人的“侧支通气”研究,报道了7例年轻人,3例老年人和5例肺气肿患者,结论是当呼吸道有阻塞时,“侧支通气”有益。Traystman认为二氧化碳是调节“侧支通气”的主要因素。

1977年Traystman发表了脑缺氧和一氧化碳对羊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和化学受体的研究,后来又检验了二氧化碳、氰化物和高血氧对脑循环的影响。

1980年他开启了新生儿和儿童脑循环的研究,1982年他在Science上发表了出生前后氧的脑传递一文,研究了绵羊在胎内、初生和成年时的脑氧传递(图3)。

图3 Traystman的文章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图4(上) Richard Traystman

图5(右) Richard Traystman的专著Acute Stroke Bench to Bedside

1983年他描述了狗的脑静脉压升高对脑的动-静脉血流的影响,发现脑静脉血回流下降,但是脑动脉血流不变。

Traystman用“循环”这根红线把心-肺-脑、新生儿、儿童和成人串在了一起,学术互补,触类旁通。

在研究中Traystman应用了多种动物模型,包括狗、羊、猪、兔子、猫和大小鼠的模型,同样综合观察、融会贯通。

仅在1975-1980年的几年中,Traystman就发表了21篇论文,其中14篇关于心肺循环,7篇关于脑循环。文章是学术殿堂的“敲门砖”,21块“敲门砖”,敲开了Traystman(图4)在心脑学术界的大门。

1980年,他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麻醉科副教授和实验室主任,开始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从公共卫生学院“跨界”进入医学院,Traystman靠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82年Traystman开创了转化研究的新模式,他的研究中心实验室门上没有写主要研究者的名字,而是临床和基础科研人员共聚一堂,共同参加临床教学、临床查房和基础研究会议,互相合作,关注转化,强调团队精神。在1982年的Physiologist杂志上,Traystman专题讨论了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模型,提出了在临床科室做转化研究的新模式。

1985年Traystman发表了《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对脑血管的作用》一文,开始研究神经保护机制,尤其是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自由氧的机制,迅速成为实验卒中领域的权威(图5)。1987年Traystman发表了在猪模型上研究心肺复苏的文章,1990年发表了研究局部脑缺血-实验卒中的文章,2003年Traystman强调了全脑和局部脑缺血动物模型的重要性。

成功的转化研究团队,多产的文章和课题,使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醉科成为美国麻醉科的学术顶峰。Traystman也随之获益,1985年他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正教授,1989年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讲座教授,大学杰出科研教授”席位,1991年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醉科的科研副主任。

Traystman一共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工作了32年。

想起唐代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很像Traystman的成就: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Traystman成为实验卒中研究世界一马当先、叱咤风云的领袖。

大概是急流勇退,大隐隐于市,Traystman的学术人生轨迹在2000年后开始向行政管理变轨。

2003年,61岁的Traystman受聘为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的校长助理,负责科研计划和发展,兼任医学院基础学院副院长,同时作为麻醉科教授继续科研。2007年,68岁的Traystman任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的科研副校长。

Traystman所在的时代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美国政府科研资助下降;二是美国年轻一代对科研失去兴趣;三是医疗费用上涨。因此,作为科研副校长,Traystman既要引导地方政府重视科研;又要告之公众科研的意义,促进政府投资科研;还要吸引下一代人热衷科研。道路艰难,责任重大。

在科罗拉多大学,Traystman掀起了一场“科研!美国”的运动,呼吁政府,教育民众,增加经费,吸引下一代。Traystman说:“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为了治愈疾病做出贡献,为了理解怎样治疗成人和儿童的疾病,我们必须做科学研究。”

在科罗拉多大学期间,Traystman以身作则,保留了自己的实验室,继续承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课题,成为美国少见的既做大学副校长参与行政管理,又保留自己实验室的人。

70多岁的Traystman精力充沛,同时还周游世界,开会讲学。

Traystman的成功与他所建的团队不无关系,他弟子众多,桃李遍天下,现在大多成为脑循环研究的中流砥柱。除了早期的Ray Koehler、Dan Hanley、Jeffrey Kirsch外,Patti Hurn在1991年与Traystman发表了脑能量的研究,Michael Diringer在1991年与Traystman研究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后来加入的还有Adnan Qureshi、Anish Bhardwaj和Paco Herson等。

Traystman在脑血管领域人气旺盛,高朋满座。他的老部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麻醉科主任Jeffrey Kirsch评论说,Traystman是学生们的“理想导师,心中朋友”。Kirsch说,Traystman强调“团队精神”,对学生下属既督促又帮助。

领导有方,弟子能干,Traystman共发表了484篇文章和100多篇书籍章节,培养了100多名学生和博士后,获得NIH几十年的资助,获得了1983年开始的NIH“团队课题奖(Programmed Project Grant,PPG)”。

值得关注的是,Traystman很少在高影响的CNS级(Cell,Nature,Science)杂志发文章,仅有的4~5篇主要是与其他人合作的文章。他不追求高分,安心学术,观察现象,解决问题。Traystman达到了“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代赵师秀)的学术意境。

到了2010年,Traystman在学术、人师和领袖三个领域都达到顶峰。回首经年,应该是心潮澎湃,如清代李鸿章所愿: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成功的努力带来奖励,Traystman荣获麻醉(1997年)和重症医学(1991年)的科研奖,AHA杰出科学家奖,1996年美国生理学会的“The Robert M.Berne杰出讲席奖”和2017年的国际脑血流代谢协会的终身成就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麻醉科在2003年为他成立了“Richard J.Traystman儿童麻醉讲席教授”的席位。

Traystman热爱国际脑血流和代谢协会,是首批会员,2003-2009年他任脑血流与代谢杂志(JCBFM)的主编(图6),2011-2013年成为国际脑血流和代谢协会的主席。

早在1987年,Traystman已经开始关注科研中的上层建筑,讨论了实验动物的管理,后来发表多篇卒中转化研究的评论。2014年,Traystman与弟子Paco S.Herson给Science杂志写信,再次探索卒中转化,题目是:“结果误导:挑战转化(Misleading Results:Translational Challenges)”。他指出临床试验失败不都是因为基础实验做错了,没有明确提出互通才是基础与临床研究区别的关键。

2004年Traystman关注了卒中的历史进程,他回顾了古希腊及欧洲早期对脑血管解剖的贡献,讨论了19世纪开始的“软脑膜玻璃窗(pial window)”技术研究脑表面小动脉和20世纪对脑血管生理的研究,尤其是1944年,Seymour Kety发明了脑血流测量方法,引发了随后的超声和各种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

年高思旧,事成怀古。

Traystman(图6)为人热情、善良、幽默。他喜欢棒球、音乐,尤其是歌剧。他从小在电影院打工,拿手电筒给顾客带路,他也一生热爱在电影院里看电影。Traystman说话中气十足,很有辨识度。据说Traystman热爱锻炼,每天早上4点起床进健身房。好身体支持了他的工作作风,他总是每天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离开,星期六总是在办公室里度过。

Traystman是个工作狂,有人问他每天什么时候回家,他回答说:“我太太(Suzann Lupton)决定我回家的时间。”他的妻子为人善良低调,支持了Traystman一生的工作和事业。

估计Traystman夫妇相处时有清代袁枚写的《寒夜》之争:

“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尽炉无烟。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Traystman不再作为主要研究者或通信作者了,他的名字挂在弟子们的文章中间,2018年最后一篇文章发表在一个不出名的杂志Neurochemistry International上,研究内容居然是Traystman40多年前立身的方向——心肺复苏的研究。

“人生是轮回,何处不相逢。”

Traystman热爱中国,支持中国的卒中研究,是中国卒中学者的朋友。

2001年我们举办第一届天坛脑血管病会议时,邀请了十几位海外卒中专家出席(图7)。当时王忠诚院长因为经费问题有些犹豫,由张亚卓教授转告了我。于是我写信给每位专家,提出他们全部自己解决经费出席会议,得到大家的同意和支持。

图7 第一届天坛卒中会议专家合影

记得出席的专家有Traystman(后来是JCBFM主编)、Myron Ginsberg(当时的JCBFM主编)、Kenneth Maiese(Journal of Vascular Research主编)、Lothar Schiling(德国)、Miguel Perez-Pinzon、Eng Lo(罗英豪),还有几位海外华人学者奚国华、陈丰源、胡丙仁、王小英等。

海外的专家都是第一次来中国,大家都很高兴,Traystman和Ginsberg两对夫妇更是兴趣十足。爬了长城,去了十三陵,自称“上天入地”,一路不断玩笑。

当时会场条件简陋,有一次讲台下居然有积水,麦克风带着电线拖在水里,Traystman一边讲课一边开玩笑说我想“电死”他。

第一届天坛脑血管病会议结束后,Traystman和Ginsberg两对夫妇、Schiling、奚国华、陈丰源和我一起去了重庆,由重庆医科大学的谢鹏教授接待(图8)。在当天的晚宴上,德国的Schiling就被谢鹏点的川菜辣得虚脱了,被当场送回酒店房间。但是Traystman和Ginsberg对重庆的招待很满意,提出在重庆医科大学招两个博士后去美国,要我推荐。我找了谢鹏,在第二天早饭时,谢鹏带了秦新月和张拥波来面试。于是秦新月随Traystman去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张拥波随Ginsberg去了迈阿密大学。现在秦新月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张拥波是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徐运教授也在Traystman团队工作过,2003年与Traystman一起发表了文章。

Traystman(图9)对我也有提携之恩。在他得知由他主持美国最高层次的Princeton卒中会议时,立即告诉我,会请我去巴尔的摩参会。我2002-2003年在路易斯安那州时,他也过来讲学支持。

当奚国华教授和陈俊教授与我一起在2012年创刊转化卒中研究(Translational Stroke Research,TSR)杂志时,Traystman的团队立即支持,2012年在TSR发表了多篇文章。

我最后一次见到Traystman是2017年2月休斯敦的卒中会议上,当时中国裔的戈武平教授获得了AHA的Bugher创新奖。凡是得过Bugher奖的人都被邀请出席庆祝酒会,我与魏玲教授也应邀参加。见到Traystman坐在沙发上,苍老了,我与他打了招呼,说了几句就分别了。当时听到Traystman的声音没有变,他也仍然笑容满面,只是感觉他的身体变老了,有些力不从心,站立困难。我当时有些忧伤,怅然若失,谁知道这竟成了永别(图10)。

图8 天坛卒中会议专家与重庆医科大学谢鹏教授合影

图9 2004年本文作者张和

“物换星移几度秋,鸟啼花落水空流”(宋代贾云华)。

总结Traystman的一生,有人说他是“三好教授”,他是心肺脑循环研究领域的好学者,是学生和弟子们心中的好导师,是国际脑循环研究世界的好领袖。

Traystman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永抱希望,从不消沉,直到生命的尽头。

当科罗拉多大学前任医学院院长Richard Krugman最后一次去医院与Traystman告别时,Traystman说:“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我们可以做得更多,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工作是生活,生活有工作,享受工作,热爱生活,人生如此,天地人和。

2017年10月19 日Traystman死于糖尿病并发症,终年75岁。他一生无子无女。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卒中大师徐运教授是Traystman的弟子。徐教授回忆说,第一次见到Traystman是2001年,当时Traystman刚从第一届天坛脑血管病会议返美,他谈到“中国有好多好吃的,重庆的川菜非常辣”。徐教授说Traystman团队非常庞大,每周例会,百人轮流报告。“我入队后3个月就登台汇报,好在Traystman和Patti Hurn慢速重复问题,巧妙提示,帮助我进入角色。”

Traystman团队强调转化研究,提出临床问题,凝练科学设想,再回归临床检验。不追求文章的“影响因子”,重视新理念。徐教授的第一篇PNAS是当年实验室最高分的文章。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宋代卢梅坡)。

徐教授仰慕Traystman的科研热情和执着,61岁的Traystman还受聘于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继续工作。每年美国卒中会议上,Traystman都要求徐教授推荐中国学生,徐教授因此先后往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推荐了9名学生,往科罗拉多大学推荐了2名学生。

徐教授最后一次见到Traystman是2017年2月在休斯敦的卒中会议上,徐教授说:“没想到这是诀别,Traystman那风趣的言谈、踏实的工作作风,梯队的培养,团队精神一直影响着我。”

美国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麻醉科的卒中大师于山平(图11)教授从Traystman的研究中也受益良多。于教授提到了Traystman工作的几大亮点。

一是在“神经保护”热火朝天的20世纪90年代,Traystman却与众不同,关注脑血管和脑血流,始终着眼于整体,结合临床。

图10 2017年2月本文作者张和与Traystman在休斯敦

图11 于山平教授

二是Traystman提出年龄与性别对卒中研究的影响。由于Traystman提供了新生儿和动物幼崽实验的参数,AHA依此制定了新的临床指南。他倡导使用老年鼠研究卒中,眼光超前。Traystman研究性别和性激素与卒中的关系也引领了卒中研究的潮流。

三是Traystman对压力反射、化学反射、动脉压和脑血管缺氧效应的研究已经成为经典,其观点已被生理学教科书引用。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

于教授指出,如今华人卒中学者承前启后,开始成为领军人物。海内外华人卒中学者将共同推进卒中基础和转化研究。

美国匹兹堡大学神经科卒中大师,现任JCBFM杂志主编陈俊教授回忆起Traystman更是思绪万千。

陈教授与Traystman有很多近距离交往,第一次是Traystman作为NIH PPG的评审组长和AHA脑评委主席,邀请了陈教授第一次当脑评委。

当时陈教授左边坐着Donna Ferriero,右边坐着Nicolas Bazan,两个“大牛”,令毫无评审经验的他忐忑不安。八年后陈教授担任脑评委组长时,他向评委们强调了Traystman的信条:“正直和公正”。

陈教授指出,Traystman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培养了一大批人,也影响了更多的人。个中翘楚当属Patty Hurn。Hurn虽是护士出身,但在Traystman的培养下成长为一名杰出的研究者,她提出卒中性别差异的理论,2014年获得Thomas Willis大奖。Hurn后来成为德州大学的副校长,统领全部7所大学的生物医学研究,目前是密西根大学护理学院的院长。

像许多的犹太裔领袖一样,Traystman对华人学者们有特殊感情,给予诸多支持。

2013年陈俊教授和杨国源教授在上海共同主持第26届国际脑血流与脑代谢论坛暨第11届国际定量脑功能与PET会议(Brain2013),汇集了很多国内著名学者,包括北京宣武医院的吉训明教授、南京鼓楼医院的徐运教授、泰山医学院的孙宝亮教授、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的赵钢教授、上海复旦的郑平教授和高艳琴教授等。Traystman(图12)作为国际脑血流与代谢协会的当值主席,自始至终给予大会支持和高度评价,他说:“Brain2013是我经历过的最好的Brain大会。大会不但展现出最好的学术,而且给予了与会者无与伦比的款待!”

陈教授说Traystman生前有两大爱好:一是歌剧,有两个城市歌剧院的季票,曾多次飞欧洲听歌剧;二是吃甜品,直到住院前一天,他血糖很高,还在琢磨着吃甜食。据说当医师警告他血糖太高时,他眨眨眼睛说:“不吃该低血糖了,低血糖也有伤害不是?”

陈教授说,Traystman是一个坚强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永远乐观的人、也是一个完美主义者。2017年10月初,他住院后,情况越来越糟,他谢绝探视,坚持除了上帝“接见他”之外,只让外人记得他以前的模样。

陈教授出席了在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医学中心的Traystman追思会,缅怀他不平凡的一生。追思会的大厅里始终回响着意大利歌剧音乐,包括Un’anima,Vertigo,Gloria,The Gift of Life。

“For the Gift of Life,for the Air We Breathe for the Tears We Cry...”。

图12 第26届国际脑血流与脑代谢论坛暨第11届国际定量脑功能与PET会议(Brain2013)

Traystman在2003-2009年担任JCBFM的主编,是杂志创刊后38年里最负责任、最有效率的主编。那时候稿件从打印到送审全是手工处理,只有一名全职助理。因此,Traystman不论节假日都亲自组合所有稿件的评审意见,工作量之大,实属不可思议!

2017年陈教授和Paco Herson一起起草了15页的提名信,提名授予Traystman国际脑血流与代谢协会终身成就奖。另外,Traystman还获得过2004年的Thomas Willis奖。Traystman成就显著,影响非凡,获奖是众望所归。

据说Traystman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时常去星巴克,一待就是半天。有一天他非常认真地宣布,他要辞职去开一间星巴克!

陈教授高兴地说,幸亏Traystman没有辞职开星巴克,否则我们的生命里会缺少一位伟大的老师和朋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代杜甫)。

送给Traystman(图13)一首清代李鸿章写的诗,坚信Traystman的初心永远是个学者书生:

“回思往事尽成尘,我亦东西南北身。

白下沉酣三度梦,青衫沦落十年人。

穷通有命何须卜,富贵何时乃济贫。

角逐名场今已久,依然一幅旧儒巾。”

图13 Richard Traystman

猜你喜欢
麻醉科血流教授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麻醉科住院医师术前访视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市属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师人力配置实践与分析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