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带一路”中看“非遗”文化传承

2019-06-20 08:22林锌妍范晓华胡倩倩段杭妤张正琳
赢未来 2019年2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一带一路

林锌妍 范晓华 胡倩倩 段杭妤 张正琳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全球人民的课题,更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许多非遗文化面临着衰落甚至消亡的境地,这不仅是一项技艺的消失,更是历经岁月洗礼的中华文化的损失。但是“一带一路”建设赋予了沿线“非遗”保护新机遇,同时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重拾文化使命,担当新的历史责任,为“一带一路”提供文化支撑,两者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近年来,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人们渐渐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各民族历史遗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宣传问题不容小觑。

关键词:一带一路;非遗;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方面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问题,有些甚至会直接导致非遗文化的消亡:

一、传承人问题:

(一)非遗传承“老龄化”。 近年来,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该名单在一定意义上证实了非遗传承“老龄化”正在加剧这一信息,在这个具有权威认证的具体名单里,有一个不容错过的信息:八十岁以上传承人有一百零七人,七十至七十九岁传承人有二百三十七人,六十至六十九岁传承人有二百八十七人,四十至五十九岁传承人有四百四十四人,四十岁以下传承人有七人,六十岁以上的传承人占比高达1082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的58.3%,如此之高的老龄占比比例无不证实着非遗文化传承人正在向老龄化迈进,然而传承人平均年龄为63.29岁,更加说明了非遗文化“老龄化”问题已经显而易见了。与此同時由于大多数传承人的年龄普遍老龄化,在自己耄耋之年想找到一名符合自己期望的年轻人作为传承者又非易事,导致很多优秀非遗文化技艺还未流传下来就“人去艺绝”,渐渐消逝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以至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失,这不仅仅是个人技艺的得失,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不可逆转的损失,乃至世界人民的巨大遗憾。非遗文化“老龄化”同时也使得非遗文化很难再走近年轻人的世界里,老龄化传承人的非遗文化展示可能满足不了现在青年人的口味,它可能会与当代青年的思想脱轨,这也是老年人与当代青年人在一定思想上存在的“代沟”引起的。

(二)传承人经济水平普遍较低。传统民间文化源自农业经济盛行的时代,因此农村是众多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家园,随着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社会经济逐渐被市场经济所主导,城乡差距扩大化日渐严重,在农村生活且大多依赖小农经济型社会的民间传承人生活也变得日益窘迫。传承人经济条件水平不足以及依靠传统手艺不能给传承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因此直接导致传承工作无法进行,同时使得许多年轻爱好者们望而止步,不敢再迈出加入传承大军中一员的一步。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老一代传承人踏进“垂暮之年”,近30%的非遗传统手艺由于传承人经济窘困已经无法继续延续下去。

(三)非遗缺乏宣传平台。农村是广大民间艺术传承人的集聚地,相对城市而言,农村信息相对闭塞,民间艺术传承人缺乏有效的手段使自己的艺术作品获得更多群体的了解。非遗传人也急需一个快速方便的平台对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进而产生经济效益。

二、学艺人问题:

非遗学习存在客观因素困扰“非遗”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得到很好的传承,青年一代是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坚力量。随着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于非遗艺术的兴趣。但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处于偏远地区,传承方式遵循传统拜师学艺的方法,学习环境艰苦,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兴趣者苦于工作、学习、地域、语言等现实因素的困扰,放弃去非遗所在地深入了解甚至传承该技艺的想法,导致很多兴趣爱好者望而却步,这也是非遗传承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

当代生活方式不利于非遗传播。在此快节奏生活的互联网时代,多数人选择向前看而不是往后看,人们很难有时间与精力去学习非遗艺术。相比较满足自己的情怀与兴趣,解决温饱问题才是人们最为在意的。

党中央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制定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用以帮助非遗传承人群稳基础、开眼界、促学养,加强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术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水平。

非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中的瑰宝,更应该通过多元化、国际化、便捷化的学习方式传承下去。现今,我们的社会正处于高度网络化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上也备受关注,如何将网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结合自然也成为一个时代课题。移动网络传播颠覆了非遗传统的传承方法,使得优秀中华的文化在网络中找到了更加绝妙的表达方法。大家可以看到,在各大视频平台上关于“一带一路”上非遗项目的纪录片让许多人感慨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美;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一带一路”及非遗文化的传播之迅速;在“抖音”等新兴短视频平台上网友为“一带一路”非遗点赞,为中华传统文化点赞。与此同时,现代网络持续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以及源源不断的动力。

由此看来,我们可以充分借助已非常纯熟且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非遗保护”平台,加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化交流,这不仅能够很大程度地完整充实“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内容,还能够促进“民心相通”;其次,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验,促进乡村振兴。当前中国农村存在着非遗的传承挑战,而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许多国家也同样面对着诸如此类的难题。“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的保护及振兴等方面提供的国际经验分享,以及各个国家编辑和出版的有关论文,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持,特别是为各国的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积极参考,对人们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传播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上市,是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之后,探索尝试了文化市场,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技艺精髓,同样也是时代发展所向,利用更高效、更便捷、更直观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得以推崇。非遗文化的上市意义重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得到市场价值的属性认同,则便于在使文化“走出去”。让各国感受丰富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对于国内政府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及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中国文化,认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国际文化的交流,不只停留在国家层面,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拥有更优渥的生活和更新潮的思想,更应为宣传和继承非遗文化尽我们的力量,给国际文化的交流灌注新的灵魂。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传承一带一路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