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2019-06-20 08:25张革华陆钰霜
青年时代 2019年15期
关键词:影响与对策微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张革华 陆钰霜

摘 要:微文化是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等微媒介为载体的一种媒介文化,其本质是一种亚文化形态。微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影响:拓宽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丰富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同时微文化也带来了消极影响:弱化了青年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的认同感,动摇了青年对远大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消解了青年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价值取向。因此,需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语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性,加强队伍建设和改善话语模式;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关键词:微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与对策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17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7.5%,达7.53亿。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民尤其是手机网民的快速增长,逐渐形成了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为传播载体的“微文化”。手机、平板电脑的全面普及促使微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青年一代朝气蓬勃,是微文化的主要创作者和参与者,也深受微文化的裹挟和影响,既容易受到微文化中正面信息的积极鼓舞,也容易受到微文化中负面消息的不良影响。微文化的消极影响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挑战,深入研究微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课题。

一、微文化的理论内涵与现实价值

随着微博的兴起,微文化逐渐兴盛。2010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把“微文化”收录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并对微文化作了解释:微文化是“由微博这一网络平台的产生和普及衍生而出的注重向个体和微观发展的文化现象”。微文化兴起不足十年,学界对此展开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就“微文化”含义尚未达成一致性结论。

学界对微文化的界定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既说明了微文化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等微媒介为载体的客观事实,又将微文化的内容进行了宏观和微观的概括。更有学者不限于浅层信息的总结,深入挖掘并揭示了微文化是一种“亚文化”的实质,从文化衍生发展的角度对微文化进行了阐释。但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能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研究微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微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本质也是一种媒介文化,具有信息传播内容碎微化、信息传播速度快捷化、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实质上,“微文化”之“微”只是一种外在表征,其内核则是微言大义,表现出积微成著、以小博大的巨大张力。

微文化是适应于微传播环境而产生的一种亚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有利有弊。首先,微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最终会通过融入、转化等方式回归主流,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态势,微文化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正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共生的表现。其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方式不灵活、话语模式较单一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式微,了解微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探索微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模式将趋利避害,不仅能引导微文化的长效健康发展,且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渗透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时代感。

二、微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适当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微文化是以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具有媒介文化的特征。微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深刻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重影响。

(一)微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微文化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亚文化形态,必然有其合理性。微文化优化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提升带来了机遇,有利于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一,微文化拓宽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优化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微文化是基于新媒体而产生的一种新媒介文化,微文化的出现为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载体,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等皆可成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由此,微文化也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局限,实现了随时随地、“无微不至”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微文化所创造的相对宽松的媒介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更加贴近生活、贴近青年,而且拉进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渗透力和实效性。

第二,微文化丰富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了主体间的交流互动。微文化应新媒体而生,是全体网民共同创造的一种亚文化形态。这造就了微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性、平等性特点,参与对象的多元化导致微内容的多样化。相应地,在微文化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表情包、动漫头像、网络用语等也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此外,微文化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在表现形式上也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增强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第三,微文化提高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促使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微文化以其内容简短、载体多元、微言大义的特点,衍生了传播速度快、效率高、覆盖广的传播优势。由此,教育者可第一时间将需要传达的教育内容通过微载体传递给受众,亦可即时接收到受教育者的反馈信息,即刻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有利于达到教育效果。

(二)微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微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且消极的层面较为“锋利”,微文化对青年造成了弱化文化认同、动摇理想信念与消解主流价值等消極影响。

第一,微文化会弱化青年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的认同感。微文化在语言形式上表现为“标新立异”,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字进行了创新,但短、平、快的“微语言”却也消解了严谨的汉语言体系,降低了汉语言文字的理性化程度。随之而来的文化快餐化、娱乐化、碎片化降低了网民,尤其是青年网民对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自觉自信意识,进而带来多元思潮的冲击,消解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甚至对诸如“普世价值”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网络民粹主义思潮、虚无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等错误的思想趋之若鹜。

第二,微文化会动摇青年对远大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微文化敢于打破传统、挑战权威,打破了主流文化的垄断地位,具有“去中心化”的特质,却也容易走向非理性化的极端,“从而让身处其中的青年学生难以沉下心来面对如同浮光掠影般的信息,最终弱化了他们对各种文化价值的理性判断能力。”无“微”不至的微文化让广大网民“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依附于媒介拟态环境而生的微文化终究不同于现实,青年若沉溺于微文化所塑造的“想象的共同体”中,最终容易陷入思维的狭窄化和视野的狭隘化,甚至丧失现实沟通交往的能力。此外,彰显草根性的微文化在激发个体表达欲望的同时也容易走向个人主义的极端,“极容易令青年个体主义和自我意识极度膨胀,在价值虚无主义中丧失理想信念。”

第三,微文化会消解青年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伦理价值的认同。网络监管的高难度与复杂性导致微文化传播的信息鱼龙混杂,其中难免夹杂着落后、腐朽、消极的价值观念,对青年造成强劲的思想冲击和错误的价值引导。微载体一旦为不法分子所利用,将成为传播不良信息、消解主流价值的工具,蛊惑和毒害青年的思想,进而恶化微传播环境。在“娱乐至死”的情绪化的文化环境下,青年往往出于猎奇、自我表现、追求刺激等原因,做出戏弄经典、调侃权威、崇拜粗俗等有悖于传统伦理道德的行为,“摒弃了对真、善、美的应有追求,甚至蜕化为‘疯狂娱乐狂欢文化的传播者和‘核心价值的背离者。”

三、破解微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由主客体互动,进而对客体世界产生影响的类本质活动,因此,破解微文化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提高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应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进行优化,其次应当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再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改善。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环境的优劣将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微传播时代,需要对微文化环境进行净化和优化,打造风清气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语境。

第一,要牢牢占据主阵地,掌握对微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保证“用一个声音说话”。对微文化传播外部环境的管理,首先要从平台管理入手,打造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微平台”,占据主导地位,营造风清气正的微传播环境。进而,对传播内容、参与人员等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减少错误思潮借微文化产品传播和渗透的的可能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第二,通过强化社会制度、法律规范、后台监督等外在机制,加强对微文化领域的监管、治理、惩戒。要掌握微话语,建好微文化的叙事场,加强微主体的行为规范,培养微文化的“理性人”,要规范微空间的环境氛围,培养微文化的意见领袖和“把关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提升媒介素养和综合能力,善于监测和疏导青年在微平台上的言论与情绪,对于不当言论与不良情绪进行及时的制止和疏通,必要时需进行严格监督惩治。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教育者的综合素养决定著教育的成败,在微文化领域亦如是。教育者的媒介素养、话语模式决定着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因此有必要加强教育者的队伍建设,创新教育者的话语模式。

第一,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增强其在微文化领域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教育者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共鸣,教育的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因此,要构建一支微队伍,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微理念,顺应微时代的发展。通过创造性的教育微话语,增强受教育者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话语模式的创新,增强对青年的亲和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入耳入脑入心”,教育者一味地向受教育者“灌输”主流价值观的做法并不可取,甚而引发相背离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挥微文化的纽带作用,借鉴微传播的话语模式,创造符合主流价值又兼具时代特色的“微作品”,主动接近青年、吸引青年、赢得青年。共青团中央官方微博、微信出品的一系列作品便是成功的例证。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核心在于借鉴微文化的传播机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推”向“拉”转变,由内而外地走近青年、吸引青年、赢得青年。

第一,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增强对青年的吸引力。“吸引是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因素,没有吸引,就谈不上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互动关系的形成和互动活动的展开。”与传统媒体相比,微文化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传播主客体地位的变化。微语境下“信息过剩”的客观现实致使受众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受众在信息获取中享有较大自主权。为此,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育方法上有所创新,如“采用互动式教育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制作思想政治教育微课程等”,主动适应格局变化,吸引受众的注意。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遵循教育规律,在教育方式和话语模式上有所改观,既要关注受众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以受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将教育内容融入日常生活,又要把握好尺度,坚持原则立场,不庸俗、不媚俗,做到吸引力与思想性共谋,趣味性与教育性并存。

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协同机制的创新,提高对青年的渗透力。传播学受众理论认为,受众对传播信息的接受具有选择性,选择性注意是最基础的步骤,后续还需经过选择性理解、接受和记忆的环节。这一理论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受教育者只有完成对教育内容的注意、理解、接受和记忆四个步骤才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因此需要树立“全过程、全方位、全环境育人”的理念,形成不同教育场域的育人合力。在微文化语境下,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日常传播话语的有机耦合,“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契合其价值诉求,构建生活化、实践化、互动化的微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转机制,引导青年参与实践互动”,在对话交流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进入微时代,微文化已显露出以文化人的强大影响力,应积极探寻微文化育人的“微路径”,抢占微文化空间,更好地实现微文化育人。诚然,微传播载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垄断地位,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未来的微文化传播领域也将成为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主阵地,这是大势所趋,亦给我们从事传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提供了方向和素材。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3/t20180305_70249.htm,2018-03-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EB/OL].http://www.moe.edu.cn/s78/A19/yxs_left/moe_813/s237/201105/t20110512_13035 1.html,2011-05-12.

[3]都晓琴.“微文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的价值认同:问题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

[4]胡娅,石裕东.浅谈“微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导刊,2014(8).

[5]蒲清平,张伟莉,赵楠.微文化:特征、风险与价值引领[J].中国青年研究,2016(1).

[6]朱晓晖.“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6,(5).

[7]骆郁廷.吸引、判断、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1).

[8]王东红,陈晓琳.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9).

[9]蔣广学,王志杰,张勇.论全环境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与吸引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3).

[10]蒲清平,张伟莉,赵楠.微文化:特征、风险与价值引领[J].中国青年研究,2016(1).

[1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12]骆郁廷,马丽华.论微文化育人[J].思想教育研究,2018(1).

[13]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26(2).

猜你喜欢
影响与对策微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化对企业会计核算影响分析
浅议公立医院如何应对取消药品加成后对医院经济状况的影响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