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放射性物质运输指数及放大系数的讨论

2019-06-24 06:06高鹏马国学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北京100089
辐射防护通讯 2019年6期
关键词:比活度放射性物质规程

高鹏, 马国学(北京市辐射安全技术中心, 北京, 100089)

0 引言

放射性物品运输是核能和核技术利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一旦放射性物质在运输过程中泄漏,环境会受到污染,公众也会受到伤害。早在20世纪50年代运输安全问题就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核电事业发展以及核与辐射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科研等领域日益广泛应用,放射性物质货包的运输量与日俱增。一般而言,对放射性货包的安全管理与控制主要是通过放射性运输指数和货包的分级来实施的,作为对指数与级别的判断与验证,辐射监测工作至关重要。在实施放射性物品运输监测时,由于包装物类型多种多样,在运输指数及放大系数使用上会引起理解与执行上的差异。本文引用工作中的实例,参照相关规定与释义,对相应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1 现行标准中的运输指数和放大系数

1957 年在《国际原子能机构规约》完成批准程序生效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正式成立[1], IAEA组织制定的《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条例》(简称《条例》)规范了放射性物质的运输活动,也是本领域最重要的基础性文件。我国在1989年将IAEA制定的《条例》等同转化为国家标准《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定》(GB 11806—89),作为我国放射性物品运输需要遵守的最核心的技术依据[2]。新近颁布的《放射性物品安全运输规程》(GB 11806—2019,简称《规程》) 是修改采用IAEA《条例》2012版。

在《规程》中,“运输指数”是实施对放射性货包辐射控制的重要指标,其适用范围是货包、外包装或货物集装箱,或无包装的LSA-Ⅰ(Ⅰ类低比活度物质)或SCO-Ⅰ(Ⅰ类表面污染物体),是用于控制辐射照射的一个数值[3]。此外,对于运输罐、货物集装箱和无包装的LSA-Ⅰ和 SCO-Ⅰ的运输指数,应按装载物尺寸乘以表1所列的相应系数进行修正,也即放大系数修正。

表1 罐、货物集装箱和无包装LSA-Ⅰ与SCO-Ⅰ的放大系数1)

1) LSA-Ⅰ是指Ⅰ类低比活度物质,SCO-Ⅰ是指Ⅰ类表面污染物体,具体定义参见《规程》;

2) 装载物所测得的最大截面积。

2 运输实例及解决方案

某公司在进行放射性物品运输时,使用的60Co包装容器如图1所示,其内容物为装在篮架构件上的放射源[4]。

图1 某60Co装容器结构示意图

对于此种情况是否需要放大修正的问题,运输方和监测方提出了不同意见。一方认为,相比包装容器整体,内容物空间体积较小,不应当进行放大系数修正;另一方认为内容物为载满篮架的放射源,无法做为点源考虑,应当按装载物尺寸进行放大系数修正。

参考有关对《规程》的释义,可以对运输指数做出如下解读:

1) 在大体积负载的情况下,内容物不能想当然地看作为一个点源,此时包装外部的辐射水平不遵从平方反比定律随距离减少。为了对此情况下辐射水平进行补偿,在大尺寸载荷下增加了一个放大因子,使运输指数对应于更高辐射水平[5]。

2) 对于某些类型货包运输指数的特别规定,是由于这类货包多为袋装,货品几乎充满整个包装,即放射性内容物成为一个“体源”[6],为了运输和安全的原因,规定了固定的运输指数,且一般运输指数都比较大。

3) 由以上内容延伸可知,对于LSA-Ⅰ(Ⅰ类低比活度物质)与SCO-Ⅰ(Ⅰ类表面污染物体),它们的比活度较低、表面的固定污染及非固定污染均有限,这类物品通常是低弥散性的,可以使用无包装的形式运输;而如果使用罐、货物集装箱作为运输工具时,它们所装的内容物比普通货包多的多,所以需要乘以一定的系数确保辐射安全。

前述实例中60Co包装容器,屏蔽层较厚,内部空间占整个包装比例不大,不应按表1进行放大系数修正。

3 小结

放大系数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无包装或者内部空间占比较大且内容物完全充满的情况,通俗讲就是没有包装或包装层较薄,且内容物比较满。此时放射性物质作为一个体源,对周边辐射环境影响远超过一个点源方式的影响,无法使用平方反比定律确定某一距离的辐射水平,出于辐射安全考虑,需要进行放大系数修正。

在随后的调查与补充材料中,证实相应容器的类型为B(U)型货包[7],故此类货包计算运输指数时,不应进行放大系数修正。

猜你喜欢
比活度放射性物质规程
2021年海阳核电站周边饮用水中 总α、β放射性水平分析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基于规程法的雷击跳闸率计算
2020—2021年福建运行核电厂周围生物中90Sr放射性水平调查与评价*
《四川省工伤认定工作规程(试行)》出台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阳江核电站邻近海域的总α、总β放射性比活度水平
食物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了还能吃吗
浅析大理石矿的放射性检测
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