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中西思维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

2019-06-25 02:41冷盼
大观 2019年2期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

冷盼

摘 要:旅游英语属于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培养译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对提高旅游翻译水平、促进汉英两个民族交流至关重要。在文章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旅游翻译实践,分析了中西思维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及其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跨文化意识;旅游翻译;中西思维差异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大大提升,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在经济、文化领域上的往来更加密切。中国是一个旅游大国,伴随着旅游行业的成熟发展,跨文化交际英语正在逐渐发展。旅游英语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与不同语言符号之间转换不同,是一种特殊的跨文化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与理念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当中,各个国家都拥有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背景。因此,在进行旅游翻译的过程中要灵活地融合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意识涉及诸多因素,笔者认为要培养译者在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关键在于了解中西思维方式差异,探究提高旅游翻译的方法,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语言是人类交际最重要的工具,是人们思维的表现者。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产生于社会实践。语言构成思维模式的一个部分,通过音、形、义的结合,反映到人脑并参与思维活动。思维活动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中西方在地域上相隔甚远,各自相对独立,文化历史发展轨迹相去甚远,因而中西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对同一主题的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以主客体对立为出发点,形成一系列相互对立的概念和范畴,以逻辑、分析为特点,崇尚理性,重视个体差别;而东方思维则呈直觉性、感性的特征,往往以经验、感受去以己度人,去参悟、领会,有着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强调整体,忽视个体,强调义务责任,形成集体意识,并具有传统的导向作用。以下从整体与个体、悟性与理性、主体与个体三个方面,并结合笔者翻译实践进行讨论。

(一)整体与个体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对自身与世界的认识,它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导致了中国人最基本思维结构“整体性”的诞生,因此中国人崇尚自身与周边世界的和谐,寻求整体统一,凡事先考虑整体,顾全大局。“天人相分”是古西方人对自身与世界的主流意识。西方人自古就重视个人利益,追求个人发展,偏重个体性的思维结构因此产生,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所推崇的个人主义就是最突出的表现。因此,西方人强调个体发展,重视个性培养,追求先个体后整体、先局部后全部的发展模式。这一点在地址翻译上尤为明显。

(二)悟性与理性

中国思维方式深受儒家、道家与佛教影响,非常注重悟性,这种悟性思维也叫直觉性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和整体思考,常常借助直觉和感悟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及规律。汉语重悟性的突出表现是意合,意合的语言在文字上跳脱,特别是主语、代词和连词常常省略,但是意念流仍然大体清晰,跳脱部分全凭“悟性”体味。这种悟性思维就导致汉语表述的广泛模糊化,主要变现为词性模糊化、语义模糊化以及句法成分模糊化。以上种种模糊化就导致了汉语语法的隐含性。例如,中文旅游解说词惯用华丽辞藻、诗性语言,采用比喻、夸张等修辞对旅游景点进行描写,喜欢抒情评论。而英美民族的思维习惯深受形式逻辑与理性主义的影响,属于典型的理性思维,注重逻辑理念,在语言上的突出表现则是注重形合,同时英语语法讲求精确性,具有显性特征,强调形式上的完整清晰,各种语法成分之间的关系必须形式准确地标定。在这点上,英文旅游解说词则表现为讲求简约真实,注重写实以及文本语言的逻辑性。请看以下笔者翻译实践案例分析。

原文:桂林之美,美在碧莲玉笋般的万点尖山,美在如情似梦的一江清水,美在幽雅深邃的岩洞,美在玲珑秀丽、争奇献异的山石。桂林山水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为一体,并冠甲天下。

笔者译文:The beauty of Gulin lies in its shooting hills, limpid water, deep caves and bizarre rocks all of which contribute to its top-ranking landscape all over the world.

分析:中文采用诗性的语言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辞藻华丽,连用三个“美在”构成排比句,并采用了夸张的修辞“冠甲天下”极力渲染桂林山水的空灵俊秀之美,“如情似梦”“玲珑秀丽”更是充满了模糊性,行文的逻辑性也并不明显,这恰好体现了中文注重意合,具有模糊性,强调悟性。如果我们忽略中西思维的差异,按照原文逐字逐句翻译,不仅会发现翻译难度加大,得出的译文也会让英语读者觉得很别扭,因为这种表达不合符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文化心理。因此,译者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中西思维差异,按照英文的行文特点对以上旅游文本进行解码和编码。笔者首先将中文原文进行了逻辑结构的梳理,本段主要介绍桂林的美,因为英文写景讲究真实性和客观性,因此只需翻译实指性信息“山”“水”“岩洞”“山石”。为了迎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中文中间的华丽修饰辞藻便省略不译,只是在名词前用形容词稍加修饰,且注意英语行文逻辑,所以笔者得出了上面的译文。

(三)主体与客体

中国文化注重主体性叙述,主体性是指以人为中心来观察、分析、研究客观世界,以主体意向来统摄客观事实,主体介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寓客观自然于主观价值判断之中。中国人习惯于从自我出发来理解、演绎客观事物,因此汉语思维属于一元的主体意向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反映则表现为汉语常常使用人称做主语。而西方民族主张“主客二分”,划分自我意识和认识对象,把人的内心世界和自然物象加以区别,既有主体性思维,也有客体性思维,但更加倾向于后者,形成了客体对象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的反映则表现为英语常使用非人称主语。例如,表示时间、地点、事物名称和抽象概念的无灵主语、形式主语“it”以及“there be”结构等。这一特点也体现在旅游翻译中,例如,英语旅游文本习惯用无灵名词做主语,用有灵动词做谓语来介绍描写旅游景点,而中文旅游文本则更注重以人的视角去描述欣赏景物。因此在对中英两种语言的旅游文本转换翻译时,译者必須熟悉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达习惯,迎合译入语读者文化心理和阅读习惯。请看以下案例分析。

原文:And every corner turned reveals sudden views and unexpected vistas green sunlit hills, a glimpse of rust-red crags, a blue flash of distant sea.

笔者译文:你每转过一个角落,眼前便会豁然呈现令你意想不到的美丽远景:阳光照耀下的青翠山峦,隐隐约约的赭色峭壁还有那一线浅蓝色的海洋。

分析:英文原文是以“corner”这一无灵名詞做主语,“reveal”这一有灵动词做谓语,在将其翻译成中文时,译者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使译文表达符合中文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因此,笔者在中文译文中用“你”这一人称代词做主语。

原文:桃花江斜贯桂林宫,江曲流缓,水清见底,江面平如瑶池明镜,奇峰夹江似玉笋碧簪;榕湖、杉湖像碧玉嵌在市区,澄湖碧水,繁花茂树,曲桥亭阁,素为桂林胜境。榕湖两岸桂花夹道,林荫葱翠,湖畔千年古榕,盘根错节,湖心小岛花木葱茏,亭阁雅致,岛与北岸有九曲桥相通。

译文:The Peach Blossom River (a tributary of Li River) with a clear bottom and mirror-like surface, meanders slowly along the Gulin Temple, grotesque crags standing towering on its banks. Like tow pieces of green jade inlaid in the city, Ronghu Lake and Shahu Lake offer fantastic scenery: limpid water, lush osmanthus trees and banyan trees prospering on the banks, exuberant vegetation and elegant pavilions on the mid-lake island, winding bridge in the north connecting it with the bank.

分析:首先是对桃花江的介绍,按照英文形合语言的特点,必须找出一个句子做主句,其他成分做非谓语。笔者首先将“斜贯桂林宫”和“江曲流缓”做了一下整合,两句连起来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桃花江缓缓流经桂林宫,所以笔者用“meanders slowly along the Gulin Temple”做了主句的谓语,景点做非谓语简单罗列即可。其次是对榕湖的介绍,前面提到西方民族注重理性,英文注重形式逻辑,属于形合语言,而中国人注重悟性,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语言之间的逻辑衔接并不明显,因此,笔者首先对中文原文的行文逻辑进行了一下梳理和整合。原文首先介绍榕湖和杉湖,然后是榕湖周围的景色,笔者打破原文的行文结构,用榕湖和杉湖等物称做主语,选用有灵动词“offer”做谓语,这符合英语倾向于用物称做主语的思维习惯,然后又按照英文行文习惯,将周围的景物稍加修饰,进行简单的罗列,得出了以上译文。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从整体与个体、悟性与理性、主体与客体三个方面,并结合笔者的旅游翻译实践分析了如何从中西思维差异角度,提高译者在旅游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思维的转换。在旅游翻译中,了解中西思维差异是提高译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一定程度上也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姚腾.跨文化意识与旅游英语翻译研究—评《翻译·跨文化旅游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8(1).

[2]凃靖.大学英语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3]游英慧.外语翻译与文化融合[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意识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意识研究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基础英语教育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思路
例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渗透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材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研究
基础英语课程下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来华短期留学生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