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情感教育

2019-06-27 00:18龙海峰
读天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初中

摘 要:情感是人世间极为美丽的花朵。电影《哈利·波特》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小哈利·波特魔力无比,当他得知他的魔力来自母亲为他而死而给他的爱时,他流下了热泪,观众们也落下了感动的泪水。爱让这部魔幻电影产生了情感的力量,也让这部电影在人们的心里留下深刻的感触和记忆。

关键词:课程标准;思想品德;初中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分类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第一教学目标,这与传统教学中把知识目标放在第一位有了很大不同,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突出对学生做人品质的关注和教育。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情感教育的内容上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权利与责任意识,关注社会公正与世界和平,这些都是我们以往教育教学中未被充分渗透的内容。作为思想品德课程执教者,应该以全新的视角,重新研究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一、 思想品德教学忽视情感教学的表现

长期以来,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普遍处于尴尬状况。一方面,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的发展需要出发,思想品德课起着其他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从存在的实际情况看,在教学中普遍表现出的是学生厌学,老师难教。从效果来看也不能令人满意: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视的,只重视分数,为分数而学习,知行脱节;不重视的公开喊出60分万岁;甚至出现根本不想学的状况,以至于近几年在社会上出现这样一种说法: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初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高中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教育,研究生进行文明宿舍教育……形容文化水平越高,思想品德、伦理道德、社会公德等水平越低的状况,这不能不说是对我们的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讽刺。缺乏“情感”的教育如一潭死水,使中学思想品德课缺乏生机与活力。这也是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弱化的重要原因。其具体表现为:

(一) 在教育目标上,偏重于认知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实现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新课程改革下,首先调整了教学目标,它表现为以下四个由低到高的课堂教学目标: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当前一些教师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个别教师甚至单纯追求考试分数,将学生变成背诵的机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情感教育,其结果是中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德行分离,这不得不算是教育的悲哀。

(二) 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重教条式讲授,轻教学情感投入

作为教师,如果总是以说教者的形象站在讲台,面无表情,生硬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这种僵硬的、灌输型的课堂教学,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反感,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丧失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也许会出现这样一种场面:教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这边一些学生已呼呼大睡。这种课堂模式下教育出来的绝不是有智慧、有理想、有韧劲、有活力的青年一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动之以情的教育,便很难做到用自己高尚的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更谈不上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境况与我们的教育初衷是相背离的。

二、 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俗话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沟通心灵的桥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情感教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一) 有利于领悟思想品德课精神实质,激活学习的内在动力

要搞好思想品德课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用积极情感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就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以自身积极的情感创造性地去工作,把学生从学习生活的“殖民化”的错误中解脱出来,通过课程设计真正赋予学生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活动的主体,激活学生内在的动力,我们就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愉快地进入最佳的学习和思维状态,教师必须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带动、引领学生的情感,准确地揣摩学生内心世界、情感轨迹,从而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将鲜活的社会生活引入课堂,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同时在适当的时候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用自己的热情、真情去设计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是一种创意,让学生有全面的收获。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增强爱国激情

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和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通过自己的爱憎等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利用情感因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富有責任感的世界观念,而空洞的理论说教要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改变和提高,效果是极不理想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知道“情感是人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调节因素”。因此我们应切实用情感渗透的力量,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积极的影响。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必须以情感架设心灵之桥,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作者简介:

龙海峰,贵州省贵安新区,贵安新区普贡中学。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初中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