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2019-06-28 07:45张炳华
人民与权力 2019年6期
关键词:执法检查议题调研

■张炳华

议题要选准选精。在人大监督议题的选择上,既不能求多求全、面面俱到,也不能好高骛远、脱离实际,要坚持“靶向准、切口小、求实效”的原则,紧扣中央精神,紧跟上级部署,紧贴区域实际,紧盯群众需求,认真制订年度监督计划,努力推进解决好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掣肘高质量发展和影响群众获得感的突出问题,比如三大攻坚战、民营经济发展、民生项目实施、城市发展空间拓展等等。要收集到好的议题,除了面向群众进行征集,还要注意人大代表多年反复提的,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多次说的,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专委组成人员以及常委会工委委员在调研后重点谈到的问题,力求通过对一个典型议题的认真研究剖析,推动一批类似问题的解决,惠及一批人民群众,使人大监督工作既能与党委、政府工作真正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又能高效反映人民心声、满足人民需求,为本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人大应有作用。

调研要摸实摸透。监督议题确定之后,必须围绕议题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调研搞得深、问题摸得透,是依法履职、高质量审议的前提。要以代表接待日、代表主题活动、“代表之家”等为载体,进一步拓展调研渠道,丰富调研方法,身入心入,摸透民情,在联系代表与群众中努力搜集第一手资料,为开展人大监督工作打好基础、备好干货。要不断完善调研方式,多方了解、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除了向政策实施部门了解情况,更重要的是深入基层了解政府服务对象、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的心声和诉求,为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奠定基础。

建议要切实可行。在对议题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搜集来的资料、掌握的情况要综合分析,通过集思广益,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尽力发掘隐藏在表面现象背后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深层原因。要立足区情实际,切实解放思想,抓住问题症结,将问题讲透、建议提准,尤其要多提一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富有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建议,确保每一条建议都精准到位、直击要害。吴中区人大常委会在这方面有较好的传统,人大初审意见报告坚持直面问题、言辞恳切,主要是谈问题、讲对策、提建议,最后形成的审议意见也比较全面科学,对推动相关部门和领域的工作产生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监督要闭环运行。审议意见的落实,是人大监督流程的“最后一公里”。每一个监督事项从选择议题、开展调研、提出意见,直到审议意见落实,才最终形成监督闭环,人大监督的刚性也在此得到最有力的彰显。所以审议意见不能一交了之、放任不管,要通过跟踪监督、回头看等工作机制,变一次性监督为持续性监督,使审议意见得到有效办理,真正体现审议工作的价值。要将人大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纳入对部门的监督测评体系,通过组织人大代表进行满意度测评、开展二次审议、询问等方式,加强审议意见的全过程和全链条监督,确保相关部门兑现承诺,以监督实效捍卫审议意见的监督刚性。

程序要不断优化。要定期对已经完成的监督工作流程进行阶段性的回顾分析,判断其是否存在瑕疵,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可复制性,是否能够有效体现人大工作的特性。要通过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优化监督工作的流程。要从规范人大监督流程等着手,对人大原有的各类工作制度与流程进一步优化完善,让权力运行于法有据,并在条件成熟时以制度化规定来进一步指导监督实践,使人大监督工作更加规范,让人大监督职权得到高效行使。今年,吴中区人大常委会及时总结近年来开展执法检查的工作实践,出台了《关于完善执法检查程序的办法》,对执法检查的年度计划、方案拟定、前期准备、组织实施、提出报告、审议以及问题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化明确,使执法检查的流程具体明确,形成高效完善的监督制约系统。

猜你喜欢
执法检查议题调研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第三方评估”助力执法检查提质增效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擎起“法律巡视”利剑
2013—2017年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项目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