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四链”逻辑建构

2019-07-01 14:09张弛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产业链

张弛

摘 要 新工业革命下,产教融合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在“产”与“教”的所在论域中,审视产教融合的诉求与供给,在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教育链的融合层面,构建产教融合逻辑框架。在经济学领域,审视产业链转型升级理论、创新链以及三重螺旋理论、人才链及技能型人力资本理论、企业教育链及学习理论等,进而探究产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诉求;在教育学领域,对接产业链升级溯及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链调整理论,对接创新链溯及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对接人才链溯及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论,对接企业教育链溯及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理论,进而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对产教融合的有效供给。研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应建构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教育链“四链”共同驱动的框架体系。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07-0006-0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指出,产教融合的推进策略和措施中,机制创新的作用尤为重要,为实现合作博弈的双赢,必须在整合中寻求对策和出路,实施组织的协同整合、理念的调适整合、政策的配套整合、矛盾的差异整合、利益的双赢整合[1][2]。还有学者指出,产教融合研究亟需从经济和教育两个研究论域中综合而对接地展开。改革开放4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经过试点摸索、规模扩张、内涵发展等阶段,如今,在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工业革命浪潮中,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逐渐成熟。但是,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亟待加强经济与教育的对接性研究。本研究基于经济与教育的双重论域分析,厘定产教融合中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教育链的融合性要素与结构,建构“四链”互通的产教融合逻辑框架。

一、产教融合的产业经济学逻辑:经济发展论域中产教融合的需求考证

经济学论域中,产业是居于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之间的“集合”,“链”是以体系化分析和整合性优化为主旨目标的概念。审视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义,依据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企业教育链的经济学理论溯源及其对产教融合的诉求分析框架,诠释“产”对“教”的诉求逻辑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品牌效应要素供给,知识—人员—平台互动共振的三螺旋体,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有效供给。

(一)产业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其诉求逻辑

1.产业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其一,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厘定产业链的意蕴。产业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为产业结构理论,其代表性理论包括配弟—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法则和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理论等。产业链的基本内涵是产业内生性价值创生,其意蕴是位于产业内部具有功能位置差异的企业之间,在价值结构上形成衍生性匹配与合作关系,上下游企业与消费者构成的产品及其服务系统[3]。

其二,基于新结构经济学,阐释产业链升级所需的内生要素享赋结构。对于特定区域的产业链来讲,要素享赋结构客观上决定了产业链的结构及发展水平。要素禀赋结构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推动产业链结构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級,进而向更高层次的技术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为主转变。

2.产业链对产教融合的诉求逻辑

依据产业链转型升级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产业链对产教融合的诉求是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品牌效应要素供给。高等职业教育的品牌效应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发展历程中,通过专业特色支撑的办学优势,凭借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建构起来的社会声誉等综合效益与实力,这同时也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内部要素对社会及产业发展所提供的有效供给能力,包括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科技研发、高效率的科研成果市场转化及高技能的职业培训。另外,企业也需要借助高等职业教育的品牌效应对其产品和技术研发进行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创新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其诉求逻辑

创新链是将创新所涉及的活动集合的链状表征。创新链的形成机理是从技术研发到技术市场化直至创造出商业价值的整个链式过程,包括新的思想、新的发明创造、新的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以及新的市场开发和营销策划等一系列创新活动[4]。

1.创新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创新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是三重螺旋创新理论。三重螺旋(TH,Triple Heli)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创新模式,其出发点是高等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日益突出的重要作用。三重螺旋创新模式从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揭示创新产生的动态过程和运行机理。

作为一种非线性网状创新模式,三重螺旋创新模型的动力机制是将运行机制各异、价值取向不同的大学、政府和企业融为一体,并为每个参与者提供多种手段,允许每个参与者自主发起创新行动,既相互独立又互为因果,协同迈入螺旋创新通道。在此过程中,无论从每条螺线内的角色转换,到螺旋体间的相互影响,再到三条螺旋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重叠组织机构和网络,还是直至螺旋体在更大社会范围内产生递归效应,每次螺旋产生的效益都被整个大螺旋体系利用和吸收。

2.创新链对产教融合的诉求逻辑:基于三重螺旋创新模型的产教融合分析范式

随着三重螺旋逐渐介入产教融合领域,在把握三重螺旋模型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应用该模型剖析当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体系中“生产应用”“教育教学”和“科技研发”各个功能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融合衍变路径,提炼出知识、人员和平台三条重要的螺旋线,三者交相呼应、互动共振,构建产教融合分析范式,诠释创新链对产教融合的诉求逻辑。其中,知识与人员的螺旋线来源于三个螺旋体公有元素在产教融合中的行为映射,平台螺旋线来自于三个螺旋体功能区域叠加重组后的再启动。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三重螺旋——知识与技能的整合演化、人才的赋能与流动、系统平台构建与优化。

(三)人才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其诉求逻辑

1.人才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人才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提出知识、技能和能力是具有经济学价值的人力资本。其运行动力遵循内在的循环逻辑,即人力资本定价—人力资本增值—人力资本回报。首先,人力资本定价是教育培训劳动者进入人力资源市场流通的关键环节,通过教育来提高人力资本量和人的知识技能,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者,并以教育程度(学历)的高低这一显性信号进行人力资本的筛选和定价。其次,人力资本增值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有效应对人力资源隐性贬值,促使人力资本价值的显性提升,包括提高劳动者技能的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开发管理等。通过多元化社会技能形成路径,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与职业能力。第三,人力资本回报是指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可以通过教育投资进行积累,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教育具有双重功能,既体现为发送信号,给予人力资本定价,也体现为促进人力资本增值。

2.人才链对产教融合的诉求逻辑

基于人力资本的运行逻辑,人才链升级的关键在于产教融合能够保障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本供给。一方面,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力资本需求逐步增长。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大量高技术技能人力资本深度融入到产业体系建设之中,推动企业发展实现由低技术与低附加值向高技术与高附加值转变。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技术技能人力资本需求增长。中国制造逐渐向智能制造转变,人工智能替代、增强、调整和重构人类劳动,引发就业迭代,给人力资源市场带来新的冲击,人力资本结构与水平的布局与调整亟需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兴产业展开。

(四)教育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其诉求逻辑

产业中的教育链是指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及其自发的“干中学”。“干中学”是最基本的企业教育与培训机理。因此,教育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应溯及企业教育的“干中学”机理模型。

1.教育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企业教育的“干中学”机理模型

“干中学”是企业员工在持续性工作过程与生产环境中,逐渐获取的技术技能效率与经验,并将显性技术技能进行内化、建构,进而习得综合性职业素养的学习历程。这是企业在职员工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的终身学习机制,也是企业教育实施的重要方式。基于企业组织的经济收益观点,“干中学”具有成本投资和收益的良性产出关系。企业组织的“干中学”成本投资涉及技术与设备的更迭性投入、员工经验交流的投入、新员工技能欠缺而造成的效益损失等。“干中学”成本收益在于技能型人力资本的生成与提升对企业生产的溢出效应[5]。

2.企业教育链对产教融合的诉求逻辑

企业教育与培训对产教融合的诉求主要是技术技能教育与培训的有效供给。第一,企业员工的专业理解力需要产教融合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职前培养。企业员工入职前,需要在正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过程中习得知识经验和职业能力。第二,企业员工的技术技能状态。这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依据产业技术技能发展的需求進行相应的技术技能供给。第三,企业教育与培训的组织形式与规范化模式,应与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一致性[6]。第四,企业教育与培训制度的契约化完善,应与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互补性[7]。因此,企业教育的“干中学”需要诉求于产教融合,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技术技能教育与培训的有效供给。

二、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学逻辑:教育发展论域中产教融合的供给考证

(一)对接产业链,专业链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及其供给逻辑

1. 对接产业链,专业链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产教融合中,产业链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映射关联为专业链。在教育学领域,产业与专业的关联性理论基础是大学演进规律及其专业与产业链的互动发展理论模型。

高等教育的理念和大学功能在不断演进。传统的大学理念,关注博雅知识的传授与绅士型人才的培养,旨在摆脱外界束缚,放弃暂时利益,让大学成为知识探索的场所。相比之下,“新兴大学理念”是指“将大学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需要作为切入点、以尽可能地适应、推动、导引和服务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为目标指向,依靠大学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所提出的,走出学术高墙所应确立的新理念”[8]。在大学理念的演进过程中,高等教育的功能也在不断丰富,从单向度的人才培养,逐渐衍生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功能。潘懋元对人才培养、科学发展和社会服务功能作出明晰阐述:“高等学校三个社会职能的历史发展顺序,也是他们的重要性顺序;培养人才的社会职能是基本的;发展科学的社会职能是重要的;直接为社会服务在高等学校的发展也是必要的。办学必须以培养高级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者关系。”[9]

基于大学的发展理念与功能演进理论,大学不仅是高等教育视域中的大学,实为“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0]。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遵循所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环境的原则,优化自身传统功能层面的“遗传基因”,与产业发展形成协同创新与发展的契合性共生系统,高等职业教育才能不断地自我优化和循环发展。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链与产业链的互动发展理论。

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科研产出与成果转化、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还处于比较独立和封闭状态,未能完全契合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性要求。基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专业与产业链的互动发展理论模型,以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使专业和产业链组织中的知识、技能与教育者、学习者相互融合,实现高职院校与区域协同创新的专业链与产业链互动发展。

2.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对产教融合的供给逻辑

产教融合中的专业链应对接产业链,形成有效的专业教育供给。首先,根据产业链需求,动态布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链。高等职业教育应顺应时代要求,树立前瞻性和大局观,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对高技能人才的动态需求, 在专业链的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实践工作层面,面向新兴产业,建立社会需求调研和专业动态调整的长效机制,实现专业与行业 (企业) 岗位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契合。其次,提高产业链到专业链的资源转换效率。对接产业链,专业链应将产业资源转变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的有效资源,将产业链中企业的生产过程、生产要素和创新要素转化为专业链中的教育要素、教育场景和教育资源,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时代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在真实情境项目任务训练中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为企业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二)对接创新链,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及其供给逻辑

1.对接创新链,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对接经济学论域的创新链概念,在教育学论域中的映射性概念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近年来,学者们对此发表诸多观点,指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瓶颈与高职教育实践中的经验路径,提出责任驱动与利益驱动双重视角下的专业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考核标准与操作流程等观点。

就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而言,教育生态学理论为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产学研问题提供了一个视角与理论基础。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克雷明(Cremin L. A.)提出“教育生态学”,该理论将教育置于一个大生态环境之中加以研究,提出教育是自然与社会的子系统,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外界环境子系统进行各种能量关系交换。同时,教育系统内部因子之间也形成功能的联系与共生。

当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流变,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动态的、复杂的关系系统的变迁与调整。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将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社会置于一个生态系统中进行统筹调配,以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态机制为基础,构建产教融合的共生路径,达成良性的、和谐的、共赢的、共生的融合状态。

2.对接创新链,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对产教融合的供给逻辑

首先,对接创新链,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对产教融合供给知识、技术与技能。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侧重对接创新链中生产方案的创造性实施,以及产品的制造、安装、调试、营销、管理等软应用;在科技创新链中,高职教育侧重对接处于下游的核心技术的物化阶段和科技方案的实施阶段,关注生产、操作、管理等一线工作过程中的技术技能创新。

其次,对接创新链,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对产教融合供给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无技术或低技术附加的人力主导型企业正在被淘汰,高附加值的技术主导型企业正在成为产业发展主流,促进了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位置的上移。人力密集向科技密集的产业转型,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具有相当智力含量和技术水准的、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办学定位上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

第三,对接创新链,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对产教融合供给资源。对接创新链,高等职业院校应与区域支柱产业的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系统创新的三重螺旋系统,循环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对产业形成科技成果及其转化等方面的有效供给,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经济的能力。

(三)对接人才链,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及其对产教融合的供给逻辑

1.对接人才链,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链,具有专业的动态调整性,在高等职业教育学制年限内难以直接对接并完成使命,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仅限于完全的工具化对接,更要基于教育哲学理论,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框架。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一直盘桓于产业发展事实和教育价值的彼此博弈,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工具理性的人还是价值理性的人,这种价值取向追问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工具理性的人才培养价值批判。美国思想家马尔库塞认为,社会越是高效能、高效率生产,社会对个体的控制力度将体现在技术形式上,这种自动化、直接的一致性過程会严重抑制那些过多自由的需要,教育会不自觉地培养单向度的人。这种“单向度”产教融合式人才培养,旨在提供外在需求的“社会工具”,满足产业企业生产需求,过度强调人力资本增值与回报,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化、思维模式的片面化以及精神世界的单向化,必然带来“工具主义”的反噬。另一方面,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价值褒贬。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社会个体都具备不同的智能因素,必须在教育中予以兼顾,充分发挥其个性。由此而生的“差异性”产教融合式人才培养,旨在满足个体人的理想状态,过于忽略了人力资本运行的内在逻辑,忽略了人的社会价值和工具属性,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大而全、思维世界多元化,无法适应社会基本工作要求,必然带来“自由主义”的苦果。

高等职业教育是帮助学习者满足外在需求的工具,还是帮助学习者获得“自由”,或者实现两者兼顾,事实上这取决于产教融合的形式和深度,决定于是否构建了技术技能积累的良好社会格局。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该在教育事实与教育价值之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与历史的确定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将培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备的人才作为一种追求溯源式的意向性追求,从而将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产教融合的供给逻辑

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主要依据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而定。19世纪,马克思针对工业革命的大机器生产,首次提出人的异化问题。21世纪,新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哈特穆特·罗萨提出了“人们与过往的空间、物、行动、时间、自我和社会”的“新异化”,只关注“技术的认识旨趣”,不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及自我知识生成能力建设,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而失去了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精神意旨,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供给异化为“器物”的生产。从个体层面而言,以技术为单一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强调技能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使学习者过度关注就业的工具化目标,这不利于形成知识与技能之上的能力与素质,会忽视技术技能的系统性学习与传承性默会知识的习得。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的应该是一种生存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合体,在培养具有社会有用性的合格公民的基础上,高职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使学习者获得基本职业技能的同时,收获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对接企业教育链,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及其对产教融合的供给逻辑

1.对接企业教育链,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对接企业教育链,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育学基础涉及到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的相关理论。探索性学习是对原有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做出横向拓展,并在企业工作经验的支持下完成技术技能的逐步提升,进而不断优化和拓宽技术技能的专业化范畴,在相关工作领域内具有专业群技能[11]。挖掘性学习是纵向深度上的学习拓展,员工在熟悉已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性学习进一步掌握核心技术,将原有的技术技能提炼为操作化范式,识别实践生产中的技术转化关键环节并提高技能效率[12]。在企业工作实践中,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相辅相成。此外,关于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13]、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理论[14],也是对接企业教育链,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2.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产教融合的供给

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高质量就业,构建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战略。在横向维度上,建设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需要超越高等职业教育培训与产业、企业发展的距离,使其涵盖高等职业院校全日制学生教育、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内部职业培训、网络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现场技能培训与指导等不同形式,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互融互进的局面,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学历教育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融通等制度体系设计,满足学习者职业成长的多样化与灵活性,从就业质量与稳定、社会保障、薪酬收入水平、职业生涯发展与职业满意度、人职匹配度等多方面,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长效机制,打通高等职业教育培训与产业、企业的内在融合渠道。在纵向维度上,建构层次分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系统;在横向上维度上,构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学分转换机制,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训与产业企业发展需求的有机衔接。对接企业教育链,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对产教融合形成有效供给,形成教育链中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的协同、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的耦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融通等。

三、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框架构建:四链互通

基于产业经济发展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分析,产教融合的供需逻辑是一个“四链”互通的逻辑框架,即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互通的产教融合路径。

(一)产业链层面,产业链与专业链的融通:校企联动,专业建设动态契合产业需求

当前,创新链与产业链整合,产业结构升级逐渐加速,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向产业链上游和下游转移,所需人才的专业技能结构随之动态变化。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的专业结构对接技术创新链,形成专业动态调整与建设机制的有效供给,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新型专业,废止落后专业。对接产业链的企业及其岗位群升级之需求,推进“政校企行”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产教融合实施路径,推进现代学徒制,提升有效高等职业教育供给的专业贡献。

其一,应对产业链调整的顶层设计,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链的战略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链的结构性调整取向,应以国家顶层设计的产业结构调整为方向,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优势产业的宏观布局展开。高职院校专业链建设的关键是提升战略高度,瞄准新业态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态势,合理布局并建设产教融合下的特色专业群。

其二,面向产业链转型升级,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链的预测性。产业链转型升级是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链结构性调整的风向标,应着力提升专业结构的预测性和契合度。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不仅能够适应实际工作岗位要求,更能应对未来企业技术技能的工作要求,使学习者在三年学习期间,不仅习得对接当前产业的技术技能,而且能够有效应对未来的产业技术变化,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职业更迭。

其三,对接产业转移,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链的持续性。“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飞速向传统产业渗透,第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形成融合,并衍生出新业态,比如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生态农业等。此时,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链应动态匹配产业转移的新业态,形成持续性专业人才供给与技术技能供给。

其四,围绕产业链,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链的整合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链建设,应紧跟新产业、新职业、新技术和新领域的需求,遵循产业的内在关联和有机聚合,打破传统基于学科细分的知识逻辑或行政命令主导的权力逻辑。高职院校应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和产业结构需求,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整合优化現有专业,增设新兴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实现专业集群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根据新经济下“云物大智”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对相关专业进行前瞻性布局,实施面向产业结构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和优胜劣汰机制,从整合规划角度提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需求契合度。

(二)创新链层面,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创新驱动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及其成果转化

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应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链对接框架,形成创新驱动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及其技术技能创新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系统。

1.对接创新链中的知识技术创新环节,驱动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产学研逻辑

第一,对接技术后市场的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推动实用产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应推动技术后市场中的实用产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科研创新在创新链中的应然优势功能是:通过深度理解消费市场的需求、容量、动态,实时了解到消费者的个性化心态与习惯,能够高效率而精细化匹配技术技能服务项目,实现高新技术与消费需求的密切结合,成为原始创新与目标群体之间的媒介。从高新科技成果看,高职院校难以承担国家级、国际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主要集中在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上。高职院校应当继续在实用新型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上精耕细作,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目标,以智能、绿色、便捷、健康、安全为方向,运用高新技术、公知技术、有效专利,来改良设备功能并研究新型产品,在“用户友好”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

第二,对接创新链的技术转换与重组,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推动生产设备改良、改造。产品功能是可以无限推进,其主功能更趋稳定、准确、到位,这需要更好的操控性和适应性。同时,产品还应该能够面对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企业或消费者而派生出丰富、精细的衍生功能,顺应消费者以及生产企业多样化要求。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能耗为目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当秉持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运用先进技术,审思现有生产设备的技术规范、功能定位、制作工艺、配方比例、线路改造、材料使用、运行过程、系统组件、测试方法、外观设计等方面。以安全性能、节约成本为创新动力,对生产实践中的难题、群众生活中的需要作出积极反应,并提出系列解决方案。这需要技术技能人才能够在宏观上前瞻产业发展趋势,中观上洞悉客户的潜在功能要求,微观上熟悉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性能和利弊,在此基础上对现有设备、工艺进行更加细致的改良,从而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把各个已有技术单项和各种有益要素有机集成,将产品不断优化、升级为一种内在和谐的运行状态,最终集成一种新产品或新的工艺生产式,达到技术集成为创新的较高层次。

第三,中低技术产业和中高技术产业的创新。不同于高技术产业以R&D投入为重点的激进创新,中低级技术产业主要通过将各种可用资源进行独创性的再组合或改造,是一种渐进式的过程创新。提升中高技术行业创新能力,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关键。作为我国产业向高技术过渡的领军行业,通用设备、化工、铁道交通、电器制造、电气机械等企业更要着重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产品设计上加强关键技术积累与工艺革新[15]。

2.对接创新链中的人才创新型赋能,驱动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产学研逻辑

软创新同样是一种重要的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產教融合应重视“软技术”和“软创新”,将其纳入科技创新规划[16]。在产业发展中,这类创新往往与服务产业紧密相连。从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软系列科学技术概念、2008年联合国《创造力经济》长篇报告、2009年英国的“软创新”报告看,国际上对于“创新”的认识越来越从技术创新、功能创新等硬创新向服务、组织、管理、审美等软创新扩展。因此,对接产业链中的人才创新型赋能,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产学研应重视人才的软创新能力,关注人才的组织创新赋能、营销创新赋能和财务创新赋能。第一,人才的组织创新赋能——培养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具备一定的企业运营知识及管理方法能力,能够处理企业与环境、产品与市场以及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第二,人才的营销创新赋能——培养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对消费市场及人群的感知能力、预判能力和销售能力。第三,人才的财务创新赋能——从技术革新、产品材料更新、生产流程创新等方面强化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的成本意识。

3.对接创新链中的平台创新,驱动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产学研逻辑

为驱动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区域性产教信息沟通平台[17],旨在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科研成果转化链,使高职院校在创新链中实现应然功能,成为研究型大学、工程型大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的转换器或变换器,进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创新链的全方位融合。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将科技成果中的技术技能部分对接相关企业,并转化为产业需求的现场技能和高效率生产力[18]。这是创新链中科研成果落地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重要平台。

(三)人才链层面,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调和:兼顾产业与教育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

对接人才链的技术技能人力资本多元化与高质量需求,不断实现人力资本增值,获得人力资本高回报,同时避免技术理性过度入侵生活世界,拓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象的有效供给贡献度。

首先,面向产业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是多元化人力资本供给。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有效供给的人才培养类型多元化,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旨在促进人力资本增值。比如,突破传统的面向学校学生的高等职业教育范畴,构建国家资格证书制度,建立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之间相互沟通和衔接的制度体系。

其次,面向教育内生性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是高质量人力资本供给。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资本供给,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面向教育性价值取向,紧抓教育供给侧要素质量及其内涵建设,提升人才链的职业素养水平,积累“人才红利”和优质人力资本。

(四)教育链层面,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训机制的融合与衔接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在教育链层面的有效融合逻辑在于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训机制的融合性衔接。这为产业及其企业员工提供有效的理论知识提升机会,使企业教育与培训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及产业适应性。基于企业教育与学习“干中学”机理模型,提出技术技能人才工学结合的教育培训路径,调合企业员工“工”“学”的时间与空间冲突。产教融合下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训机制的实现要素是工学内容、工学时间、工学空间和工学人员的融合。换言之,产教融合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训机制是依据培训内容和工作流程,员工完成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的相互交替与融合、学习空间与工作空间的一致,从而实现工作与学习的结合和产教融合。产教融合下工学结合培训具有如下特征。

其一,产教融合下工学结合培训的内容具有整合性。依据技术技能型员工的岗位工作涉及完整的工作过程,设计具备一定深度专业技术知识含量的培训内容,使学习内容和工作内容相整合。其二,产教融合下工学结合培训的时间具有交替性。员工在培训学习中钻研潜在的技术技能,同时能够完成工作岗位任务。其三,产教融合下工学结合培训空间具有一致性。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工作设备与技术资料能够作为他们学习的资源,形成学习空间与工作空间的统一。其四,产教融合下工学结合培训的人员具有师徒交互性和学习自主性。在培训中,员工们具有平等的主体性质,在融洽的学习交流氛围中形成师傅、徒弟的动态交互角色,进而促进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在经济与教育的双重论域中审视产教融合的诉求与供给,整合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教育链的融合性要素与结构,建构起多链互通和融合的产教融合逻辑框架。研究发现,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教育链的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产教融合是“四链”共同驱动的逻辑结构框架,即产业链与专业链互通、创新链与技术技能科研成果转化链互通、兼顾产业性需求与教育性内生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工学结合的教育与培训实施路径。

参 考 文 献

[1]杨进,张健.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双主体合作的问题、博弈与整合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7(3):88-91.

[2]庄西真.产教融合的內在矛盾与解决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9):81-86.

[3]植草益.微观规制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0,6-14,21.

[4]陆国庆.产业创新:超越传统企业创新理论的新范式[J].产业经济研究,2002(1):46-51.

[5]Henry Marshall Booker. Learning by Doing: Students in Free Enterprise[J].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Economic Research,1996(2):194.

[6]Andrew D. Foster, Mark R. Rosenzweig. Learning by Doing and Learning from Others: Human Capital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6):1176-1209.

[7]汤光平. 经济转型中的人力资本形成与转化[D].杭州:浙江大学,2004:19.

[8]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56.

[9]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8-43

[10]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7.

[11]朱朝晖,陈劲. 探索性学习与挖掘性学习及其平衡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54-58,65.

[12]Zhongfeng Su,Jingyu Li,Zhiping Yang,Yuan Li. Exploratory Learning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in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4):697-714.

[13]陈建华.警惕当前学校教育中的“科学主义”知识价值取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9(7):8-12.

[14]Leonardo Iebra Aizpurúa, Pablo E. Zegarra Saldan~a, Alejandro Zegarra Saldan~a. Learning for Shari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Knowledge Sharing[J].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 Journal,2011(4):509-518.

[15]孔宝根.企业科技指导员制度: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9-64.

[16]王众托.大力发展系统集成创新加速自主创新步伐[J].管理工程学报,2010(S1):6-11.

[17]李政.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障碍及其消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8(9):87-92.

[18]姜大源.高校要提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的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8(2):23-24.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产业链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