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立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

2019-07-02 04:42李敏
祖国 2019年9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必要性

关键词:高校   民族团结教育   常态化   必要性   策略

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形成彼此不能分离的多元一体的格局。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并且以行政手段颁发相关的政策和决定。国务院在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中指出,“建立民族团结常态化机制…… 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民族学类教材在全国高校相关专业统一使用,巩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民族学教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1] 虽然在政府的关注指导下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至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要求我们依然要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尤其是在高校要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因为在高校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关乎到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由此显示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高校有责任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来抓,并且势在必行,现在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现阶段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高校自身和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方面,具体体现如下:

(一)民族团结教育认同与实施缺乏知行统一

通过调查数据获悉:81%的学生认为民族团结十分重要,13%的学生认为民族团结重要,7%的学生认为民族团结不重要,93%的同学认为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由此可知,关于民族团结教育认同度很高,但是通过访谈结果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中,94.5%学生不能够经常参加民族团结教育,70%的学生偶尔参加民族团结教育,并且某些高校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艰巨性、长期性及复杂性等认识度不高,因此,高校自身及大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重要性认同度很高,重视不够。

(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方式缺乏创新性

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方式很丰富,如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月进行宣传教育,举办各大名家关于民族理论专题讲座、国内外大型的民族理论学术研讨会及举行人文知识竞賽等活动方式开展学术理论活动,开展马拉松比赛等文体竞技类活动和民族文艺汇演之类的文化鉴赏活动;组织高校学生到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四川及云南等民族地区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开展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服务活动;高校邀请心理专家开展咨询和融情教育等培训辅导活动。鉴于以上活动方式,体现出传统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方式,明显缺乏创新性,没有更好地、充分地充分利用好大数据这一社会发展背景,没有利用好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三)民族团结教育体系不完善

当前在高校尤其是非民族类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体系不完善。在民族团结教育制度方面,主要没有形成专项人才培养制度,某些高校专业性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与学生人才培养制度缺乏;在教学体系制度方面,高校没有形成规模性教学课程体系制度与教材体系制度;在教育活动制度方面,缺乏长期性的教育活动制度;在考核监督制度方面,缺乏总结性考核制度与监督制度。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体系方面,缺少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专题活动,缺乏活动的组织、执行及总结中所需人员与资金;在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方面,高校没有针对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的公共课与专业课,更没有与课程相匹配的专业教材。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

保障机制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与学生人才培养机制以及物力支持机制和规章制度建设机制等。有些高校在民族团结教育方面虽然己经建立相应保障机制,但是仍然存在着规范性、长期性和时效性不足等问题。

二、高校建立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必要性

国务院在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中提出:“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坚持不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 [2]民族理论专家金炳镐教授指出:“民族与国家相伴而生,相依而存,协同发展。”[3]由此可见,建立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已经是势在必行了。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指出:“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们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要正确认识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多看民族团结的光明面;善于团结群众、争取人心,全社会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4]由此可见,建立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当前,我国面临发展与稳定双重任务,这就需要一种与维稳文化并重共进的建设理论。李克强总理于2018年3月5日在《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和睦相处、团结温暖的大家庭。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继续加强对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支持。”[5]然而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同住一室、同处一校的现象普遍存在,难免会引发学生间的纷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上升民族问题,激发民族矛盾。因此,必须在高校建立一种机制即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以保障高校民族团结教育持续开展的工作状态。

三、高校建立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的策略

鉴于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针对现阶段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建立完善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的策略,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我国高校重要的教育内容,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首先,确立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是“打牢各族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均有各自的历史、文化与英雄人物,故此,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要渗透于日常课堂教学中。其次,关注高校学生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形成的社会与心理机制。大学生自我认同、文化認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直到中华民族认同,是在社会环境及教育过程中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民族团结作为个体内在的信念与行为准则,并且有其社会心理结构。所以,高校要从认知、心理及行为等方面进行教育内容与方法的设计,使民族团结从社会需求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构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课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升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精神的意识,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高校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大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高校积极探索实践活动课程,不断创新活动机制。

再者,完善民族团结教育评价体系。完善民族团结教育评价体系既要重视民族团结教育结果考评,又要重视对教育过程的考评,避免民主团结教育评价体系除向单一化和片面化,在考评环节中要体现出公开透明及公正。

最后,确保民族团结教育的运行机制。为确保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运行,高必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机制。高校要结合学校校园文化,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规章制度。同时,高校还要在财力物力方面进行制度保障,要将民族团结教育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中,用于师资培训、图书资料购买及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

[2]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2015年8月17日

[3]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128-129.

[4]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

[5]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3月.

(作者简介:李敏,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籍贯为河南信阳。)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必要性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