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 僵化的因素分析

2019-07-03 09:42崔毅铭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17期
关键词:科举制度

崔毅铭

摘 要:科举制度是贯穿于隋以后中国古代史极其重要的选官制度。结合历朝历代的实际情况,从它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当中可以得出,政治权力的归属、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重视传统的意识和思维方式都对科举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直接或较为隐性的作用,使之在形成之初不断发展,随后逐渐僵化。

关键词:科举制度;僵化因素;权力归属;传承传统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7.078

1 引言

科举制度,以隋炀帝设置进士科为起点,直至清末废除科举制,持续了一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极其重要的选官制度,它从周代到魏晋南北朝对选官制度的实践和影响中不断总结,改革发展而来,将分科考试置于选官途径的主导地位,不断演变、传承,并最终走向僵化。本文旨在研究科举制度僵化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为当代的政治制度运行和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2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开皇十八年命“京官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干济二科举人”。又于隋炀帝大业二年町榆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形成,隋实行科举制度,最初目的是选拔地主阶级的精干人才,轻“门弟”,重“才干”,“任人唯贤”。

“大唐貢士之法,多循隋制”。唐代科举在隋代的基础上考试科目种类更加齐全、丰富,并且完全废除了九品中正制残余,士人入仕,朝廷选官,无不以考试为重,奠定了此后历朝历代以科举考试为主的选官制度。唐初科举考试常举科目中最受欢迎的是明经和进士科。随着尚文风气的兴盛,之后又逐渐重进士科,同时,制举也成为唐代科举的一大特色,“其天子自诏”,即皇帝随时下诏举行的科举,制举所列科目,由皇帝亲自选定,“道其所欲问而亲策之”,制举特点是可以迅速发现,破格启用人才,也由于这一点,制举出身的官员官品较高,敢于直谏不讳,颇受皇帝重用,后因影响大官僚利益,加之党争激烈而不再开科。

宋代科举之制较于唐朝又有许多变化,“宋之科目,有进士,有武举,常选之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神宗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其后遵行,未之有改”,宋代科举与唐代的不同主要体现在选官的只依据考试成绩的好坏,对于取士的公平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宋代的武举,制举受近臣推举的影响较大,其中制举到宋后期逐渐成为统治者笼络民心的工具,实际的选官意义已不是很大。另外,宋代科举受冗官制度的影响较大,这一点将会在后面的内容中具体论述。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本质上是由一支少数民族建立起的部族政权,基于这一本质,元朝统治者制定了相应的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基础,符合和满足本民族利益与需求的政治制度。包括科举的许多政治制度在这方面的特征比较明显。元朝科举制度实行共约50年,由耶律楚材首次提出,后人多次进谏后实行,与历代不同的是,元代科举中沒有武举的考试科目,因武举官职皆世袭,此外,元朝还将等级秩序充分体现在科举制度中:将考生分为左(蒙古人、色目人)右(汉人、南人)榜。元代科举受皇位争夺,党派斗争等权力归属因素的影响,导致选官不公正,受时势者维护权力,结党营私的影响也较大,科举时存时废,从而导致官场腐败现象日趋明显,有才之士不堪官场污浊,隐居山林,这样的现象在元朝期间并不属于少数,元朝中央还曾专门招求山林隐逸之士,以求其才,这即为一种“荐举”制度,独立于分科考试。此外,元朝还通过科举确立了程朱理学在经义上的统治地位。

明代科举,本为“三途”之一,后洪武年间重科举,此后选官逐渐以科举为主体,规模上大体沿袭唐宋之制,并借鉴前朝,明朝科举特点之一即是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的紧密结合,将士人的知识获取,技能提升,入考科举,升迁秩序等纳入可控,可视的管理当中,且明代士人正式入考前须先获取资格,即进行资格获取考试,与历代相比多出一道程序。另外,明代科考的出题范围及答题格式、语言具有局限性:“专取四子书及《易》、《诗》、《书》、《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及八股文。

“清朝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之大成,全盘吸收汉文化”,清代科举制度也因此受益。清朝科举主要沿袭明代的制度,又放宽了士人参举的一些限制,主要分为常科(文科、武科)、特科、翻译科,其考试和监督管理程序更加复杂严格,将八股取士也传承了下来,并且,同元朝一样,将高压政策、民族等级制度与科举相结合,满足了满族统治者的需求,同时也注重对汉族士人的笼络,提倡“崇儒重道”“满汉一家”,这也使清代科举在创立之初具有特点鲜明的、独特的定位,这一点将在后文具体论述。总之,科举制度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其在封建社会基础上的政治价值已被近乎开发至极限,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它也随之走向彻底僵化,与社会实际发展脱节。

3 科举制度封建基础上僵化的因素

3.1 皇权不断加强及满足统治需求的影响

古代中国,皇帝制是封建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本质即是将有关国家的一切看作皇帝的私有财产,从这点出发,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原动力便取决于皇帝“管理和使财产增值”的热心程度,这也就导致了古代封建政权的符合“私有”运行的特征。

官僚权力的不断削弱,上收,导致权力行使目的的单一性。由于宋朝的皇权加强具有明显的典型性,故以宋代的科举制度为例加以分析: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朝灭亡教训,防止他人重走自己的夺权之路,将官僚的军事,行政权力不断削弱,并开始试图通过科举制度来达到笼络士人的目的。例如,宋时设特科,即制举,“特科之设,以应天下士”,并号称“起之山林、召之州县”,但实则多为形式,遭世人诟病;另外,宋朝还将久困考场的老儒生委任官职,通过此种方式进入仕途的士人数量庞大,且多数十分平庸,在实质上他们即是皇帝将中央,地方的权力加以细分,使其相互制衡,保障皇权独尊的载体,且以此达到了笼络士人的目的。以上种种做法,使得以“入科举做官”的人生价值观逐渐充斥读书人的思想,士人将科举入仕作为终生理想,为科举疲于奔命,老死方止的行为在宋朝开始陆续出现,并向普遍化发展。宋朝科举制度不仅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更加满足皇帝为维护统治而意欲笼络士人,从而增强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控制力。即是皇权加强对科举制度某一作用突出和强调化的作用机理。

猜你喜欢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起始与结束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
宋代书院对举业与德业的调和
从匡超人的形象变化看《儒林外史》的主题
唐朝科举制度对当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