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情怀·孤独的意志
——评叶佑天诗意动画《孤独三部曲》的创作

2019-07-06 06:48北京电影学院姚国强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动画艺术家生命

北京电影学院 | 姚国强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当代,个人与国家、集体的意志日渐分离,在韦伯的“去魅”提醒之下,个人的意志主宰着自身命运并与市场经济时时博弈则随之而来。因此,我们期待更多文艺界的艺术作品能以坚硬的质地支撑起艺术的尊严,让个体的潜能发挥的更加淋漓尽致。其时,一批中青年影像艺术家在厌烦了躁动的、轻佻的社会状态后,便尝试着以一种诗意的心境回到了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之中,在全球视野下便出现了一批忽略商业市场围观而关照内心的抒情、独白和散文式的新艺术作品类型。这其中的一种新的动画影像艺术便破茧而出,它以一种温婉的、内敛的姿态与传统的动画影像艺术实现了一种间离的告别,将商业市场与消费主义原本若即若离的关系剔除了出去,承担起对传统艺术家的敬意以及技艺传承,完全在悠然自得中去感悟一种诗意的、安稳的表达方式。这方面,有着绘画本科学术背景,一直学习生活在艺术氛围极为浓厚的美术院校的青年艺术家、青年教师叶佑天近年在中国大陆地域开始了小荷渐露尖尖角。这完全得益于其在承传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孙立军教授在动画影像艺术创作中纯粹经典的影视语言与手法外,还在美学风格上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冠英教授的以纯巧手绘展露生命美态的艺术风格继承了下来。同时,其在人文叙事上还传承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旭光教授诗性艺术的情怀表达模式,从而使叶佑天在近年的艺术创作中完全地展现出了其个人意志的强烈呼唤,以及以自我内心的独白代替了沉重的革命回旋,以悠然南山之式代替了花丛繁荣,以逃离作为个人意志的发生现场。叶佑天这种告别“宏大叙事”的做派,使其在关注时代时,以寓言创作的尝试为新的影像叙事方式另辟出了一条看似轻松、实质极难的孤独蹊径。

大浪淘沙使得艺术在时代的进击中不断被命名,赋予了其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被重新评估意义存在的无限可能。解构主义之后,我们去寻找黄金时代的冲动越来越少,相反,个人经验与客体关系的重塑让一批艺术家有了新的艺术创作动机。

近年来,青年艺术家叶佑天的“孤独三部曲”——诗意动画《荒原之舞》、《梦在飞翔》和《寂雪孤飞》在众多的影像艺术创作中突围而出,展示了其传统的美术与影视功底及经典叙事能力。然而,叶佑天对个人内心的追溯及对传统动画技艺的不妥协,成全了他个人艺术风格的形成。其作品中,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轻烟飘渺,青山浮沉,孤鸟影乱,没有了喧闹的世界。彻骨的冷雨夜,逼人的死寂,脱离了过去一般“温热生命天地”的表征方式,在情绪上呈现出了叶佑天对浮躁时代的极力回避,仿佛是在回归过去,又仿佛是在追寻未来,使人通体透凉、物欲尽涤,在宁静中归于宇宙之本体。可见,叶佑天作品是在锤击中拆解记忆,重新嫁接叠混,以内在行动相比个人生命的外形虚构。这番艺术创作的境界,悠远、精澄、神秘、幽深,大致是其对真实生命的追求,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关注吧。

在其“孤独三部曲”中,叶佑天展现出了冷寂的、凄凉的观影感受,使人有了更深的内心体验,和这个充满戏剧般喧闹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作品常规性安置在孤野、寂漠、雪国中,审视游动的画面受使众顿时会获得深深的心灵安宁。其实,上述的景致常常被上升到一种哲学的思考,禅宗颇喜欢孤野、寂漠、雪国的意象。对于禅而言,这一切都是空,就是无,就是无心,就是不加装饰的本色世界,是无染的净界。禅是冷的、空的、寂寥的,“步步寒华结,言言彻底清”,每一处都是凄寒的花,都说是清冷自悟的心灵。

在我与佑天交往的近10年里,每次看完他的作品,都能从凄切的视听中感受到一种孤绝与坚韧,同时也能从中解读出其他的倔强与批判、善于独立思考的个性。当他的《孤独三部曲》呈现出来时,我想大抵的确如此吧!

冷漠寻飞·扁舟野渡

一位艺术家的跋涉征途是漫长而布满荆棘的。每一次的创作里面都包含着他对新问题与新领域的不断尝试。或许,叶佑天的创作也在两极之间不断的奔走,在偌大的诗性创作空间中,为自己不断的重新定位?也正因为艺术创作是欲望与理性的相互碰撞融合,其在2013年创作的《梦在飞翔》(图1)从开篇起,就营造出了“荒寒幽杳之中大有生趣在”的非凡气势。一弯凉月似一个绝妙的象征,撒播在广漠的沙漠之上,砌成了一个幽冷宁静的世界,让孤身纵马之声击碎了原本的宁静。一棵怪树丑树横卧荒漠,没有了郁郁葱葱的苍翠。个体依偎在枯木中,向苍天陈说着或许是曾经辉煌的过往。“一水带寒月,孤村幕夕烟。”嫩寒之意历历可见。艺术家静观默照后,以静寒来表现他与尘世的距离。在无奈中,与灵魂奔跑,却始终没有放弃。这种静寒之境,绝不是要追求空虚与死寂,而是艺术家期图展现生命的跃迁。《梦在飞翔》中一直以寒天迥地中的枯舟、老树、孤馆、老鸦作为心灵之象征。而一只孤鸦在萧瑟的残垣中发出的孤独悲凉之声,不正是秦观“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的诗境吗?创作不仅是能力与技艺上的一种积累,而一些内烁着对艺术精神的思考必须经过岁月的沉淀才有了真正的生命体验,让作品变得更为可靠和沉稳。叶佑天恰是在不惑之年,重续了对自己的生命解读。从“寻找”、“反叛”到“回归”的历程中,寂寞沙洲冷,一抹沙尘中,将残舟重塑为沙漠上野水上的扁舟。而这正是艺术家心灵转换的写照:摇动这扁舟,离开这尘世,作精神的远足,那是为了应一个遥远的召唤。很显然,艺术是在孤寂中寻找生命止泊境界的一种向往,是将心中的故乡封为永恒的一种追溯。试图驾一叶扁舟,在水中自在漂游,孤独而往自由而去。在蒙蒙的水面上,随风摇曳,舟中人意态悠闲,仰望远方。空中大雁点点,朦胧了远山。即便是换了天地的野邦城廓,依然构成的是一幅荒寒孤寂的画面。艺术家在经历了孤独之后,似乎并不在乎隐逸和淡化,更不在乎逃避和胆怯,而是幻化成了孤雁一只,获得了主宰自己的力量,翱翔于海天之上。争得似,以扁舟,弄月吟风归去休。大概这就是艺术家孤寂后人生理想的写照吧。

图1 梦在飞翔(动画截屏)4分38秒 2013 叶佑天

荒野独舞·幽冷呐喊

图2 荒原之舞(动画截屏)5分48秒 2014 叶佑天

2014年创作的《荒原之舞》(图2)对叶佑天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尝试、摸索和和沉淀了自己创作风格的同时,叶佑天的作品体现了他“形而上”的关注重点。在错位意识形态的干预下,作品在表达完喧嚣的尘世外,一反常态地将场界置于荒野之中。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得到,作者以隐喻反衬之法,把对于往日的怀念充分地挤兑出来,使人的情绪在瞬间被挤爆。在油性构筑的萧瑟画面上,在摇晃的光影下我们时时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萧寒冷峻的寺庙、孤独慢踱的脚步、稀拉飞翔的寒鸦、参差不齐的老树,如风疾跑的影子、步履寂寞的舞者。这些冷寒、寂寞、清魂的客体,从影像本身即表达了苍凉、凄清、孤寒的韵味。在那荒野杂芜之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艺术家天真荒率、纵横春秋的情怀,看到其处于极荒寒处与宇宙对立、与苍天同流的浩荡心宇。然而,在后解构主义时代,“被叙述”的往事渐渐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如《荒原之舞》这样的时刻,往往以重塑记忆、集体追望、庄严无望导致以绝灵魂。由此,《荒原之舞》的个体化身在孤寒荒界,一次次通过努力试图改变荒野独舞的格局,在与逝去的灵魂对话时,终究找不到独圆孤梦的机遇。这分明是在阐释“无语只凄凉,一个清虚身世,十分冷淡心肠,新谱旧恨,孤梦清香”的情怀。荒野中,寂寞的舞者以世界忧郁的局部被展示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变得尤为紧张,让个体再次卷入历史被问檄拷问。个体欲舞然难融其中,催人肠断的呐喊,只能在崖壁前一跃。这正是狂悟后灵魂发现的所为,大抵就是“心同野鹤与尘远”的心境。这分明是另外一种的潇洒和一副衷肠。所以,《荒原之舞》的凄寒中自有清韵的思味和境界,孤寂中自有诗性的奔放和不羁,衰朽中自有不朽的情致和心怀,呐喊中自有艺术的挺立和狂想。

雪国独奏·孤寂单飞

图3 寂雪孤飞(动画截屏)4分38秒 2015 叶佑天

2015年叶佑天创作的《寂雪孤飞》(图3)中,以雪来寄托自己幽远飘逸又无可奈何的用思,对于世间的物质诱惑强烈抗拒,寒鸟在天地洁白的世界孤意单飞,这何尝不是其将自身内心寄予在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中?在整部作品中,可以看出那种混莽而又荒寒的韵味,枯藤老鸦,似乱云暗渡,于荒寒中多了一份箫森之感。在雪意阑珊中,艺术家浑然忘我的独奏,将天地置于不屑之中,这无外乎是其追求不落凡尘的精神境界。白雪宁静渊澄的特点,和其追求的文化观念不无关联。“旧日相知尽,深居独一身。闭门空有雪,看竹永无人”。《寂雪孤飞》中构筑出的是一片宁静的清寒境界。宁静本身就是道和一,就是将个人对于绝对宁静的追求置入血液之中。烟林寒树,枯木老泉,雪夜独奏,作品中没有鼓荡与躁野,没有激烈冲突。寒江静横,雪空绵延,嫩寒之意,历历可见。在聒噪的当下,叶佑天在《寂雪孤飞》中几乎是在用一种自我陶醉的心态,试图道出对时流文化的无意识鄙夷。当他人都在忙着追热流图享受之时,“我”却忘乎所以,在孤林中以冷峻的方式妙奏人生。在他看来,众人的归属是一个虚假的归属,他们是荒天中的真正游魂,他们在屈服些许利诱后却丢失了自我。而寂寞与孤独往往是同体而生的。由此,孤独者必然伴着冷、寂、孤的体验。由此,在叶佑天看来,这并非是生命的哀叹,而是独立高标、不入流俗的狷介,是超出群伦、从容潇洒的舒卷。没有了哀伤、没有了悲愁,作者在孤寂中追求适意,享受孤独,吟味孤独,通过体验达到了“见独”的极高境界,最终向着自己生命的远方以“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勇气自游而溯。

总之,观赏叶佑天的《孤独三部曲》中经由死亡的呐喊,荒漠中灵魂寻飞,雪国独奏后从“独舞”到“寻飞”至“单飞”的转变,可以明显感到艺术家经历的种种无奈和悲屈。这是一种孤危的意识、孤独的精神、孤往的情怀。作品中,叶佑天将“孤”由个人生命的体验上升到了对人作为“类存在物”命运的思考。他的孤独体现是独立不羁的洒脱情怀、独立不顾的生命尊严、独立不误的超越精神。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叶佑天在孤独情怀中透露出的倔强与批判个性,一种肩负社会责任感的禀赋。在其作品的笔触中常饱含有狂放洒脱的激情,裹孕着悲愤的力感,也暗藏着“致命”的社会批判。

所幸,在2014年,通过稳步转型与深度思考,一个更真实与更具有人文关怀的叶佑天开始步入了我们的视野。叶佑天在一次次单打独斗地抵御诸多难以抗拒的物欲后,作品中更多见到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情状,这无疑是他在孤独的夜晚常伴着的一种无望追忆。或许艺术本身如诗,艺术家便是诗人,若“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那艺术品本身便是依附着艺术家的精神而存在的一个醒世关照。然而,正是这三部曲将恒久留在生命血液中提醒着叶佑天要时刻节制,进入到更加理性、更加冷静的思考空间,让我看到了这位年轻艺术家更大的可能性。孤独意志是慑人的、主动的。叛逆后的回归,带着警醒的意味与热血的沸腾,而作者此际却是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猜你喜欢
动画艺术家生命
Clifford hits the big screen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