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落实“积累并运用动词”

2019-07-08 03:50宋小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宋小燕

[摘要]  统编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编排具有能力序列化、编排立体化、题材生活化、指导具体化等特点。教师应紧扣教材上的课后习题,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游戏模仿、想像创编等方法感受“动词”带来的真实感、生动感,积累好这些动词并在运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教材“物尽其用”。

[关键词] 统编教材;动词;教学策略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积累并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这个重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篇课文中的动词用得准、用得巧,增强了表达效果。本单元还在每一课的课后习题与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都安排了相应的练习,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动词给人带来的真实感、生动感,并通过用动词说句子,把阅读中学到的词语与日常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运用中发展思维与语言能力。

可见,课后习题是确立每一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依据,为教师展示了教路,为学生指明了学路,这些习题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教学中如果将课后习题与课文阅读有机融合,能显著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达成教学目标。下面就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如何利用课后习题落实语文要素。

课例一  《小蝌蚪找妈妈》

1.形象先行,链接生活

《小蝌蚪找媽妈》的课后第三题:读一读,用加点的词各说一句话。“披着碧绿的衣裳、鼓着大大的眼睛、露着雪白的肚皮、甩着长长的尾巴”。

《小蝌蚪找妈妈》一文中的“甩”字的教学特别有趣。首先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个“甩”字的最后一笔,像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都说很像尾巴。跟着教师一起书空这条长长的尾巴:竖弯钩。

然后学生用手臂来演示一下“甩”的动作,很多学生把小手放在背后轻轻晃动。教师及时追问,这是“甩”吗?有学生马上说这是“摇”。那怎样才算“甩”呢?有学生在座位上将手臂非常用力地摆动几下。教师及时让学生上台演示,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甩”是用力晃动,和“摇”的最大区别就在这轻重之间,同时解决了《语文园地一》中“甩甩头”和“摇摇头”的不同意思。

那么,在生活中,除了“甩尾巴”,你还知道“甩”什么?学生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出示“甩铁饼”“甩鞭子”等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为学生的思维开个洞,让他们顺着这些图再发散出去。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很多生活中的画面:“甩绳子”“甩头发”“甩红领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着用“甩”说一句话显得水到渠成:

“玩跳皮筋的时候,毛小豆的马尾辫一甩一甩非常好看。”

“跳长绳的时候,我们两个人甩绳子,一群人一个一个上来跳。”

“有一次我看到王小毛同学把红领巾拿在手上一甩一甩的,没有戴在胸前。”

……

教师结合文本语境和生活情境理解和运用这些动词,用演一演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词语的方法,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图画先导,表情示范

“露着雪白的肚皮”中“露”,首先请学生观察青蛙的肚皮,那么白,那么圆,本来全身都是绿色的,趴在那儿根本看不出雪白的肚皮,但是当它蹲在那儿时,雪白的肚皮就被我们看到了。这样学生就理解了什么是“露”。

然后,让他们说说生活中哪儿用到过“露”。学生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让学生观察老师的表情,先紧闭双唇,突然微笑。学生马上举手:“露出雪白的牙齿。”还有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

“夏天,我们穿着短袖,露着两条胳膊。”

“考试考砸了,我把试卷藏在被子底下,如果暴露出来就要挨打了。”

“有一天,我不小心摔了一跤,膝盖那儿的裤子坏了,我的膝盖就露在外面,还能看到有红红的血印。”

“有一天,我的袜子突然坏了,大脚趾就露出来乘凉了。”

3.图例搭梯,游戏模仿

“鼓着大大的眼睛”中的“鼓”,首先出示图片:青蛙的眼睛,金鱼的眼睛,吹小号的嘴巴,生气时的腮帮子。这四张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什么地方鼓起来?理解“鼓”就是突出来的意思。接着让学生做出生气的样子,让同桌互相看看对方的表情。

再拿出准备好的道具“气球”,请一个学生上台吹气球,其余学生观察。非常直观地发现这时候的“鼓”就是腮帮子突出来。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鼓”起来的。学生非常顺利地运用“鼓”说话:

“有一次我发现,爸爸的钱包鼓鼓的,很有钱。”

“暑假里外出旅游时,我把自己的旅行包塞得鼓鼓的。”

“去乡下奶奶家,临走时,奶奶给我一大把糖,塞得我的口袋子鼓鼓的。”

课例 《我是什么》

《我是什么》课后第三题:读一读,记一记:“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淹没农田”“冲毁房屋”。

1.找一找,猜一猜

这四个动宾搭配的词组,离学生的生活有点远。首先让学生观察“灌溉”两字有什么发现?这两个字都和水有关,猜一猜,是什么意思?用水来浇东西。

2.看一看,说一说

那么,用水来浇多大的地方才叫“灌溉”呢?教师出示:灌溉农田、灌溉草场、灌溉山林等图片,学生直观感知,灌溉时的面积都很大。

3.问一问,答一答

然后师生之间玩个小游戏,教师说:灌溉什么,学生答:灌溉农田。生生之间玩一玩。“灌溉”这个动词算是深深烙印在学生脑海中了。

“发动机器、淹没庄稼、冲毁房屋”,借助图片让学生记住这些动宾结构的词语用得特别生动、特别真实。

课例3.《植物妈妈有办法》

《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后习题3:看图说说这些植物妈妈是怎么传播种子的,你能仿照课文说一说吗?给出了樱桃树、柳树、凤仙花的图片。

1.迁移方法,说理解

教学中,首先运用前面两课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来理解“炸开、乘、告别、晒”等字词,有了前面理解词语的方法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说到“炸开”时,纷纷举手说过新年时看到过爆竹在空中炸开的情境;说到乘着风时,都说就是顺着风走;说到告别时,说离开妈妈上学时要和妈妈说再见。

2.对照课文,说内容

关键在于此时的说话训练已经由原先的说一句话到说一段话了,这在编排上非常用心,让学生在一个单元中,语文能力有看得见的提升,扎扎实实落实一个语文素养,教师看到了这个特点并努力去实践。那么在教学时,教师由扶到放,先让学生说说柳树的种子是什么,柳絮是什么样的。它的传播方式和课文中的哪一个植物妈妈的办法有点像?然后再让学生说柳树妈妈的时候仿照蒲公英这段来说,就容易得多。同桌互动,全班展示,表达效果的达成度很高。

3.创意表达,说精彩

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樱桃妈妈会用什么办法来传播种子呢?它的果实会引来谁呢?这种方法又跟谁比较接近呢?学生一下子就知道它也需要动物的帮忙。凤仙花妈妈的种子又和豌豆妈妈很像,这样一来,仿照课文说话的目标一下子就达成了。最后再往前走一步,放手让学生创意说活。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的传播方法,课后写一写。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他们的迁移写话能力很强。看,椰子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们准备了金色的小船。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它就随着海水漂到天涯海角。芝麻妈妈有个好办法,她让孩子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积累并运用动词”这一语文要素,通过三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来落实,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从说一个词组到说一句话,直至让学生会说一段话,一课一个台阶。基于这样的教材编写,教师一定要充分研读教材,揣摩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研读每课后面的习题,将其与课文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累并用好动词,使其“物尽其用”。这样,无论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还是对学生读写能力的稳步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初探
从最新初一语文统编教材得到的教学启示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