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践—技能认证—实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7-08 02:10郑刚张东民周琼吕博鑫
大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郑刚 张东民 周琼 吕博鑫

[摘 要]该研究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研究课程、实践、技能认证、实习一体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与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技能认证与企业工程实践融入课程体系,强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践环节,企业工程实践与校企联合毕业设计相结合,并完善多层次校企深度融合管理与实施机制,以提高企业岗位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契合度,缓解企业个性化需求与应用型人才岗位能力培养共性之间的矛盾,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技能认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7-0143-04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大量制造业需要产品技术、制造工艺装备升级,对各层次岗位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有很大的提高,这给专业应用型改革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是培养制造业所需专业技术人员的主要途径,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学科专业,专业涉及领域宽、辐射面广。在此背景下,机械行业需求与传统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而高校培养的人才出口是单一的;行业企业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是明确的,而高校培养的人才目标是宽泛的,学生毕业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岗位,毕业生到企业后企业还需要花大量时间再培训;行业对职业教育的追求是终身的,而现行的体制是一考定终身的。

基于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矛盾,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提出了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吴中江等[1]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标准、培养途径等方面阐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模式。王青林[2]针对经济多样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和实践。刘焕阳等[3]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三大系统工程。柳友荣等[4]重点阐述了产教融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顾燕等[5]探讨了现代学徒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傅柏权等[6]通过创新机制、强化服务、整合资源,研究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研究与实践尽管针对不同专业,但都从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和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等多方面对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对国内外同类高校的同类专业进行调研,主要包括德国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和国内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高水平、应用型、重实践、产教深度融合,模块化课程对应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国内高校同类专业更是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对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进行全面规范和改革。本文将探讨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化岗位能力培养为特征,建立课程、实践、技能认证、实习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水平的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本科水平、技术特长”的办学定位,以及将本校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依托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工具制造行业,明确岗位需求,培养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的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在注重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应用现代工具从事产品设计、工艺开发及设备维修维护的能力培养,强化工程实践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技术应用型的在生产一线从事设计、工艺及制造的工程师。其应用型专业毕业适应岗位、近期发展岗位、中长期发展岗位以及迁移岗位的发展路径如图1所示。

[应用型本科][

][

][

][

][毕业适应岗位

设计技术员

工艺技术员

制造技术员][近期发展岗位

设计工程师

工艺工程师

制造工程师

技术主管

生产主管][中长期发展岗位

高级工程师

总工程师

生产总监][迁移岗位

质量技术员

维修维护员

采购员]

图1 岗位发展路径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多年办学中,形成了培养數字化设计制造核心能力,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的办学特色。具体而言,毕业生应该具备实基础(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设计(能够使用机械工程专业常用设计软件进行产品、零部件设计及计算分析)、会编程加工(能够使用机械工程专业常用数控编程软件进行零件加工工艺设计及编程,并能独立完成数控机床加工)、知设备维护维修(熟悉典型数控设备结构、控制系统,掌握设备维护维修基本方法、技能)的专业素质。

企业需要的职业化专业人才,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包括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工艺设计、数控编程与加工、设备维护维修等专业技术核心能力,也要达到包括职业发展需要的非专业技师职业能力,比如团队合作、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要求,自学能力、科研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更新知识的发展能力要求,以及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的创新能力要求。这些非技术能力是当今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也要体现在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中。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如图2所示。

[职业道德和规范][个人担当、团队合作][沟通][终身学习][创新能力][岗位通用能力素质][制造工程师][工艺工程师][设计工程师][现场工艺质量问题处理][机床操作与维护][数字化设计工具][标准工艺成本][复杂零件编程加工][机电产品装配][试验评价][产品设计开发][工装设计制造][产品工艺设计与数控编程][数字化设计制造工具][设备选型和车间规划]

图2 岗位能力要求

三、模块化课题体系

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另外剖析一线岗位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制造工程师、设备维护维修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等岗位需要的知识、素质。初步形成工具知识(外语、计算机知识等)体系、人文社科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素质与能力拓展知识体系这六大模块的课程体系构架。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要求,已探讨岗位能力对接课程体系,初步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将围绕以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把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把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要求进行。从学生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出发,统筹规划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体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各教学环节的始终。其内容包括以能力模块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主导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等。具体而言,指以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理念与实践模式。建立和完善基于设计制造过程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考核建设要求。采用这种模式的关键是以行业需求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开发,其实质是把人才市场需求和教学实施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学体系。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式课程体系的思维模式。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按照专业能力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每个能力模块有相对应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改变以往面向单门课程局部知识的课程设计,实行三级实践课程,强调综合性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进行螺旋上升式培养,并对接技能认证。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3所示。

四、双证融通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将执业资格证书中对执业人员各项能力的要求融入各个课程模块,通过以能力模块为基础的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专业素质,增强毕业生对专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快速入职和职业发展。通过本次试点专业建设,促进本专业更好地以执业资格的标准开展专业教学,并通过专业认证,使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得到获取执业资格证书所需要的能力培养,为尽早具备执业资格打下良好基础。在实践环节,对接开展NX CAD中级证书、数控机床操作证书等考证工作,提升学生进行数字化设计和数控机床操作的能力,并逐渐向NX CAM、机床维护维修等技能认证扩展,以提升学生数字化制造和维护维修的能力。

为保证技能认证的顺利实施,培养过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项目式教学,要将综合实践贯穿于课程体系之中,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按照课程“项目驱动、级进式”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能力,按照具体问题、实际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课程和教学内容,实施以技术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在从实践课程认知到理论课程学习再到综合实践训练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动手实践能力,更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学生在大四通过参加企业工程实践,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理解企业文化,培养工程师综合素养,同时在企业完成校企联合指导下的毕业设计。技能认证实施过程如图4所示。

[

][ ][

][

][ ][实践课程

三维建模

综合实践

(第2学期)

][理论课程][机械原理(第3学期)

机械设计(第4学期)][实践课程][企业实习][数字化设计

综合实践

(第5学期)][NX中级

(第5学期)][ ][

][

][

][实践课程

数控机床

认识实践

(第5学期)

][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技术认证][数控技术(第6学期)

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

(第6学期)][數控机床操

作综合实践

(第6学期)][数控机床

中级

(第6学期)][顶岗实习

(第7、第8学期)

毕业设计

(第8学期)][技能认证]

图4 技能认证实施过程

五、校企合作管理与实施机制

为保证校企合作实施效果,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学院相关领导、教授和企业专家联合组成。通过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会议,商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企合作的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督促、检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召开年度产学研—校企合作研讨会,如2017年校企合作会议重点探讨校企合作共赢育人机制,2018年校企合作会议重点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总结讨论专业参加企业实习的情况和成效。同时,合作企业与学院共同成立了校企联合培养工作室,负责接收安排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

其一,与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工具制造企业以及行业龙头设计制造工业软件企业共建,深入了解企业对岗位人才的能力需求,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的依据。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使专业人才培养符合企业人才需求。

其二,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构建校企合作平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企业中既有现代工具软件企业,也有制造类企业和工业机器人应用企业等,学生有机会深入生产一线技术岗位进行锻炼。同时校企合作形式多样化,主要有校企合作教材、校企合作课程、校企合作实验、专业生产实习、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

其三,企业专家、工程师参与多个环节的教学。企业专家参与指导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和课堂教学,企业工程师开展针对性的讲座;企业专家参与实践教学,本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在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工具制造、西门子工业软件等企业进行。实施“3+1”校企合作卓越应用人才培养,共同建设校企合作工作室,校企协同进行专业综合改革。企业为实习生开设企业培训课程,为符合要求的学生颁发技能证书,评估我院认可企业开设课程的学分,实现课程替代。

总之,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长效合作机制,真正将企业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并将企业工程经验和案例引入课堂教学环节,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六、结语

本文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结合工程教育认证要求,通过研究课程、实践、技能认证、实习一体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探索与实践有利于明确专业定位与特色,加强学校培养过程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并将技能认证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有助于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共赢长效机制,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 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3] 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67-70+83.

[4] 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5):64-68.

[5] 顾燕,王健,沙春.现代学徒制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以南通理工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19):13-14.

[6] 傅柏权,王琪,吕冰.高校转型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5):104-105.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