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的有效激励策略

2019-07-10 05:26蔡丽英
师道·教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班集体班级班主任

蔡丽英

激励教育是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管理学领域一个核心概念,大量的理论研究表明,其对于激发教育对象或管理对象的内在动机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一个小学班主任,多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运用激励教育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建设优秀班集体,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显著的教育效果。

  一、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运用激励教育的理论依据

激励教育是指为满足教育活动中人们的各自需求而创设各种激发其动机的条件,调动其积极性,以实现既定教育目标的过程。激励教育是建立在丰富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基础上的教育方法,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重要理论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激发起来的,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需要层次理论作为一种激励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学生厌学、纪律涣散,可能是因为某一方面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如果教师在尊重与热爱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缺失的需要,有的放矢地激励学生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作为一个班主任需要探索班级管理过程中的科学规律,使用科学方法管理班集体,才有利于发挥班级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激励教育是班主任管理班集体和教育学生的有效策略。对于班集体而言,提升班级凝聚力,才能产生班级的驱动力和同化力,这需要运用激励教育来实现。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同一个班集体、同一种教育模式下,反映在学生身上会有不同的教育效果,会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激发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使其自觉将班级的外在目标要求转化为自我需求十分重要,这也需要激励教育策略。

  二、小学班主任实施班级管理的激励策略

(一)抓住课堂主战场。课堂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主要场合,是实施激勵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时,我努力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创造有利激发学生思维的氛围,决不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安静看作是自己课堂驾驭能力强的表现。尤其注意营造学生主动发问、质询和讨论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设问,并给予恰当的回应,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激励效果。如上课提问时,我特别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给予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层层引导,表扬为主,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爱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讲授重点难点内容时,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基础薄弱,上课时间选择放弃,干脆不听。在发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通常特别留心观察这些学生的课堂表现,依据他们的知识领会程度调整教学进度。一旦发现他们的学习跟上来之后,便及时向他们提问并对他们的正确回答予以表扬。

(二)抓住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促进师生交流交往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容易获得激励来源。因此,我专门设计各类有利于学生展现才华、促进交往的活动。具体而言,一方面,根据学生特长情况定期安排班级小活动,每月轮流设立“书法之星”“发明之星”“阅读之星”等类型的学生展示活动。在设立项目时,注重向后进生的特长倾斜,以此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和提高。每一项每一任明星,都向他们颁发证书,设立“光荣榜”,利用社交网络公布新产生的“明星”,满足学生希望展示才华的愿望。另一方面,全力以赴准备每一次集体重大活动,借此培养班级荣誉感。比如每年一届的校运会是班集体团队精神形成的重要契机,我注意根据每一个同学的特点,动员他们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同学都可以找到为集体出一份力的机会。在参赛过程中,鼓励大家要群策群力共同维护班集体荣誉。实践证明,通过集体训练、共同制作宣传标语、观摩比赛等场合培育了他们强大的团队精神,班级呈现团结向上、朝气蓬勃的生动景象,学生蕴藏的积极性、进取心得到极大的激发。

(三)抓住日常小事。我注重将激励渗透在每件小事中,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沉甸甸的信任与期待。班集体有很多日常管理细节,从每天的早读管理、课间活动、早操午操、午休托管、课后打扫课室等等,到教学环节的作业、单元测验、学期考试、学科竞赛等等,每一个细节我都带着激励教育的理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由学生的自我成长、自我管理延伸到整个班集体的自我管理。尤其做到三个注意,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注意发现学生因学习、生活挫折而产生的情绪低落,及时了解情况并予以鼓励;注意持之以恒地关注后进生。

(四)抓住评价语言使用。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作文、学期评语等进行评价也是激励教育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无论是平时还是在期末,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评价,对学生获得的成功和进步尽量使用肯定性言语,促使其内化为稳定的动力机制。对学生的某些过失,尽量使用谅解性、引导性语言,促使其反省并树立进步信心。激励性语言对后进生特别有效果,其害怕心理、自卑心理、自馁心理容易得到缓解和消除,从而自觉地、主动地接近老师。另外,批改作业时是使用书面评价语言的重要场合,抓住学生作业中的亮点用心圈阅并给予表扬,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抓住奖励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班级奖励制度是激励教育运用的有效策略之一。做法是围绕学习生活、行为纪律、团结互助、荣誉贡献等方面建立德育操行积分制度,制定详细的标准和要求细则,合理确定每一项计分标准。操行积分制度主要是采取加分的方式,少数行为采取减分的方式,对大家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班级交往中互帮互助、集体活动时主动参与等情况作加分登记,每周公布一次。在学年评选“三好学生”时将德育操行积分情况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同时,除坚持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外,还设立“进步奖”,对完成个人所订目标,有一定进步的后进生也给予奖励;设立“优秀才艺奖”,对在各类才艺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也以班级名义再次进行奖励。同时把获奖者的姓名刊登在班级墙报的“光荣榜”,适当发一些奖品以资表彰,通过班会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从而增强这些学生的成就感。

  三、实施运用激励教育的原则

激励教育不是时时可用、处处可用,为此,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我认为提高激励教育的有效性,需要注重以下几个原则。

(一)适时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激励的有效度为80%,滞后激励的有效度仅为20%,这充分说明了抓住时机及时激励的重要性。实践也证明,教师的反馈愈及时、具体,对学生的激励效果愈明显。这要求教师在运用激励教育时要注意适时原则,发现学生有进步及时表扬赞赏。如在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大型集体活动获奖之后,要将获奖原因归结于大家齐心合力等因素,激励大家继续为班争光,将团结拼搏的集体精神迁移到班级建设的其他方面。

(二)针对性原则。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具体的,需要的结果是多样的,只有满足被激励者的心理需要,激励才会转会为动力。因此,实施激励教育应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的差异性,挖掘每个人身上特有的闪光点,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新发展。这要求我们日常要仔细观察,善于在细处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突出之处。

(三)适度原则。从激励教育运用的实际效果来看,对学生的鼓励频度过密、鼓励时言过其实、完全摒弃批评等做法都会影响效果。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如果一味滥用激励,对一些极端现象没有及时批评,激励作用反而得不到强化,学生会因此对违反纪律等现象习以为常、无动于衷。这要求教师根据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运用激励教育,不能言过其实,也不能无中生有。

(四)强化原则。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当某种行为的结果有利于個人并得到强化时,行为将会重复出现,否则就会削弱。强化理论同时认为,强化措施的数量或规模也会有影响,在某一目标行为发生之后,所采取的强化措施数量越多,则该强化措施对反应率的影响也越大。这启示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在适度的前提下,要善于发现学生日常的进步,对其某一优秀特征持续予以激励,并注意鼓励他将优秀特征迁移至其他方面。

教育实践证明,运用激励教育管理班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为实现班级管理既定目标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小学班主任,要把握好班级管理过程中使用激励教育的几种策略,充分考虑运用激励教育的注意事项,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教育的育人效果。

责任编辑 李少杰

猜你喜欢
班集体班级班主任
从我们的班集体说起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班级“四小怪”
夸夸我的班主任
班主任
不称心的新班级
用“爱心”创建和谐班集体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Research on Band Structure of One-dimensional Phononic Crystals Based on Wavelet Finite Element M ethod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