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道论”浅论“太极阴阳学说”

2019-07-12 09:56林子楠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学说阴阳太极

叶 朗 林子楠 (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10000)

中国哲学研究长期以来,都主要保持在以儒学为主干,道佛为补注的基本认识下进行的。其研究对象,也长期保持以人性论、处世观等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下讨论的。而对于中国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部分,则长期遭到忽视。

但中国哲学形而上部分,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人了解和解释宇宙和世界的部分,是不可缺失和不可忽略的。作为其中的两个巨头,以老子为中心所发展出的“道论”和以“太极阴阳”与《易经》相融合掺杂的“太极阴阳学说”,不停地左右出入于中国哲学,并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而两个理论的发展,必然在长期的交锋与交融中,形成一套中国人统一的形而上论。

一、老子思想阐述

老子的思想是以“道”为最高哲学依据,以“反”为普遍哲学逻辑的系统。其中“道”又可被理解成“有”与“无”。下面便将老子的体系,从其“反”的逻辑出发,阐述何为“有”“无”,“有”“无”又如何成为“道”、与“道”又有怎样的关系。

1.反

“反”是老子哲学的主要逻辑,其一切思想都是由此而发,向上总结成“道”,为其哲学立下依据,向下开出圣人,为其人生观立下价值标准。

老子“反”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次:首先是描述万事万物都是相反对立产生的。其中又内嵌着两含义,一是指事物因相反而相生,没有事物是孤立的存在;二是这种相反,并不是“是A”与“是B”这样举出二者为对立的含义,而是“是A”与“非A”这样的全面的对立含义。在这两含义所代表的万物相对的理论层次上,老子“反”的思想第二层含义是,这相反对立的事物,是能相互转换,并时刻处于这样的运动状态下的。这就表明,没有什么具体的事物是永恒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变换,向相反的方向转换。在这样对立事物相互转换的基础上,老子上升出其“反”思想的第三层含义,这样的转换是犹如圆一般的,是一种渐变的转换,是一种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转换。

2.有无

老子看到具体事物皆有其对立面,即事物“不全”,并且事物一直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不长久更不永恒。在这样的哲学逻辑下,老子发现,下至个人个体、上至人类群体,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只能认识到运动的、短暂的、终将变换消失的事物,而不能认识与寻找到永恒的事物。

故老子便用“有”和“无”指代这两对立面的事物。本质上,老子用“有”“无”指代的并不是两个具体的事物,也不是存在与不存在;而是用“有”表示个人或人类能认识到事物,而用“无”指代个人或人类不能认识的事物;即“有”“无”不是表示事物本身存在有否,而是指人能认识与否。

3.道

这样,老子哲学必将在企图超越短暂、运动和变换时,去寻找一永恒、静止的事物,由此,老子便提出了“道”。“道”是永恒的、静止的,不可被称呼和认识的,因为每一被认识的事物都是短暂而变动的。“道”的出现,是老子哲学必然的结果,也由此,老子哲学在“道”与“有无”之间,依据“反”的逻辑展开。

“有”与“无”共同组成了“道”,即人所认识的与未认识的事物,共同组成了世界。而“有”与“无”是一直在相互转换的,这种转换是依据“道”的规律“反”进行的。对比于西方哲学,“道”可以说是指那不可认识的永恒的包罗万象的“自在之物”,而“有”“无”则是指现象世界,而老子则又把现象世界,通过人类现在是否认识,区分出了“有无”,并阐明了认识的运动性与被认识事物的短暂性。

二、在老子思想视野下阐述太极与阴阳

通过对老子“道论”的理解,我们可以由此转而进入“太极阴阳学说”进行对比理解,由此阐明“太极”与“阴阳”是什么关系,又是如何转化的。

1.阴阳

“阴”“阳”的含义可以说就是老子“道论”思想中的“有”“无”含义。一般来说,“阳”象征着人能认识的一面,“阴”象征着人未能认识的一面。“阴”“阳”就像硬币的两面,虽然我们只能看见硬币落下的正面一面,但不能说硬币没有反面,反面只是被覆盖、隐藏于下面、人看不见的那一面了。所以我们通过老子关于“有”“无”与“反”的思想,首先要知道,当事物表现出“阴”或“阳”的性质时,并不是完全没有另一种性质了,而是另一种性质隐藏起来了,就如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般,福祸以及一切事物,都只是表现出某一方面罢了,另一方面,在“伏”着,并且随时处于转换变动的状态。

这就是“阴”“阳”的含义,表示某一事物或性质,处于表现出来或可被认知是状态,而另一面则处于隐藏、暂时不可认知的状态。

2.太极

“太极”的概念,一方面与“道”的存在论含义相似,指“阴”“阳”合在一起的事物或状态,另一方面则指老子思想中“反”的逻辑。即“太极”在存在上说,指最高存在物,且是一切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而另一方面,“太极”也指“反”的思想,即“阴”“阳”将依据对立循环转换的方式运行和存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太极”的哲学规律表示,“阴”与“阳”是相互生成与泯灭的,就像老子所说“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一样。

所以由“阴”“阳”的运动,从逻辑上推论出了“太极”,即“阴”“阳”合在一起而成为一“太极”,而“太极”又决定着“阴”“阳”的运动方式。

3.太极阴阳鱼

“太极阴阳图”是“太极阴阳学说”的精华与高度概括。此图高度概括了整个“太极阴阳学说”的思想。黑白的鱼身象征着“阴”“阳”,两鱼收尾相连,象征着“阴”“阳”对立转换,而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阴阳总和即圆的半径是不变的,变的只有“阴”“阳”各自处于此时的多少,即代表着不同时地的“阴”“阳”显隐不同。而在鱼头上的鱼眼,则表示“极阴”之中必然埋藏着“阳”的因子,“极阳”亦然。

三、总结

“太极阴阳学说”代表着中国人对于宇宙世界的理解,也代表着中国人对认识事物的理解,是永恒不朽的智慧结晶。“太极阴阳学说”虽然本身充满着生涩与神秘,但我们可以不断尝试通过用已经获得研究成果的学说,对其进行类比类推,以使“太极阴阳学说”清晰明了、平易近人。

猜你喜欢
学说阴阳太极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太极马扎(三)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
太极Ⅱ
旷云学说普通话